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然后努力走到一起

文/霹雳

前两天电视台播《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凑着热闹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我看过大概不下3遍。每看一次,都会有点让我眼眶湿湿的。没想到三年来,泪点还是这个揍性,丝毫没有长进。

有人说这部电影为小三正名,为吃软饭的男人找一个以家庭为借口的幌子,反正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好的爱情,一定势均力敌。

电影开头觉得文佳佳有点矫情,直到她和Frank在夜店里,喝多了吐露心声,才觉得这个小三有些地方还是可圈可点的。顺便说一句,我一直认为有一些婚外恋,是存在真情实感的。因为上帝没有规定结婚以后就不能爱上别人,而婚姻与爱情的最大区别在于责任,有了婚姻,就要面临选择,去明白喜欢和在一起,是两码事。

文佳佳是爱老钟的,无论是夜店里的真情告白,还是得知老钟被抓后坚持要为他把孩子生下来留个念想,都能说明,她对老钟是真的想要托付终身的。虽然文佳佳最后等来了老钟,但现实的枯燥生活还是让她决定放弃老钟,放弃自己孩子的爸爸,放弃苦苦等来的一份稳定。因为那个时候的文佳佳,已经不再是背着巴黎世家坐在西雅图机场门口因为司机迟到30分钟就大发雷霆的拜金女,也不是那个为了住大一点的房间不惜花双倍房租的阔小三,她已经学会了自己洗尿布、刷马桶、晾衣服,靠卖爱马仕换取房租。我觉得这种转变不单单是因为她遇到了Frank,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体验到了独立的乐趣所在,体验到了不依附任何人的安全感。所以和老钟分手后,她没有立即去找Frank,而是自己做起了网站,靠着自己的双手去抚养一个孩子。当时有一句独白说的很好: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再去遇见爱的那个人。

我并不是想宣扬女权主义,因为我认为女性其实天生就是弱者,至少在我们这个年代来看。虽然女权运动发展了这么多年,女性地位也逐渐在社会中得到提升,女科学家、女老板、女总统,比比皆是,但是您别看那极个别案例,女性整体地位还是偏低。农村还有媳妇不让上桌的规定,还有生了女孩就扔了的陋习,甚至在极大多数男性的日常行为中,还是能体现出对女性的不尊重。但即使在这个破罐子破摔的年头里,女性依然在坚强并且努力地抗争着,去谋得自己的一片天地。

我有一对叔叔阿姨,家里有钱的不能用有钱来形容。两个人是那种共患难的夫妻,当初一穷二白,风风雨雨闯出一片天地。他们俩现在有40多岁,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其实我这个叔叔挺没溜的,说话肆无忌惮的,见着美女也特别愿意多看两眼,但是他非常爱他的妻子,甚至是尊敬她。有一次阿姨说到自己戴的一块翡翠,大概市值300万。正当一桌人都在感叹你老公真好的时候,叔叔立马接过话去说这可不是我买的,是她自己炒股挣的。如此情景,还在聚会中发生过很多次。这个阿姨虽然40多岁,但是每天早晨坚持游泳,看经济类期刊,做美容,见投资类的客户和朋友。你可能会说如果我老公天天挣钱我也有功夫干这些事情。但我见过更多的阔太太是拿着老公的钱出国大肆shopping或者坐在咖啡厅里讨论东家长李家短,再或者是把时间花费在三缺一的牌局上,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变成了儿女出国留学的陪读产物。你不去健身,不去美容,不去读书,不去提升自己,不去接触外面的社会,就休要怪别人和你抢老公。

早前有一部王志飞和江珊主演的电视剧《婚姻时差》,讲的是一对再恩爱不过的夫妻因为妻子到美国陪读而两地分居,丈夫遇见了一个独立有主见的年轻女孩而想要离婚,妻子努力挽救婚姻的故事。最后的结局还是好的,妻子挽救回了婚姻,更可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失去了自己,她重新找回自己,做自己坚持的事情,也重新获得了丈夫的爱。

很多人在爱情里忍耐地付出,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子,给自己戴上了道德式自我感动的高帽子。一味地付出和依赖不会换来对方的同情心和不忍,只会让爱情变成一条又臭又长又苍白无力的裹脚布。你不舍得在形象上花钱,在健康上花钱,你会发现,你并没有因为“节俭”而变成富人,你的男人也没有因为你的“持家”而忠诚。

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觉得说的十分体贴

到底有多少人到现在还是不明白,人和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舒适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压迫、捆绑、奉承,和一味地付出以及道德式的自我感动。

对了,听说下个月《北京遇上西雅图2》又要上映了。三年前陪你看这部电影的人还在吗?这一回你又要和谁去看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情不是依附,爱情是各自坚强独立,然后努力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