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明月

儿时的明月_第1张图片
插图来自:unsplash.com

人们念及以往总是会略有所失,因为随着年月的增长,离家越来越远,记忆也慢慢地碎片了。儿时从老家的山村搬到县城,到成年后离群居于城里,因为孤僻使然,越来越不愿意回家乡去看上一眼。去年雨季母亲打来电话,告诉我祖屋年久失修塌了半边,怕危及过路行人,找人拆了余下的半边,我当下惦记的却是我藏在梁上的轴承车轮。

儿时最快乐的节日,除去春节之外,想必就只有中秋了。春夏季节在田埂上种上毛豆,到中秋前后连梗收割,到中秋这天,家家户户都会用大锅煮上毛豆,捆成一把把,兼着煮些羊须豆、大白豆、玉米棒子,配上月饼,就是当天夜里的零嘴了。大人们也尊重已成的定俗,这天只要是月朗星稀,小孩可以玩到下露水的时分才回去,所以一到中秋夜里,处处都是孩子们的笑声,可以带着自家的豆子和稀奇零嘴,打着手电或者火把四处喧闹。


儿时的明月_第2张图片
滑板车示意

中秋前,动手能力强的娃儿,会用板条或者木棍做车架,用滚珠轴承做轮,做成三轮滑板车,讲究的还会装上自制的脚刹手刹。村口有条4-500米的斜坡,每年中秋四野村庄的孩子们都会扛着车子来这里滑行,各色滑板车都点着火把,插着手电筒,一个个推上坡顶滑下,滚珠轴承和水泥路面摩擦的声音穿透夜空,许里可闻,小一些的孩子负责推车到坡上,而大孩子则负责驾驶,玩到累了就几个一群扎堆分食带来的豆子、月饼,坡底有一条双拱桥,是周边村庄出名的约会地点,一些年轻男女会约在这里见面,分坐在石栏上看着坡上的喧闹,相互间时而捏捏衣角时而抚弄下头发,倒也没见着搂搂抱抱的,怕是担心熊孩子过来起哄吧。

按父母说法,不念书就成天鼓捣车子的孩子都没有什么出息,但每个孩子都心心念念有自己的一台车,从合适的木棍、木板、钉子和作刹车的铁丝,都要寻摸半天,车架还算好打,而用作轮子的轴承就是稀缺物件了,只有机械车间、翻砂厂附近的孩子才容易拿到,且越大的直径的就越难获得,我寻了好久才找到3个轴承,其中2个还是小到只有3指大小,但总归是集齐了,在邻居大哥的帮忙下赶在中秋前几天完成,如愿加入到车队行列中去,过了中秋,就把车轮和车架卸下,主要是怕哪天单元考坏了被母亲用车子做威胁,难寻的轮子不见了就麻烦了。

过了几年,父亲因工作调动,从乡下搬到县城,自此离开老屋,再也没有回去住过一宿,我儿时的睡房在厨房边上,是一间带阁楼的小房间,屋顶设了一个开窗,用玻璃瓦采光,另有木推窗正对天井,我把轴承轮子藏在了阁楼的梁边,用油脂和毛毡包裹着,一直到母亲念及老屋倒了的时候才想起来。多数时候想起儿时的光景,听觉记忆就是轴承和水泥地的摩擦声和欢笑的间杂,味觉就是毛豆的香甜,而视觉上更多的是坡道上的月光和逆光勾画出伙伴们的身形。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