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_第1张图片

    ――小品文 PIXIU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写了三部里程碑式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其中,《安娜·卡列尼娜》属于艺术上最为完整的一部。它耗时4年,历经12次修改,才于1877年最终面世,仅小说废弃的手稿就高达1米多。

  这部作品有两条主线:一个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另一个是列文的农村改革和思想转变的历程。读后,总的感受是:它不单单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而是通过它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语言真切朴素,内容涉及广泛,背后涵盖的信息量极为丰富。从上流贵族到下层农民,从莫斯科、彼得堡到广阔的乡村,一幅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其间,还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对农奴制改革背景下的社会矛盾与变革、宗教、人生信仰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的见解和观点。

  据称,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时,“它不啻是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注视,还有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公认的评价是:小说成功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优雅丰满的女性经典-安娜·卡列尼娜。同时把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成为了解俄国19世纪社会现实的“教课书”。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安娜•卡列尼娜_第2张图片
列夫•托尔斯泰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价值,让我们先从年轻优雅的贵族夫人-安娜•卡列尼娜的出轨说起。

       (一)故事情节

  列文家和谢尔巴茨基公爵家都是莫斯科的贵族,两家交情深厚。谢家有一男三女。列文上大学时,与谢家的儿子是同学,因此两个家庭走的很近。他先是喜欢上谢家的大女儿-陶丽,结果陶丽嫁给了地位更高的奥勃朗斯基。于是,他又开始喜欢上人家的二女儿-娜塔丽雅,不想她嫁给了外交官李伏夫。当时,谢家的小女儿吉娣还是个孩子。大学毕业后,谢家的儿子入了海军,在波罗地海不幸遇难,从此列文和谢家的关系就疏远了。

  如今,他回到乡下已经一年,还没有固定的事业和地位。身边的朋友,年纪轻轻的,不是当了官,就是发了财,而他只是继承家族的田产,在乡下当了一个贵族小地主而已,但他并不羡慕别人。

  他今年32岁,还没成家,于是想到了谢家的小女儿吉娣。吉娣今年18岁,出落的如花似玉,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2个月前,列文特意去了一趟莫斯科,觉得没希望,又回到了家。不过,他一直放不下,总觉得吉娣小姐就是自己最理想的妻子。他和她说不上是青梅竹马,却有一股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感觉。对此,吉娣也有同感。但一切还是朦朦胧胧的,隔着一张没能捅破的窗户纸。

      (1)列文求婚

  列文这次来莫斯科,就想捅破这层窗户纸,直接求婚。可他并不知道,此刻吉娣正和一个年轻的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恋的火热,她希望尽快定婚。对此,老公爵并不同意。他一直觉得,列文才是最佳的人选,因为两家是世交,他们一家又非常了解列文的为人。而吉娣本人偏向于母亲的意见,“伏伦斯基长得仪表堂堂,心地善良,有钱有教养,前程要比列文远大”。由于意见不同,老公爵夫妇还大吵了一场。

  很快,列文来了。看到吉娣满脸洋溢着幸福的光芒,他犹豫了起来,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位小姐,可心里又不甘。不说出心中的愿望,不是白来一趟吗?于是,他终于鼓起勇气求了婚。吉娣一心想嫁给伏伦斯基,所以当场就作了答复:“列文,这不可能,请您原谅……”

  再呆下去,还有什么意义!他想尽快离开,却遇见了自己的情敌。

   “伏伦斯基确实长的风流倜傥,有气势,吉娣对他又是那么倾心。亲爱的吉娣,祝你幸福!”列文一边这么想着,一边赌气离开了谢家。他决定尽快回家,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乡下的土地上。

  回家前,他去宾馆见了哥哥尼古拉。让列文惊讶的是,尼古拉已经瘦的不成样子,还和一个情人、几个酒鬼混在一起,他瞧不起哥哥变得这么堕落。此外,他还见了奥勃朗斯基,即谢家的大女儿陶丽的丈夫,但他并没提自己求亲失败的事。奥勃朗斯基说,他和陶丽的婚姻出现了危机。

      (2)初遇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高贵优雅的年轻夫人正坐火车从彼得堡向莫斯科赶来,主要的任务是帮奥勃朗斯基摆脱婚姻上的危机。她就是故事的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奥勃朗斯基的妹妹,陶丽的小姑子。

安娜•卡列尼娜_第3张图片


  火车在行进,安娜与一位伯爵夫人攀谈着,二人聊的很亲切投机。伯爵夫人去彼得堡看望了大儿子,正好回家。她还有一个小儿子,名叫伏伦斯基。他是一位近卫军军官,有报负,交游甚广,事业又蒸蒸日上,可谓前途无量。这场谈话给安娜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然而,她不知道,这位母亲曾是社交界的名人,丈夫去逝的早,年轻时有过不少风流韵事,如今成了干瘪的老太太。至于她的小儿子-伏伦斯基虽然直爽豪气,年轻帅气,却是一位有名的花花公子,专以勾引年轻姑娘和贵夫人们为乐。这个小伙子就是吉娣为之倾心的恋人。按伏伦斯基的想法,他并不想和吉娣结婚,只想玩玩。对这一点,可惜吉娣和她的家人并不知道。

  安娜下了火车,见到了来接母亲的伏伦斯基。第一眼,就让她产生了一种无法阻挡的好感。相互介绍认识后,他对她彬彬有礼,觉得她优雅神圣;她对他心怀敬重,认为他风度翩翩又有青春朝气。二人有相见恨晚、一见钟情之意,不敢说出来。

安娜•卡列尼娜_第4张图片


  安娜在心里告诫自己,“别忘了,你是有夫之妇。”但她的目光又无法挪离这个年轻人,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搅动着她的心。

      突然,前面出了事,一名铁路工投身车轨,被当场压死。安娜惊的倒吸了一口凉气,觉得这是个凶兆。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感觉是对的,这确实是一个不祥的兆头。她的人生从此发生了巨大转折。在此,我们按下不表。

   伏伦斯基跑上去,挤进人群,给绝望中的寡妇捐了一笔钱。这个慷慨解囊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表达对死者家属的安慰,不如说是为了在安娜面前表现。谁知道呢?反正这个年轻小伙子在安娜心里种下了美好的种子。

安娜•卡列尼娜_第5张图片


      (3)再遇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接下来,让我们说说安娜的哥哥到底在婚姻上遇到了什么麻烦?他因何这么急催妹妹来?

  奥勃朗斯基在莫斯科官厅担任着一个体面而俸金优厚的官职,是他的妹夫(安娜的丈夫)帮他得到这个位置的。其实,没有妹夫帮助,他也错不了。因为他身于官宦世家,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几乎有一半的人认识他。有三分之一是他父亲的朋友,三分之一是他的知交,另外三分之一是他的老相识。要是愿意弄个肥缺并不费力,但他更愿意及时享乐。他今年34岁,妻子比他小1岁,二人已经结婚9年,还有不大不小5个孩子。生活稳定,却和年轻的家庭女教师有了暧昧关系。前几天,被妻子发现。陶丽揪住这件事不放,表明不想和他在一起生活了。为此,二人已经分居3天,佣人辞职,几个孩子哭闹不停,家里一团糟。该想的办法他都想了,真的已经无能为力,只有向彼得堡的妹妹求救。因为他知道,陶丽很敬重安娜,二人又是无话不说的好友。

  安娜真不平凡,到来后,一席掏心窝子的话就解了围,让嫂子消了气,夫妻俩很快言归于好。陶丽邀请安娜一起参加娘家的晚宴。

  在舞会上,安娜再次见到伏伦斯基,后者对她大献殷情。吉娣马上感到了这种变化,原以为伏伦斯基会在当晚向她求婚,却发现安娜在勾引自己的恋人。她反成了舞会上的主角,自己的情敌。

安娜•卡列尼娜_第6张图片


  安娜觉得自己有错,不敢再呆下去,因为爱上了他,决定第二天就离开莫斯科,离开伏伦斯基的爱的攻击。在回家的火车上,她变得心绪不宁,伏伦斯基却突然出现在她身边,毫不掩饰地说:“我来,就是为了您。”他的话正是她内心所渴望的,却也是理智上所害怕的。

  下车后,伏伦斯基见到了安娜的丈夫,心里暗暗发誓:“卡列宁凭什么要拥有这么优雅又有教养和热情的妻子!我一定要把她弄到手。”

      安娜以为伏伦斯基会返回莫斯科,而他却在彼得堡住了下来,千方百计找机会接近她。从此,她的日子起了波澜,失去了往日的平静。连日来,只要在社交场合、剧院,或者说只要安娜一出家门,她总能偶遇这个小伙子。

   “跟我一起生活吧,我不能没有你。为了你,我可以不要事业。”伏伦斯基说,本来他有任职升迁的机会,但他放弃了。

  爱的烈火在一点一点融化安娜,她不断地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爱他,难道我不能和他走在一起吗?”

  她矛盾重重,想起了自己的婚姻。丈夫卡列宁为人严谨,整天忙于事业,追逐功名,如今已经是彼得堡的一位省长。卡列宁是一个孤儿,靠着一位权高位重的叔叔,才走上了如今的地位。当初,安娜的姑姑和卡列宁的叔叔关系很好。于是,介绍安娜嫁给了比他大20岁的卡列宁。卡列宁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安娜心里比谁都清楚,他那和善的外表都是伪装的。因为他信奉宗教式婚姻,喜欢的是妻子这个职位,也就是婚姻这个外在的形式,并不是妻子本人。对安娜来说,他只是一架官僚机器,结婚多年她并没有感到过丈夫的关心和爱,日子过得循规蹈矩,刻板僵化而毫无风情,这就是安娜多年来一直觉得生活压抑苦闷、缺乏生机的原因。如今,她遇到了伏伦斯基,爱的本能复苏,才知道它的力量这么巨大,才明白她的婚姻是苦涩无味又不自由的。可是,她还有一个8岁的儿子。如果不是为孩子考虑,她早就想投入情人的怀抱。

      心底的激情一旦复苏,就难以压住,如今她的梦中,经常出现两个丈夫,怎么办?

安娜•卡列尼娜_第7张图片


      (4)忏悔

  很快,卡列宁就感到妻子身上有了变化。在培特西公爵夫人家聚会时,他看出了安娜和伏伦斯基的恋情;在外面,他也听到不少传言,但他需要证据。

  证据很快出现了,而且一个比一个确凿,一个比一个有打击力,因为安娜不想遮遮掩掩了,她要公开去迎接它。在赛马时,伏伦斯基摔了下来,马折断了脊梁。安娜当场失态,大声惊呼,因为她太担心他了。卡列宁告诫安娜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可安娜根本不听,于是被丈夫带着强行离场。在回家的路上,她告诉丈夫:“你太虚伪了,不了解感情是什么。我爱上了他,我必须向你坦白,因为我不能没有他!”

  卡列宁再也不能装糊涂了,苦恼、气愤、压抑,不相信这些却又是事实,该怎么办?为了自己的名誉,他考虑再三,觉得如今社会上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保持现在的状态就行,于是提出一个条件:“你们可以自由往来,但不能请他到家来”。

  不久,安娜怀孕,当然怀的是情人的孩子,她又及时告诉了丈夫,并离家出走。

      卡列宁容忍了这一切。可外面的传言越来越多,同事、朋友、熟人都在用异样的眼神瞧着他的下一步行动。他开始不平静、不淡然了,于是私下见了最有名的律师,想咨询离婚的事。回来后,他决定不能离婚,理由如下:一、如果离了婚,自己就会身败名裂,省长的仕途肯定会受影响。二、安娜害怕失去儿子,她没有抚养儿子的能力。如果离开了他,安娜将一无所有。她迟迟不提出离婚,就是因为这个考虑。三、维持现状最好,继续给她提供生活费。一方面能显出我胸怀博大,不让人说我的不是;另一方面这也是抱复妻子不忠而她又无法反抗的最好办法。一直这样下去,看她怎么办?

  安娜陷入了深深的苦痛与愤恨中。“卡列宁表面想做好人,内心却想惩罚我。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真是残酷、可怕、自私、无情!他太了解我了!”

  数月后,安娜重病临产,面临死亡。在昏迷之际,她觉得自己罪恶深重,是一个抛弃丈夫、不顾儿子、跟情人私奔的邪恶的女人。卡列宁却是宽宏大量的,没有指责,没有采取什么行动,默默地忍受着身边发生的一切。然而正是这种宽宏大量,才让她感到害怕、残忍,让她背负的罪孽更加深重。如果离婚,儿子长大后怎么会瞧得起自己的母亲。她希望死,希望就此结束苦痛。于是,她要求最后见一次卡列宁,她想忏悔,想获得灵魂上的安宁,否则在天国里也不会好受。

  卡列宁来了。在安娜死之前见一面,未尝不可,这更能显示出自己的品格之高尚,为人之宽容,处事之真诚大度。但心里却盼望安娜尽快死,那样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安娜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危在旦夕,时昏时醒,在病床上说出自己的罪过,抓住丈夫的手,请求他原谅。伏伦斯基蹲在床边,抱头痛哭。这个场面让卡列宁的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原谅了她,也原谅他,两个男人握手言和。卡列宁答应:如果想离婚,什么时候都可以。

  卡列宁走后,伏伦斯基觉得自己太卑鄙了,夺了人家的妻子,他的灵魂还这么高尚,与这位伟大的圣人比起来,自己太渺小,太无耻。于是,他开了枪,想自杀。

  安娜并没有死,生下一个女孩;伏伦斯基也没有死,只是误伤了自己。很快,他们决定离开彼得堡,出国旅行。

  数月后,他们回到家,来到了伏伦斯基的乡村寓所,远离熟人,过起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别人的指责,没有外在的干扰,更没有种种的阴影包围着他们。


安娜•卡列尼娜_第8张图片


     (5)猜疑

  接下来,让我们说说吉娣、列文和陶丽等人的情况。吉娣自从受到伏伦斯基的感情欺骗后,得了一场大病,刚从国外疗养回来。如今,她已经从痛苦中恢复过来,看清了伏伦斯基的为人,对安娜仍怀恨在心。不久,她和列文结婚,二人一起在列文的家乡开启了田园生活。

  最让列文忘不了的一件事是,他的哥哥尼古拉去逝前,他和妻子去看望时的情形。尼古拉租住的宾馆脏乱不堪,臭气难闻,尤其是尼古拉病的骨瘦如柴,全身只包着一层皮,让人见了就害怕,恶心,不敢靠近。但吉娣并不在乎,清理房间,换洗床单,还不时扶起尼古拉休息,喂饭喂药,还说服他接受涂油礼和圣餐礼,以求人死后能升入天堂。这一切,同在现场的尼古拉的那位情人(玛丽雅)没有做到,列文本人也没有做到,而吉娣做到了,而且做的有条不纹,呈现出贤妻良母型女性的魅力,这大出列文的意外。从此,他认定吉娣是最惹人喜爱的伴侣,也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于是,列文以更大的热情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改革尝试,研究如何协调地主和农民的利益,试图为解决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探索出路。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扩展到全国。为此,他还出国考察,关注乡村教育,但对农村自治委员会并不热衷。

  陶丽一家过得并不富足,奥勃朗斯基常常出入俱乐部,依旧追求奢侈和享乐,经济状况窘迫,只得搬到乡下来住。为此,列文还以吉娣的名义,资助了他们一笔钱。有一天,陶丽想到了安娜,觉得她为了爱情敢于离家出走,自己是做不到的。别人唾弃她,我这个嫂子可不会。

  她去看望了安娜,回家后觉得安娜过得并不幸福。虽然有金壁辉煌的豪宅、花园、画室、仆人、骏马等物质条件,当然还有放弃事业、一心围着安娜转的伏伦斯基,但她似乎并不开心。

安娜•卡列尼娜_第9张图片


  陶丽的感觉没错。安娜表面上活得萧洒自在,但她的精神世界是压抑而痛苦的,甚至开始混乱起来,每天只能靠镇静药维持。为什么?一、至今她还没有离婚,只是没有名份地和情人生活在一起。二、她想儿子,如今谢辽查已经9岁。卡列宁对儿子说,安娜死了,谢辽查会相信吗?三、她不敢离婚,因为一旦离婚,孩子就归了丈夫,她就没有资格去见他了。现在她还有一个女儿,但不怎么爱她,对收养的那个英国女孩反而疼爱有加。是的,他们确实收养了一个女孩,现在安娜和伏伦斯基整天忙于公益事业,骑马画画,创办乡村医院,以此来掩饰不快,转移内心的不安。四、伏伦斯基最近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听话温顺了,又开始想着去参加乡村的竞选,谋个职位。他常常去俱乐部,有时出门很晚才回家,把她一个人丢在家,她感到空虚、孤独和寂寞。五、伏伦斯基的母亲并不满意儿子目前的生活,听说想给儿子重新物色一个年轻的姑娘。这明摆着不是想抛弃安娜吗?谁让她和伏伦斯基没有办理结婚手续呢!

  伏伦斯基也处在焦急中,不敢和安娜说。一天,他私下请安娜的哥哥和嫂子帮忙:“要劝说安娜尽快离婚,否则他们的女孩将无法继承他的姓,也不能继承他的财产。这样的生活总归不是长久之计。”

   奥勃朗斯基知道问题的结症在哪里,于是答应马上去见卡列宁。为此,安娜和伏伦斯基也回到莫斯科,等候结果。因为卡列宁答应过:如果安娜愿意离婚,什么时候都可以。

安娜•卡列尼娜_第10张图片


  回到莫斯科后,安娜做的第一件事是想去见见儿子,却得到了这样的回复:“不行”。因为现在卡列宁也有了一个情人、高级参谋,她就是李迪雅伯爵夫人,与卡列宁是同事。她寡居多年,见卡列宁陷入婚姻漩涡,由关怀劝慰变成了借势走进他的生活。不答应安娜见儿子,就是这个女人的主意。

  离婚的消息还没有结果。安娜觉得,第二件应该办的事是勇敢地走回莫斯科的社交圈子。她不怕,要爱就要爱的真实坦荡,不能像那些出轨的夫人们一样,背着丈夫偷偷摸摸去约会,不敢光明正大去面对。她来到了剧院,所有的眼光聚在了她身上,人们分明在指指点点,窃窃私语,这让她受不了。更可气的是,在隔壁包厢,卡尔塔索夫夫人见到安娜竟然挥袖离场。走的时候,丢下一句话,“我不能和这种不要脸的放荡女人离的太近,更不愿看到她!”

  安娜的心再次混乱起来,你越不自在,那一簇簇异样的目光就越像坚硬的箭一样射向她的心。原以为社交界能容纳她,但现实并非如此。为此,伏伦斯基还责怪她不应该抛头露面。安娜没有想到,连伏伦斯基都不体谅她的处境了。

  3个月过去,她们经常吵架,吵过和解,和解之后又吵起来,关系越来越恶化。一是安娜感到伏伦斯基处处在指责她。尤其在怪罪她整天把心思放在收养的英国女孩上,教她识字、画画,而不去关心自己的小女儿。二是安娜想马上离开莫斯科,回到下乡,但伏伦斯基坚持要去看望他的母亲,三天后才能离开。她觉得这是谎言,因为他对自己的母亲并不尊敬,什么需要到那里处理一些事务,也许是为了去见为他物色的姑娘。三是最近在安娜的头脑里,总有一个幻想的情敌跟她作对,总有伏伦斯基不想再要她的念头。那我就死给你看,也许死是惩罚他的最好办法,也是摆脱目前的困绕的唯一出路。


安娜•卡列尼娜_第11张图片


      (6)抉择

  卡列宁终于给出了答复:“不同意离婚”,这个消息奥勃朗斯基还没来得及告诉妹妹,安娜并不知道这个结果。

      伏伦斯基去了他的母亲家,至今未归。走之前,他没和吵架后的安娜和解,也没有作任何的安慰和道别。安娜开始绝望了,再次想到了死。于是,写了一个便条让仆人马上送去。“伏伦斯基,我很害怕,请速回家,否则你会后悔。”

  伏伦斯基的回复一直没来。安娜的猜疑和绝望在不断增长,他真的不在乎我了,他不管我了。她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无奈,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无援。她决定去见嫂子陶丽,告诉她所发生的一切。毕竟陶丽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她、最关心她、也是最了解她的人。

  她见到了陶丽,哥哥不在家,但陶丽的妹妹吉娣在。本来,她想和嫂子说出自己面临的困境,同时还想和吉娣好好谈谈,请求她原谅她当初夺走了伏伦斯基。但人家姐妹俩忙于照顾一大帮孩子,其乐融融的场面刺痛了安娜。幸福,幸福,都是人家的,我的幸福在哪里?

  没呆几分钟,她就离开了,跌跌撞撞出来,死这个可怕的恶魔抓住她紧紧不放。回家,有什么用,她决定亲自去伏伦斯基的母亲那里,找回心爱的人。在火车站,仆人送来了伏伦斯基的口信:“我晚上10点才能回家。”这是安娜早晨就想知道的答复,如今才收到。她哭了,她明白了,“他真的不在乎我,不关心我,不想要我了。我为他抛弃了丈夫、离开了儿子,把全部感情给了他一个人,别人的眼光又压的我透不过来。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

  一列火车刚刚进站,车轮在咣当咣当的响声中变慢,直至停稳不动,车轮上仿佛有一片血。她想起来了,这就是她和伏伦斯基第一次相遇的地点,那血迹就是铁路工跳下去,留下来的,那是一个凶兆。

安娜•卡列尼娜_第12张图片


  如今,摆在安娜面前的路有四条:1、走上火车,找到心爱的伏伦斯基,不管他的母亲说什么,继续没有名份地生活下去。2、回到卡列宁那里,毕竟还没离婚,她是有资格回到那个没有真爱、却有儿子存在的家的。3、孤独地离开,不回卡列宁那里,也不回伏伦斯基那里,自己一个人生活。然而,她能办到吗?4、死,跳下车轨,让车轮压死,就像一年前那个铁路工一样,这样一切都会得到解脱,获得圆满。痛苦消失,悔恨飘散,世人的鄙夷不再包围,自己、卡列宁、伏伦斯基,三个人全部逃出牢笼……

  站台上人来人往,出行的上了车,送行的退到了后边。火车重新启动,车轮开始转动,一个,两个,三个,一圈,两圈,三圈……,一个一个,一圈一圈,从安娜身边缓缓地滑过。

  她想到了卡列宁,在恍惚中,他仿佛看到丈夫奋不顾身地向她跑来,“安娜,不要,回家吧,千万不要犯傻。”然而,他停了下来。她看出来了,他在笑,他在等待,希望她死,死就意味着没有了纠缠和苦恼。

  她想到了伏伦斯基,在迷离的光影中,他看到伏伦斯基一边高呼,一边向她冲过来,中途跌倒好次。“快,快拦住她!安娜,我的安娜,请帮帮我,快拦住她!”他们紧紧地拥在一起,喃喃地,喃喃地,不知道说什么好,无尽的泪水温暖了她的心。然而,这不是一场梦吗?一个恶魔在笑她,“还不快跳下去,想一想你给多少人带来麻烦。”

  她想到了9岁的儿子,在模糊又清晰的记忆中,她看到他长大了,长高了。他向她跑来,问了她一个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妈妈,他们说您死了,我不相信;他们说您是一个坏女人,应该远离,可我知道,您爱我,我也爱您……妈妈,您是坏女人吗?”

  她又想到了爱她的哥哥、尊重她的嫂子、怨恨她的吉娣,还有所有熟悉的人。那些同情她的、可怜她的人,几乎没有;那些鄙视她的、嘲笑她的人,却比地上的草还多……她仿佛看到,哥哥奥勃朗斯基手里拿着一份东西,正喘着气向她跑来。一边跑,一边挥手,“妹妹,好消息,卡列宁签字了,他同意离婚。安娜,我的好妹妹,这下你真的自由了!”

安娜•卡列尼娜_第13张图片


  太阳在旋转,树木在摇摆,寒风掠过火车、穿过车轮吹来绕去,天际空濛,前方的路并不平坦。走在这样的路上,人的一生又怎么能够平坦?然而,不平坦,坎坎坷坷,坑坑洼洼,又能怎样?

  火车加力了,大轮子开始一个紧接着一个转快,七个,八个,九个……一圈一圈地向前滚去。如果再不跳,就没有机会了。

      安娜脸色平静。上车,跳下去,还是随那些送行的人群一起掉头回家。她该怎么办?恐怕只有上帝知道。

  上面就是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讲述的故事,给我们留下的悬念与深深的思考。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作者的一生。

安娜•卡列尼娜_第14张图片


      (二)托尔斯泰的一生

  1828年,列夫·托尔斯泰出生在图拉省一个贵族家庭。2岁丧母,10岁丧父,由姑姑带到喀山抚养成人。因家境殷实,童年起就有家庭教师精心照管。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攻读土耳其和阿拉伯语,因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却对哲学发生浓厚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哲学和文学作品。1847年中断学业,回家经营庄园,在自己的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年,到高加索服役,在6年的军旅生涯里,曾参加了沙俄与土耳其发生的克里米亚战争,表现勇敢,同时在部队里开始写作,发表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和《青年》。1857年,以中尉衔退役回到圣彼得堡,结识屠格涅夫等名人,从此正式进入文学界。

安娜•卡列尼娜_第15张图片


  1862年,与18岁的索菲亚·安德列耶芙娜结婚。妻子是沙皇御医的女儿,比他小16岁,婚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他和妻子的婚姻从恩爱到争吵,延续了48年,但大部分时光他们过着俭朴、宁静、幸福的生活。妻子不仅操持家务,照料孩子,而且管理着庄园,这让托尔斯泰有大量的时间用于文学创作,从而给人类留下了不可多得的传世杰作。

  婚后第二年,发表中篇小说《歌萨克》。从35岁起,即婚后第三年,托尔斯泰用6年时间写成第一部巨著《战争与和平》,作品以4个家族的恋爱婚姻生活为主线,史诗般的讲述了反拿破仑侵俄战争中的故事,涉及人物高达550个之多,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从而令他获得国际一流作家的声誉。经4年写作、12次修改,于49岁完成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又耗时10年,在71岁完成《复活》这部晚年最重要的作品,成为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他的文稿因为在交给印刷商之前,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誊写好,妻子成了他的誊抄人。单是100万字的《战争与和平》,索菲娅就抄写了7遍。由此可知,60多万字的《安娜·卡列尼娜》、40多万字的《复活》,还有其他数百万字的作品,其中都有妻子的心血。据说,即使文稿的字迹难以辩认,索菲娅都能了解丈夫的心思,准确无误地识别理顺。

安娜•卡列尼娜_第16张图片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富于探索的。他醉心于农奴制改革,1847年退学回家后,设计了一个庄园改造计划,以便向全国推广,还多次出国考察,然而在现实面前成了泡影。注重教育改革,不服输的托尔斯泰在1859-1862年几乎中断了自己的文学创作,先后为农民子弟兴办了20多所学校。他的教育方法就是同孩子自由交谈,最后也以失败告终。

  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作家,有关人生目的、宗教和社会的阐述又使他成为一位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他还热切宣扬一种属于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我觉的,能称为“主义”者,首先思想要进步,然后要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与接受,最后还要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否则只能称为“思考、想法、观点、论断”。托尔斯泰一生从没放弃对理想、信仰和人生真谛的追求,广泛从事社会活动。晚年,发誓要改变自己的贵族化生活,力求过一种简朴的平民生活,不时参加体力劳动,自己耕田种地、缝鞋,帮农民盖房子、砌炉子。

  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1910年10月28日他第三次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不久病逝于一个小火车站,享年82岁。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葬在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墓碑,也没有十字架。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就是他生活了60年的庄园,俄语意思为“明媚的林中空地”。

  据说,在葬礼上有5000多人前来哀悼,附近几个村庄里,家家通宵亮灯,为这位伟人守夜,葬礼场面成闻所未闻的奇观。

安娜•卡列尼娜_第17张图片


  托尔斯泰的作品就是他的人生信仰和精神道德的再现。应该说,列文这个人物带有作者浓厚的自画像色彩。我们从小说里可以感到,列文身上有托尔斯泰本人的许多影子。1、列文喜欢谢尔巴茨基公爵家的几个女儿,据说托尔斯泰生前就爱上一对姐妹,姐姐嫁人后,才娶了妹妹索菲娅。2、列文34岁结婚,当时吉娣18岁,这也与结婚时托尔斯泰和索菲娅双方的年龄一致。3、在小说里,列文的哥哥叫尼古拉,托尔斯泰于1860年逝世的长兄也是这个名字。哥哥的逝世,让列文非常悲观,现实生活中的托尔斯泰也是如此。4、列文不喜权贵,喜欢亲近农民,帮助穷人,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积极从事体力劳动;多次出国考察,在自己的土地上尝试改革。这都与托尔斯泰本人的经历相似。5、列文经常说:“要是我不知道我这人是什么,我活着为了什么,那就无法活下去。我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它的目的是什么,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于是,他几次想自杀,只得把绳子藏起来,把枪放到看不见的地方,这种思想上的矛盾与复杂变化正是托尔斯泰当年心情的写照。难怪有人说,托尔斯泰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一位作家。晚年,托尔斯泰还对高尔基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以外什么东西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什么东西都没有。”他在哲学思想、宗教观点、伦理道德、家庭生活各方面无不充满矛盾,而在婚姻爱情问题上尤其突出。他在82岁高龄还要离家出走,结果病死他乡,实在是让人惊叹。

  也许,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魅力和人性的光辉。作为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作品足以为他争取到不朽的地位,但作为一个伟大的人,他并不满足。他生命最后的30年就是在对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度过的。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托尔斯泰在文学巨匠之外,还获得了思想家、哲学家的美誉。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些后人的评价:

  高尔基说:“他谈话时,像一座高山。我听着他讲,被他叙述的美、单纯和他的思想惊呆了;我看着这位老人,他简直像一个瀑布,像大自然里的巨人,这个人真是惊人的伟大,他的精神活力使人吃惊。不认识托尔斯泰,就不能认识俄罗斯。”

  《新时代》杂志的编辑评价道:“我们有两个沙皇,一个是尼古拉二世,另一个是列夫·托尔斯泰。他们中哪一个更强大些呢?尼古拉二世拿托尔斯泰一点办法也没有,丝毫不能动摇他的宝座,而托尔斯泰却毫无疑问地在动摇尼古拉的宝座和他的专制制度。”

  柴科夫斯基说,“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他听我的第一四重奏行板时,落下了泪。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在古往今来的一切作家、艺术家中,最伟大的就是托尔斯泰。只要有他一个,就足以使俄国人在别人数说欧洲给人类做出的一切贡献时,不至低下头来。”

  一度十分自负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后来也承认:“一个人除非疯掉了,才能设想自己和托尔斯泰比肩,去较量。”

  尼·尼·斯特拉霍夫(俄国作家)说:“这个人什么都知道,而且不是根据书本,而是来自于那些常常是书本里找不到的真正的知识。俄国终于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巨人,一次就把我们的文学提高到一个梦想不到的高度。”

安娜•卡列尼娜_第18张图片


      (三)作品特色

  《安娜·卡列尼娜》是公认的、最能完整体现托尔斯泰思想艺术性的一部巨著。主要特色如下:

  1、结构清晰巧妙,注重对比和渲染。

      小说包含了两条主线:一个是安娜的爱情悲剧,另一个是列文的农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历程。有人说,这是完全平行的两个故事。但托尔斯泰把它们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用的方法就是三对家庭的连接与对比:安娜-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三角关系,列文和吉娣的婚姻,还有陶丽和奥勃朗斯基的婚姻。

      在这三对婚姻中,安娜的爱情无疑是失败的。陶丽和奥勃朗斯基的婚姻虽然门当户对,但也并非理想。奥勃朗斯基乐于享受,陶丽忍辱负重,他们的生活越过越紧。做丈夫的先是因为不懂行而低价卖掉了乡下的林木,最后不得不从城市搬到乡下居住。只有列文和吉娣的婚姻最幸福,虽身为贵族,吉娣能甘心伴着列文来到乡下生活,列文同样甘于弯下腰,与农民同吃同喝,在烈日下割草铲地,劳动让他找到了快乐和生命的意义,过上了乡土田园般的生活。这种对比串联手法,不仅让两条主线自然连接在一起,更渲染出安娜的悲剧色彩。两条主线交互推进时,中间的过渡处理极为自然,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结构布局和叙事能力。

  2、心理描写突出,注重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

      只要读了小说的前几章,我们很快便会感到,列文是一个不甘平庸,有理想,能吃苦,肯钻研,又心地善良的人。吉娣嫁给他,将来的日子一定不会差。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等读完全书,回头想一个问题:小说里有列文的身高、体态、面貌的描写吗?没有。我们看不到列文是高是矮,是胖是瘦,长什么样,心里却对他有了一个完整亲切的形象。为什么?因为作者擅于从人物的心理、行为、做事风格等方面来塑造形象。这就是第二个特色。

  同理,安娜可贵的品质、卡列宁虚伪冷漠的人格、伏伦斯基的自私,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塑造的,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没有具体描写却又十分深刻的人物形象,让人记忆犹新。

      安娜是全书的主角,虽说有部分描写,但也是粗线条的。她优雅得体,聪明坚毅,又十分有才学和教养。为了表现这些迷人之处,作者主要是通过4个与安娜相见的人来构造的,从而使这个贵族少妇成为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美丽形象。

  伏伦斯基在火车站第一眼看到安娜时,觉得“她的脸上有一种异常亲切温柔的神态,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

  吉娣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就为她倾倒,觉得“她不像是有个8岁儿子的母亲,眼睛里有一种既严肃又时而显得忧郁的神情。她十分淳朴自然,毫不做作,但在她的内心里却另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盎然的世界,这个世界又是那么超凡脱俗。”

安娜•卡列尼娜_第19张图片


   陶丽去看望她时,热恋中的安娜又是另一番景象:“双颊和下巴上分明的酒窝,嘴唇的优美线条,荡漾在整个脸上的笑意,眼睛里闪烁的光芒,动作的优美和灵活,说话声音的甜美和圆润,就连她回答人时半是嗔怪、半是撒娇的媚态,这一切都使人神魂颠倒。”

  列文先是见到安娜的画像,后来才见到本人。觉得“这不是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披着一头乌黑的鬈发,光着肩膀和胳膊,嘴唇上挂着若有所思的微微笑意,并且用那双使人销魂的眼睛扬扬得意而又脉脉含情地望着他。”而等见到安娜的庐山真面目时,内心深处唏嘘不已,情不自禁地赞叹,“她达到了美的顶峰,另有一种令人心醉的风韵。”

  这样四段内容都散落在小说里,多线条,多角度,多层次,组合成一个完整丰满的形象,最终一个令人心醉的安娜·卡列尼娜深深地刻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3、语言朴素,非常切近生活。

      托尔斯泰的文字如他力求简朴的生活一样,没有华丽也没有夸张,有的只是亲切朴素、娓娓道来的叙述,而且节奏不温不火,没有浮躁也没有高调,理性严谨踏实,极富功底。综合看,小说场面宏大,包含的信息量也非常丰富。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的生活和乡村面貌,描绘的真切而具体;所作的思考有深度,有见解;故事情节并不算曲折,却不缺心灵上的共鸣和冲击力。因此,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了轰动,受人喜爱。


安娜•卡列尼娜_第20张图片


  4、思想极为深邃,提升了作品层次。

      1961年,俄国刚开始废除农奴制度,欧洲资本主义获得了空前的张力,来自英法的民主思想像潮水一样涌进了俄国思想界,猛烈震撼着传统的社会根基。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风俗习尚、思想意识、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地位,无一不受到冲击。国家处于转折关头,怎样面对这场变革,每个俄国人都徘徊于十字路口,感到矛盾重重、紧张惶恐。这部小说就是新旧交替时期俄国社会的写照。

    托尔斯泰善于在作品里通过主人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安娜的爱情悲剧,体现了人们要求摆脱封建思想的羁绊,实现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愿望。列文身为大地主,但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地主。他严肃正派,个性顽强,思想上有改革愿望,对当时俄国农村经济的状况忧心忡忡。为了给矛盾的社会寻找出路,列文作了许多极有深度的思考与探索。这样的内容在小说里占了一半的篇幅,他谈农村改革、谈教育制度、谈妇女解放、谈文艺的走向、谈对宗教的困惑与怀疑,谈人性与道德,谈自己的人生信仰与追求,折射出当时新旧两种思想拼搏之激烈。

  一边读小说,一边思考,无不让我们感到作者本人是一个知识渊博、对事物善于思考、肯于钻研、敢于探索、勤于调研、勇于实践,又非常有见解的思想家。难怪后人评价说,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少有的巨人之一,而《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安娜•卡列尼娜_第21张图片


      在此,让我们再次向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主义”的创造者致敬。

      (四)几点思考

  如今,根据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电影有近20个版本。其中,国际一线影星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苏俄版)、苏菲·玛索(美版)、费雯丽(英版)、葛丽泰·嘉宝(美版)、凯拉·奈特莉(英版)等都曾出演过主角安娜。如果您感兴趣,不妨看看电影,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最后,让我们留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以结束本文。

安娜•卡列尼娜_第22张图片
苏菲·玛索饰(1997版)


  1、如何看待安娜的爱情?值得赞扬的是,安娜为了真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冲破枷锁,向封建包办婚姻挑战,既使粉身碎骨在所不惜。在当时,贵族夫人与人私通并不鲜见,但能够做到像安娜这样敢于向丈夫坦白,敢于向世人公开,敢于向封建制度挑战,其精神和品格是极为可贵的。列文说“她是一个多么奇妙、可爱和可怜的女人”。其实,这就是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和评语。然而,这种行为又是盲目而冲动、不顾及后果的。她的爱情悲剧,有当时的社会制度根源,有丈夫和情人的过错,固然如此,也不能不说她在处理这件事上有自己的过错。那么,她个人的过错又在哪里?

安娜•卡列尼娜_第23张图片
费雯丽饰(1947版)


  2、当初,安娜在帮哥哥处理婚姻上的危机时,到家后,先不和嫂子谈,而是马上照顾起几个小侄子,给他们洗脸倒水,陪他们一起玩,在沙发上抱在一起疯,一起打滚儿。不久,陶丽自己着急了,主动找安娜说起了心中的苦恼。安娜借机从做女人的角度,说了自己的观点,做了恰当的劝解。一场危机很快化解,可以说是用药准确,药到病除,非常成功,足见安娜是多么的聪明,会办事。然而轮到自己的事情却没有好好考虑,或者说这是由本人的性格弱点导致的。人无完人,试想她的性格上有什么弱点?

      3、假如安娜想离开情人,她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评价卡列宁的所作所为?


安娜•卡列尼娜_第24张图片
葛丽泰·嘉宝饰(1935版)

  4、安娜除了有一个儿子,还和情人生了一个女儿,但她对儿子始终念念不忘,并以此作为不想离婚的最大考虑,这是借口,还是真实的想法?小女儿就在身边,她却一直没有去照顾,没有付出应有的母爱,反而把心思放在了如何教育一个收养的英国女孩身上,教她如何识字、画画。同时天天盯着情人不让他出门交友,不让他有事业,求功名,只要求陪着她,围着她转。这么做错在哪里?

      5、如何看待列文这个人物。有一天,奥勃朗斯基带着他的朋友维斯洛夫斯基来访,准备和列文一起去打猎。见到维斯洛夫斯基对吉娣的态度过份亲切和热烈,列文引起猜疑和嫉妒,于是他把这位客人私下强行撵走。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担心吉娣走了安娜的路。请问他这么做对吗?否则,应该怎么处理?

安娜•卡列尼娜_第25张图片
凯拉·奈特莉(2012版)



《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著),草婴(译)

      草婴(1923-2015):原名盛峻峰,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浙江省宁波人。中国第一位翻译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译家,在读者中产生极大的社会反响。后以一人之力完成了《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这一壮举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安娜•卡列尼娜_第2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娜•卡列尼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