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快得像秒射出来的精子。一年马上又要过去了。这一年,有过几段阴郁到极度自我怀疑和崩溃的阶段,疲软无力得像阳光暴晒的巧克力,但还是熬过来了。
今年读的书,和看的演出,看的电影一样,不多不少,但受益匪浅。很少有人有时间坐下来拿着一本书阅读,就算如此,也不要否认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和必需性。
阅读方面,我一直倾向于那些探讨生命和人的书,有关生命的存在与消亡,生死之间的意义,人性的无数种可能,时间给予我们的馈赠。这些听起来或许沉重乏味,但是要相信故事的维度是无限的。我极其热爱那些用琐碎日常和生动人物构建起来的伟大的故事,并且从丰富的细节中,可以看见万事万物的影子。
年末做一个小书单,也不算是福利,推荐今年读到或重读的一些有意思的书。助人为乐而已,不用谢啦。
一个女孩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早早意识到生命的荒诞感,想要在13岁生日那天自杀的;一个门房太太在高档住宅区大楼里,外表粗陋但内心优雅得无可复加,热爱艺术且对事物见解独到;一个“有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天真,又有着智者的胸怀和友善的日本新房客邻居,不仅和女孩成为了忘年交,也和门房太太有着强烈的精神共鸣,他们的生活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女孩说:重要的不是死,也不是在什么时候死,而是在死的那一刻我们正在做什么。这个故事也在2009年被拍成了电影。当然,故事的最后,女孩并没有死。
“死者一无所求,只有圣者营营不休。”这是一个诗人,殡葬师对于殡葬这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在作者生活的这个小镇,每年他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通过照顾好死者以服务生者”。这本手记里,记录了各式各样的死者和死亡方式,以及照顾死者的经历:安置父亲的遗体,目睹肯尼迪的送葬队伍……虽然正常的人没有谁会喜欢葬礼,然而葬礼和死亡并不是一件难以启齿的晦气的事,而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生活的一部分,它们值得被记录和探讨。并且,“性和死,是诗人写作的唯一主题。”
和摇滚乐有关的旧金山好几代人的故事,通过独立的13个篇章,不同人的口吻进行讲述,最终讲述的却是在时间摧残下,曾经相亲相爱,相互关联的人们最终不同的命运走向。有偷窃癖的女助理,过气发福的摇滚明星,用金箔和咖啡的化学反应治疗性驱动力丧失的唱片制作人……但是当看到习惯勾引幼女的瘾君子音乐制作人二十年后数次中风瘫倒在医院。几十年前那个最受欢迎的天才吉他手牙齿都快掉没了,穷困潦倒在公园捡垃圾的时候,还是很难以接受的。那些起起落落的人,那些风光不再的人啊。“过二十年,你再也不会神采奕奕,尤其是身体里的许多东西都被拿走了之后。时间是恶棍,对吗?”对的。
1958年,毛姆在接受采访时称,《寻欢作乐》是他本人最得意与最喜爱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的原型是毛姆小时候所认识的在小镇上定居的一个日后著名的小说家,而他的第一位太太的原型,则是年轻时与毛姆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姑娘。毛姆的作品读起来总是通俗流畅,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功力颇深。《寻欢作乐》很大程度上,由于对于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的纪念,对于曾经爱过的人的纪念,而显得格外动人。
七十年代的嬉皮士们建造了一个叫做“阿卡迪亚”的乌托邦公社,在这个群居村里出生的孩子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验。所有人平等,爱,劳作,致力于满足所有人的欲求。然而所有的乌托邦都是乌有,外来人越来越多的涌入,警察的突袭,以及自然的局限,人们陆续离开了家园,阿卡迪亚也变得面目全非……故事里处处充满矛盾,关于故乡和他乡,乌托邦和现实,乡村和城市,这一代和下一代,男人和女人,自己和自己。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的阿卡迪亚。
“他们叫我和比赛的胜者在月球上肛交。”“直到下了地狱,我才拥有了真正的乳房。”“我工作的公司专为同性恋泳池派对制作冰雕。”“当地球上的空间变得十分有限时,人类不得不在自己的体表或体内收留另一种生物。”
几乎每一篇的开头都这么生猛。所有故事里的人都边缘,荒诞得有点神经质,而故事情节更是带着超现实的意味讲述着身边的事。喝着加了蝙蝠血的红酒的乐手和其女友,喜欢像吸烟一样吸死者头发的殡仪馆工作人员,快被煮熟被吃掉的女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寻找真爱……所有一切,就好像在看一部部cult片,快感十足,瞠目结舌。其实不过每个人都在祈求爱一样,虽然作者说“爱我是一个脏的工作。”
读这个故事的过程,就好像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戏谑,讽刺,调侃的外表下又隐藏着认真严肃的思考。一个外星人来到即将举办奥运会的巴塞罗那,寻找他在执行空间任务时失踪的伙伴古尔布。
整个过程让他开始研究地球人的习性,诧异于阶级分化,种族歧视,财富分配不均等各种社会问题。意识到“就是精英阶层,生活也一样忍辱负重。”,也检测出水的构成是氢,氧,以及粪便。然而他始终是个爱吃条油条,并且爱上了单身的邻居太太的单纯的外星人。全篇出现最多的句子就是“没有古尔布的消息”,标题西班牙文的意思,也是“没有古尔布的消息”。哈哈哈。
有人说生出了一个残障儿,就是面临了一次世界末日。然而法国作家让-路易·傅尼叶却面临了两次。在缄默不语几十年之后,他用一本简单,平和,又让人无法不为之动容的小册子,来送给他的两个残障儿子:马蒂约和托马,并且为自己把他们生坏了而请求原谅。这两个孩子,一个身子站不起来不停流着口水,一个一天能重复上百次“爸爸,我们去哪儿?”他们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简历,不会读书写字,给他们的圣诞礼物永远只能是积木和小汽车……这个故事,真的是一个面对生命困境的最好礼物。毕竟,不是谁都有这样一个温暖,勇敢的父亲。
莉迪亚戴维斯真是一个聪明的作家。只能用聪明这个词来形容了.字里行间都是日积月累观察生活的结果,有的时候觉得她很认真,有的时候觉得她好像很调皮地在逗你玩儿。比如,在这部小说集里,《塞缪尔•约翰逊很气愤》的内容只有一句:苏格兰的树那么少。真淘气!所以,小说也可以用这样轻松灵活地方式来写。
独居三年半之后,我对和独居独处有关的东西,总是有种天然的亲近感。但这一类作品都像药丸,不能过量服用,只能一次几片,服用适量。《过去的痛》是女作家梅•萨藤的独居日记。梅•萨藤说:“孤单是自我的贫乏,孤独是自我的丰富。有两种人对我的作品极感兴趣——首先是生活孤独的人……而第二种,是还没有对生活做出承诺的年轻人,既在工作也在爱情方面。”显然这两种我都属于。其实,别人的孤独,别人的生活流水账,别人的痛,也是你自己的生活。虽然这本书,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或者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耐心来读。
这是一本让人看了内心会变的平静柔软的书。英国乡村兽医记录下行医时的点滴,各种遭遇,窘境和温暖感人的时刻,以及周边朋友们的日常生活,温馨中带着诙谐与幽默。无论是把追车当成艺术的狗,还是喜欢每周六晚上引吭高歌到凌晨四点的邻居,人与动物与自然的和谐,一切都显得无比真实灵动,无不充满柔软的爱意,以及不时闪现的生命的奇迹。
或许很多人是因为替Bob Dylan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而得知的Patti Smith,但是,“她太会写了,她总能无条件去爱,看出每样事物的意义……这本是关于创造与凝视艺术在纯粹孤独中生成的不凡之书。她是完全相信艺术的力量。她付出所有代价,而这一切最终也成就了她,让她成为无庸置疑的严肃艺术家。她改造了艺术一如艺术改造了她。”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作品,Patti Smith始终都带着赤子之心在创作,从《只是孩子》,到《时光列车》,都真诚到会让无数把写作与艺术当作儿戏的人们汗颜。据说简体中文版明年会出版。
毒品和流行音乐的纠葛,早在唱片工业尚未发明的年代便已存在。“通往流行音乐界不朽地位的高速公路上,都是汽车和飞机的残骸,而厕所和汽车旅馆的房间,满是嗑药过度的尸体。”
《流行音乐与毒品的历史》台版书名叫做《等待藥頭》,讲述音乐发展史,乐手故事,以及音乐人与毒品的历史。当然绕不过迷人的60年代。一点都不夸张地说,音乐就是60年代本身。不管是Bob Dylan还是The Beatles,他们音乐里都有着对于毒品的探索。保罗麦卡特尼承认用过LSD:“开了眼界,它让我成为一个更优秀的,更诚实的,容忍度更高的社会一份子。”
虽然说爱吃米饭的人不一定要知道水稻是怎么长出来的,但是那些影响精神状态的主要瘾品——酒,烟草,咖啡,茶,巧克力,鸦片,吗啡,大麻,古柯,可卡因,是怎么变成全球性商品的,合法和违禁又是如何划分的,知道一下反正也没有坏处。瘾品文化史和药物史,听起来也蛮有意思的。
植物是在基因水平上比很多动物都复杂的生命,它们不能区别一位轻微谢顶的中年男子和一位长着棕色卷发的微笑着的小女孩,但它们看得到紫外线,红外线,能区分光的方向。我们的生存则完全依赖于植物,小麦引发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马铃薯引发了大规模移民……没有一种生命是卑微的,我们有义务去了解与我们共同分享着这个星球的其它生命,无论动物还是植物。
如果把两个长生不老的人放在某个没有人居住的类地行星相对的两头上,他们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找到彼此?如果人体内的DNA瞬间消失了会怎样?如果把海水抽干会怎样?如果地球膨胀得像太阳一样大会怎样?牛排从多高的地方掉下来正好烤熟?全人类搬离地球需要几步……这是前NASA成员、美国最火科普博客xkcd作家兰德尔•门罗的幽默问答集。反正,脑洞大又不犯法。
虽然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但作者却从逻辑,神秘主义,哲学等各方面来探讨了“科学和理性主义究竟能不能,或是能在多大程度上给予人生解答”这一主题。作为《生活大爆炸》的编剧兼执行制片人,这本书记录了他历时悠久,毫无计划且浑然不觉的成长经历,幽默,诙谐,严谨,动人。我用全家性命保证,读这个比你读那些小鲜肉们写的肤浅故事和鸡汤,好玩儿多了。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用2000幅手绘漫画,讲述了从宇宙大爆炸开天辟地直到人类诞生前夕的140亿年历史。这是一本会让你知道生命是什么的书。想到那么久远年代和那么漫长巨大的变更,心里剩下的只有敬畏。生生死死都是万事万物自然规律,我们又有什么执念可以抵得过几亿年的时间?
写年轻人的故事,但《撒野》并不是一本青春小说,而是关于相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孤独。也是所有城市游荡者们的自由梦境与孤独往事,以及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所经历的困境。从成都小酒馆,到鼓楼东大街。从火锅、串串、冷锅鱼,到烤鸭、卤煮、羊蝎子。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想念那些解散了的乐队和离开了的人。
写作十年,第一本小说故事集《撒野》,至少没有让自己失望。小半年已经过去,第二本小说也在持续创作中,只是,以前我写小说,用我对某个人的热血,某些人的不舍,用不再清晰的回忆。现在我写小说,用全部打开的感官,以及所有的体力。它不再是对于某人某地的纪念,灵感喷薄时的侥幸,而是一种严谨的工作,我无法跳脱的日常。总之,一直写下去,写自己真正想写的,永远是对的。我也别无选择。
木小瓷,微博@木小瓷哥哥,93年非典型魔羯座,热爱成都的烟台姑娘。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一个性取向不明但还比较潮的作家。成都方所最不靠谱前员工,摩登天空最不靠谱现员工。于无聊中创立微信公众号“撒野”(peaceandfuck),2016年8月出版首部小说作品集《撒野》,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各大网站均有销售。
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