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的力量——从流沙河先生的童年想到的

耳濡目染的力量——从流沙河先生的童年想到的_第1张图片
流沙河先生


2019年11月23日,流沙河先生走了。

流沙河,本名余勋坦,1931年出生于成都,故乡四川金堂。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学者、书法家。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台湾诗人十二家》《隔海谈诗》《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流沙河诗话》《锯齿啮痕录》《庄子现代版》《流沙河随笔》《Y先生语录》《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

流沙河先生出生在成都金堂县余家,从他这一代往上溯,余家四代都是读书人。金堂县余家的院子里到处挂着匾额,加起来有30道。流沙河曾说:“30道!你好生想——我还是个小娃娃的时候,就看到这么多文言文,那是怎样的幸运!”

不过,“幸运”的余勋坦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个好学生。他读小学的时候喜欢手工,削篾条、做风筝、编鸟笼、逮蟋蟀,喜欢玩的东西太多,就把功课耽误了,居然三次留级。但是他的父母并不在意孩子的“不长进”,都一笑了之。流沙河先生说“他们平时从不督促我的功课,也不施加压力。”

流沙河先生的这段经历,如果从家庭教育、心理学上展开了讲,可以讲出很多点。我这里只想说一点,那就是耳濡目染的力量。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曾跟踪研究了2万多名儿童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期间的学业进展,发现了几个与孩子的学习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家中藏书多。而与之非常相近的一个因素——每天听父母读书,却与成绩好坏几乎没有关系。

很有意思的研究结论。

家里藏书多,说明这个家庭的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都喜欢读书,书籍已经成为这个家庭的一部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看书,在这个家庭里,像呼吸一样,像吃饭喝水一样,是很普通的,但又不可缺的一件事。

在这样的家庭,即使父母不明确要求孩子每天必须看书,孩子每天生活在书的环境中,也会自发自觉地去接触书,像父母一样去读书,受着书籍的汲养。

而如果把读书作为一种功利目的,父母本身并不怎么爱看书,只为了让孩子多读书而给孩子买书、读书的家庭,读书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任务或每天的一个程序。这种非自发自觉性的输入,只是形式上好看而已,实际效果远远没有想象得那么好。

所以,流沙河先生即使曾经留级三次,他最终仍然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家。这种骨子里对文学的热爱,也许会沉寂一段时间,但终究会在某一天,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这就是耳濡目染的力量。

所以,想让孩子有爱书爱学习的好习惯,先从父母自身做起吧。当父母把这些好习惯变成自身一种自然而然的事,孩子很容易被父母影响,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些好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耳濡目染的力量——从流沙河先生的童年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