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网:在人类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相对初级的阶段,较少会有人去反思婚姻的意义。自身生理与心理对此存在相应需求,身边人又都在做这件事,所以便将之当作一件理所当然要做的事情。
婚姻,泛指男女之间的结合,一方到另一方家落户成亲,形成人际间亲属关系的社会结合或法律约束。根据观念和文化不同,通常以一种亲密或性的表现形式被承认,以婚礼的方式来宣告成立。结婚的原因很多,如法律、社会、情感、经济、精神和信仰的需要。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对婚姻制度存在的本身提出质疑,并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例如不婚不育,只婚不育,只恋不婚,不恋不婚等,尝试人生与爱情的更多种可能性。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就一路走高。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仅有0.90‰,2003年达到1.05‰,到2010年突破2‰。当前数据显示,2015年粗离婚率为2.8‰,这也是2002年的3倍多。
2016年上半年全国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168.3万对,比上年增长11%。2015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384.1万对,比上年增长5.6%,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314.9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9.3万对。粗离婚率为2.8‰,比上年增加0.1个千分点。
2017上半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结婚登记558万对,比去年下降7.5%;依法办理离婚登记185.6万对,比去年同期上升10.3%。其中离婚结婚比最高前三甲分别为天津市、黑龙江、吉林省,离婚结婚比分别为60.50%、58.92%、56.34%,北京市以50.60%屈居第四。离婚结婚比最低的省份分别为西藏、甘肃和青海,离婚结婚比分别为10.53%、16.92%、17.06%。
国家民政部统计显示:中国离婚率十强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其中,北上深广位居前四。
造成近五年结婚人数逐年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口本身的结构。如果我们按照22岁即可走入婚姻的时间点计算,那么现在即将走入婚姻的人群已经推进到95后这一年龄阶段。而中国人后的出生率,在这一年龄阶段人口人体时有非常明显的下滑。
数字显示,1996年的全国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16.98‰,相比1987年的23.33‰,已经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
而且,全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的步伐在1996年之后也并未减缓,到了2010年只有11.9‰。而以22岁为结婚年龄看,2010年出生的人口,将在2032年左右进入结婚生育阶段。也就是说,结婚人数持续下降在未来不会有明显改观。
而离婚人数和离婚率的节节攀升,则反应出社会经济和文明程度的推进。在经济整体落后的时间段,婚姻对于参与双方有较大的生存支撑价值,分担了经济上的压力。而舆论对于不婚者、晚婚者和离婚者的日益宽容,也使得越来越多自感不幸福和不合适的婚姻参与者,敢于及时叫停婚姻,重新开始人生的规划。
那么结婚率高低之间,是否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关系呢?
2017年结婚率最高的前五大地区,分别是贵州、安徽、西藏、青海、河南。而从人均GDP看,这些地区在2017年的人均GDP均不超过5万元。
而在2017年,结婚率不足0.7‰的地区,包括北京、广东、河北、辽宁、湖南、山东、江西、天津、浙江和上海,有6个地区在2017年的人均GDP超过7万元,其中3个地区超过10万元。
当下的年轻人在考虑婚姻时,往往在爱情这一初衷之外,还要更多分心考虑婚姻本身成本的因素。当婚房、婚车以及高价彩礼、酒宴费用摆在平均收入还并不多高的年轻人面前时,一些无法承担的压力便只能通过推迟婚姻时间的方式来面对。
另外,中国部分省份和地区婚姻思维相对滞后,早婚早育的情况还十分普遍。关于这点,之前在快手等段视频APP中曾刷屏的未成年孕妇/妈妈新闻可以给我们以一定启发。
适婚年轻人对于婚姻态度的转变,接下来首先影响的就是婚恋相关市场行业。例如婚介行业、婚庆行业、酒店行业等,未来来自于结婚市场的需求将会有持续下滑的倾向。
其次是教育相关行业,因为伴随着结婚率的不断下降和结婚年龄的不断推迟,对应的是人们生育欲望和生育人数的持续下滑。
那么为了提振经济和消费,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未来,国家将出台类似日本、德国的婚姻和生育相关激励补助,从而降低国人的结婚成本和养育成本,从而保证国家的人口情况保持相对乐观。目前正在不断优化的税费改革,接下来也会将触角深入到家庭收入整体税收的层面。
而对于大家的婚姻,小川还是建议大家坚持本心,不为社会和家庭所裹挟。从实际的情况看,因外力原因(社会压力、家庭压力)而匆匆走入婚姻的夫妻,在日后爆发矛盾最终走向婚姻失败的几率明显更高。而生育前未做好规划即慌忙上阵充当父母的夫妻,也将进一步提升双方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