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

“Music expresses that which cannot be put into words and cannot remain silent.”

——维克多·雨果


音乐能够拯救无趣。

有许多人喜欢在干活的时候听歌。或者说,当有BGM(背景音乐)伴奏时,我们往往能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尤其是在面对那些无趣而繁琐的重复劳动时,音乐能够以一种刚刚好的程度,在不过度分散注意力的前提下,给我们带来足以保证持续热情的兴奋感。

当然,要是音乐从背景变成了主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纯粹地欣赏音乐,甚至是以此为职业去创作或演绎音乐,都会改变它本来恰到好处的那一分魅力,而将之变成必须拥有真正的热爱或专业精神才能忍受的任务乃至工作。

如此一种微妙的不同,就是拥有“很棒配乐和插曲”的动画与《CAROLE & TUESDAY》这样纯粹的“音乐番”之间的区别。

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_第1张图片


打造这部4月新番的团队非常牛逼——网飞投资、渡边信一郎总监督、骨头社20周年&FlyingDog10周年纪念作……到此为止足够了,过分渲染创作者的厉害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们对于作品的判断,音乐自己会说话,动画也是如此。具体到作品本身,从现在已经播出的三集来看,画面、叙事流畅度、节奏把控、音乐搭配、氛围营造等基本都无可挑剔,专业声优演绎+严格选拔出来的真人歌手演唱、表情和指法都细致入微的演奏动作还原、动辄一集8000张作画的精益求精……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让人觉得非常舒服的视听享受。

故事也很简单,离家出走的大小姐碰上自由自在的独立音乐人,机缘巧合下创作出了打动郁郁不得志的经纪人的作品,从此走向实现梦想的旅程。另一条线则是叛逆的偶像小姐在靠AI写歌的另类制作人培养下成长,代表着一条截然不同的音乐理念,往后势必成为主角们需要挑战的最大对手。相比起精良的制作,这个主线情节本身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王道”故事,甚至颇有些童话般的理想色彩。实际上,渡边还采取了一种倒叙的方式,在一开始就揭示了主角们创造奇迹的成功结局,进一步降低了后续可能的悬念。除了将舞台设置在火星和未来,加上一些含蓄的彩蛋和细节呼应,《CAROLE & TUESDAY》这个“少女追梦”的故事风格与渡边之前的《星际牛仔》或者《混沌武士》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那是自然,渡边说过这一次他“要用绘画的形式将音乐表现出来”——即开头所言的从“background music”到作品主体的跨越。我们知道,有太多动画里诞生过经典配乐和名曲,从热血民工漫到小众神作,一首优秀的配乐或主题曲,总能完美配合上故事的主题和氛围营造,让观众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感。但这其中音乐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它享受了动画故事本身的加成,旋律的激昂振奋服务于热血桥段,哀婉悠长衬托着悲伤情节……那么当将音乐单独拿出来作为主体的时候,要如何打造一个适合它的故事?我们为什么要唱歌,又为什么要创作呢?

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_第2张图片

在这一个故事里,“卡罗尔”和“星期二”两位姑娘都是拥有对于音乐纯粹热爱的角色,她们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不是为了参加某一项比赛或是取得名声,而是出于本能的创作欲望来付诸行动。卡罗尔是一个很酷的少女,就像那种典型的追逐“joie de vivre(法语:生活之乐)”的自由派。不被人认可,靠打工养活自己,但是宁愿辞职也不愿违心地讨好于人。贫穷却有正义感(会在街头制止小偷),敢在大桥上即兴演出,能哼出好听的旋律却写不出配套的歌词;特斯黛则是另一面,无法融入社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大小姐。单纯幼稚,有梦想但严重缺乏常识,音乐素养极高但一直没有能够接触真正生活和创作灵感的机会。

当这注定互补的二者碰撞到一起时,才会诞生出完整的创作火花。仅仅是前几集,《CAROLE & TUESDAY》就已经为观众们带来了好几首非常动听抓耳的良曲,在故事中很自然地通过少女们生活日常之间的交流创作并演绎出来。当然,一些观众会觉得故事本身是否太过于平淡了一点?背景虽然披着科幻外壳,但火星其实就是东京之类的大都市,还是熟悉的少女上京追梦套路。目前为止没有强大的困难设置,另一组用AI作曲的偶像安吉拉属于标准的公式对手,虽然暂未和主角们产生交集,但最后势必会击败并成就片头所提及的那个奇迹。尤其是那些对渡边总监督报以极高期待望的老粉丝们,可能会觉得到目前为止的剧情还不大“够味儿”。

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_第3张图片

从《星际牛仔》、《混沌武士》到《东京残响》,渡边之前的作品充满了男人的浪漫,这一次不再有战斗和热血,选择两个少女作为主角,带来的也并非《NANA》那样凛冽的故事。《CAROLE & TUESDAY》更为温暖、单纯、平和,貌似波澜不惊,但叙事非常舒服自然。它明显不是一部典型的日式动画,人们从中基本找不到那些熟悉的“宅向”元素。黑妹卡罗尔的出租屋楼下挂着“泰山药行”的中文牌匾,而大街上则充斥着英文招牌和各个肤色的路人,特斯黛明显是一个西方的白人少女。与其说这种设定是一种“西化”,倒不如说是“世界化”。以近未来的火星移民都市作为故事发生的主舞台,作者显然想要淡化地域特征与文化隔阂,因为音乐恰恰就是一种超越了语言的交流方式。所以卡罗尔和特斯黛在片中唱的也是传唱度会更广的英文歌,而且特意由两位专业歌手而非声优本人来完成演出。对比一下日本业界“声优偶像化”的趋势,在有一首插入歌就巴不得让声优出专辑开Live的今天,渡边监督显然是想要尝试一些特色。甚至与主角们对应的,有“成为提线木偶”觉悟的童星偶像安吉拉和冷酷的AI作曲家,也绝不会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反派”。科幻只是一层外皮,AI在这里的本质也只是一种迎合市场的“大数据”分析,它反应的还是创作者自己的理念。所以本作的冲突其实并非“机器与人谁能写出更美的歌?”,而是指像作曲人那样通过商业化、数据化来迎合市场,或者像主角团这样通过阴差阳错的日常与懵懂真诚的纯粹热爱来表达自己,二者之间的对比。身为创作音乐的人,究竟是更应在意他人的反馈,还是自己内心的感受呢?正如渡边自己在这部作品里就放弃了一些可能讨好观众的东西,而选择表达一些更真实、更纯粹的想法。它会使得作品失去一些魅力,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坚持所带来的不同,而生出新的魅力来。

因为,《CAROLE & TUESDAY》压根就不是一个讲述少女追梦的故事,而是真正将“音乐”这个主题摆在了首要的位置上。当音乐服务于角色和剧情时,很容易能通过情节本身的张力完成渲染氛围的任务;但是反过来,要通过人物和情节来表现音乐究竟为何物时,如何将抽象化的主题具现成结构化的故事,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挑战。音乐的本质是有节奏感的流动性——一幅画面是静止的,观众需要主动地、自发地去欣赏,改变目光对焦的位置,观察不同的区域,思考细节部分与整体意境的关联。但音乐并非如此,它是主动的、流动的,当一首歌开始播放,观众的情绪流就自然地跟着时间轴在前进,暂停会造成破坏,要欣赏一首歌至少得完整地听上一遍。这就是所谓流动性,为了表现这种流动性,人物和情节就不能喧宾夺主。所以主角们没有喊什么口号,没有以一个明确的全国大赛之类的目标作为梦想;故事也不会过于跌宕起伏,避免在一个极具戏剧冲突的情节时插入音乐。而是类似真正的音乐剧和歌剧那样,通过歌曲部分的完美穿插和演化来推进主题。

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_第4张图片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欣赏这部作品。音乐可以拯救无趣的工作和生活,可当音乐成为人生的职业或目标时,这个过程会不会也渐渐变得世俗而无聊呢?渡边或许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还有人为了创作音乐而创作音乐,还有人因为想要听歌而去听歌,这件事情就永远不会变得无趣——实际上,世间其他事情也大抵如此。音乐就像生活一样需要被人赋予意义,无论这意义是消极还是浪漫;音乐也像生活一样无法暂停,所以想要跟上节奏的唯一办法,就是一起奔跑,让自己的思想也流动起来。没错,观众就是来听歌的。创作就是创作,唱歌就是唱歌,它讲的就是音乐如何诞生的故事。唱歌不一定会成功,也不是非得拯救世界,就像片中两姐妹唱的那句歌词——“It's easy to sing,but it's harder to live.”——但是这又何妨?我们爱的就是音乐本身。

当卡罗尔站在人来人往的大桥上,自嘲没有人会注意自己,她还是没有犹豫地按下了第一个音符,哼出了第一声没有歌词的旋律。于是,一曲未毕,对面已经站着了一位哭成泪人的知音;当特斯黛与新伙伴坐在洗衣房里,听着机器转动的聒噪轰鸣声,心有灵犀地试着和声清唱,中间的路人大叔渐渐从一脸懵逼到欣然加入,一起跺脚抚掌而和之……


你瞧,音乐就是最高明的语言,从来就不用解释。高山逢流水,伯牙遇子期,共鸣则歌之,有感而起舞——

奇迹的诞生从来只要一瞬,浪漫的诠释也从来只需一曲。

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们爱唱,我们爱听——《CAROLE & TUES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