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科技界最大的新闻,恐怕就是之前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女士,获得了国务院颁布的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可是中国对于科学家做出突出贡献的最高奖励,之前获奖的可都是王选、黄昆、袁隆平、吴文俊这种级别的大咖,屠女士在2015年作为首次获得诺奖的中国女科学家,本次拿到最高科技奖也是众望所归。
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授予女性科学家。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浙江宁波人,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
屠呦呦及其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按照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中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屠呦呦及其团队获得多项国内外重要奖励,比如1979年“抗疟新药青蒿素”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011年获美国拉斯科临床医学奖,2015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此之前中国当然有重量级的科学家,但总是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屠呦呦女士能够获此殊荣,用无以辩驳的事实说明,只要给女性足够的教育与机会,让她们从繁琐的生育与家务中解脱出来,她们一定能创造出灿烂的天空。
屠呦呦的名字,是她的父亲给她取的,语出《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他一定没料到,冥冥之中,这句诗竟让屠呦呦一生都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屠呦呦生长于中医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开堂坐诊的大夫。那时,每当父亲去书房看书时,屠呦呦也会坐在他旁边,装模作样摆本书看。虽然看不太懂文字部分,但是中医药方面的书,大多配有插图,童年的屠呦呦十分享受那段简单而快乐的读图岁月,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屠呦呦爱上了医学。
“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道。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屠呦呦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没有选择中医,而是选了当时绝大多数人毫无兴趣的生药学专业。这让她的父亲颇感意外,但屠呦呦此时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她对父亲说:“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我认为只有生药学专业才最可能系统地探索中医药领域。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1955年,她从北大医学部毕业,被分配去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所工作。
越战时期,大量在前线的士兵患上了严重的疟疾,与此同时,世界上每一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疟疾,发展中国家居多。国家号召举国的力量攻坚疟疾,年仅39岁的屠教授被任命为了科技组的组长。
当时,在进行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某些指标升高等现象。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那是她亲自服药试验留下的味道,而这样的以身试药,最后甚至导致她肝中毒。
据屠呦呦读中学时的同学回忆,屠呦呦“成绩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她有个特点,就是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不只是屠呦呦如此,教育上众多的史实和实验都表明,对孩子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最有利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最接近孩子的天性,也能最有效发挥孩子先天的优势潜能。
屠呦呦刚刚接手中国抗疟疾药物研发的“523项目”时,在科研资料不易得的情况下,很多中药信息只能从各地学校革委会的传阅材料中收集。每每获得,她就抄录其中,纤毫必录。用了3个月时间,她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从2000个到1个,她与同事开始了爱迪生般的试错之路,结果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药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都不如传统的氯喹效果好。“难道在中医药这个宝库就掘不出宝来?一个氯喹不可超越,一个常山已到尽头,真的无路可走?”屠呦呦不死心,她又回到原点,从典籍出发,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钥匙。她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屠呦呦作为首位获得诺奖和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中国女科学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不仅是中国人在国际上争了光。对我们这些已经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最大的启迪可能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科学热爱钻研的精神,尤其是家有女孩的父母。我们这一辈可能小时候会听到“女孩理科就是不行,”“女孩要学习那么好干嘛”之类的言论,但是到了我们的孩子这一代,米粒妈可不希望我们的女儿们继续成长在这样的社会中。
米粒妈当时初三参加化学竞赛得了奖,本来是件很高兴的事,但是带我们去参赛的化学老师却叹了一口气,我问老师你叹什么气啊,老师说:“可惜了,可惜你是个女孩。不然以后会有大出息的。”当时我感受到的那种气愤和不公至今还记忆犹新,我没有反驳,却暗自下决心一定要证明:女孩绝不是低人一等!
在后来的求学和求职中遇到或潜或明的性别歧视,旁人的非议,身边亲人劝你“要那么好强干嘛啊,找个好老公就行”的言论,都没有让我退却,反而在有了孩子之后,让我下定决心更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我岂能把这个世界,让给那些我鄙视的人手中?
一直很喜欢给孩子和自己买乐高,不光是因为它创意无限,品质精良,还因为它在男孩女孩社会性别教育这件事上三观超正,看到下面这个广告后立马把我圈为忠实粉丝。
乐高还专门推出了女孩的小科学家系列,所以别再给女孩光买芭比娃娃、毛绒玩具和过家家套装了,多给孩子买一些科普读物,还有很多包含着科学原理的“智慧型玩具”,比如美国STEM科技玩具,应该多鼓励孩子思考,创新。
也许女孩在语言和感性思维方面更有天赋,但我们作为家长不应该按自己的刻板印象去强化孩子的社会性别角色,要鼓励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去勇敢探索、坚持自己的梦想。
我希望现在的课堂上,当老师问起“你们将来的梦想是什么”时,如果一个女孩举起手回答说“我将来要当科学家”,同学和大人们都会衷心的祝福并鼓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