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

摘自《临床内分泌学》陈家伦主编 2011版

第一章 胰腺内分泌组织

  • 胰腺来自原肠内皮。头部富含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PP),胰腺体、尾部富含胰升糖素
  • 四种胰岛细胞:A、B(60-80%)、D(5-10%)、PP(10-20%)细胞
  • B 细胞(胰岛素)处于血供的上游,而 A、D 细胞是下游,使 B 细胞通过胰岛素抑制下游的胰升糖素、生长抑制素的分泌
  • 胆碱能神经兴奋可增加胰岛素、胰升糖素、胰多肽分泌,引起餐后低血糖反应
  • 肾上腺能神经兴奋引起应激性高血糖反应
  • B 细胞的增生代偿, 对 1 型糖尿病治疗的意义,对早期快速纠正高血糖症的重大意义
  • 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是 B 细胞的重要特征,GSIS 丧失是 2 型糖尿病的重要特点。如何动员更多的 B 细胞进入分泌池

第二章 胰岛素生物合成、分泌及代谢

  • 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因子:
代谢类(营养物质和药物) 激素类 神经调节
刺激胰岛素分泌 磺脲类(SU)降糖药,咪唑林(imidazoline)低血糖风险小 胰岛素、胰升糖素 副交感神经兴奋
抑制胰岛素分泌 生长抑素、肾上腺素 交感神经兴奋
双向作用 甲状旁腺激素
  • C 肽可能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 胰岛素的自调节作用

第六章 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 B 细胞功能评估

  • 大多数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是始动因素,一旦代偿性的胰岛素分泌不能与胰岛素抵抗相抗衡,血糖升高
  • 正常血糖者的空腹高胰岛素血症是胰岛素抵抗的标志,而糖尿病人群已有胰岛素分泌缺乏,空腹血胰岛素水平降低。
  • 胰岛素水平低+高血糖的人是否胰岛素抵抗易误判,但并非决定治疗方案所必需。
  • 一般 B 细胞功能未受损者,糖负荷刺激后血胰岛素水平可比空腹值升高6-8 倍,低于 5 倍者很可能已经受损。
  • OGTT 胰岛素曲线的峰值越后移, B 细胞功能越差,曲线低平者更差。
  • UKPDS Homa 指数研究发现初诊 2 型糖尿病人群的 B细胞功能约及正常人的 50%, 以后每年以 4.5% 的速度下滑。(10 年剩 31%,20 年剩 20%)
  • 胰岛素分泌功能评估一定要排除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第七章 糖尿病流行病学

  • 2 型糖尿病全球分布,人数前三位为印度、中国、美国,总数占 7000 万,约为全球 1.5 亿患者的一半。地区异常高的有香港、新加坡。国内地区异常高的有北京、四川、山东、新疆。

  • 全球 500 万 1 型糖尿病患者,两百多万分布在北美和欧洲。以每年 3% 缓慢增加,且年龄越小,增速越快。

第八章 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 空腹血糖 (FPG) 诊断标准从 7.8 mmol/L 下调到 7.0
  • OGTT 2 h 11.1 mmol/L
  • 单独使用空腹或 OGTT 都将遗失 1/3 左右的患者
  • 空腹血糖升高往往是胰岛素释放不足,而餐后血糖升高主因是胰岛素抵抗
  • 中国人以负荷后血糖升高多见 (等价的空腹血糖甚至在 6 mmol/L 左右)

第十二章 药物性高血糖及糖尿病

影响胰岛素分泌 苯妥英钠(抗癫痫药) β受体阻滞剂 L-门冬酰胺酶(抗癌药) 二氮嗪(血管扩张剂) 降钙素(骨质疏松) 硝苯吡啶(心血管病) 阿片制剂
导致胰岛素抵抗 糖皮质激素 醋酸甲地孕酮 口服避孕药 生长激素 烟酸(脂代谢) β受体激动剂
两者都有 利尿剂 噻嗪类 环孢素(肾移植) 他克莫司 蛋白酶抑制剂(HIV) 氯氮平(抗精神病药)

第十六章 2 型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发病之前有长期的量变积累过程,而真正发生质变是较短时间内迅速发生的。可能跨越糖尿病前期,直达糖尿病诊断标准。
  • 能量过量摄入和缺乏运动,是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机制之一。
  • 诸多激素、代谢、神经和免疫信号通过正负反馈信号的交会、趋异、汇集,在病因表现为糖脂毒性、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症等,最终导致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2 型糖尿病的发病。
  •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 炎症 和 脂质超载
  • 肝脏胰岛素抵抗可能在病程中较早出现,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 -> 血糖升高 -> 外周胰岛素抵抗 -> 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 的恶性循环

第二十一章 代谢综合征

下列之一项 下列之二项
空腹血糖 > 110 mg/dl (6.1 mmol/L) 腰臀围比值 男 > 0.9 女 > 0.85 或 BMI > 30 kg/m2
血胰岛素增高(非糖尿病人群的上 1/4 分位) TG > 1.7 mmol/L 或 HDL-C < 35 mg/dl (0.91 mmol/L)
高血压 > 140/90 mmHg 或用药物治疗者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义

下列之一项 下列之二项
空腹血糖 > 110 mg/dl (6.1 mmol/L) 腰臀围比值 男 > 0.9 女 > 0.85 或 BMI > 30 kg/m2
血胰岛素增高(非糖尿病人群的上 1/4 分位) TG > 1.7 mmol/L 或 HDL-C < 35 mg/dl (0.91 mmol/L)
高血压 > 140/90 mmHg 或用药物治疗者
  • 华人腰围异常值 男 > 90 cm 女 > 80 cm
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_第1张图片
代谢综合征要素

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要比多种单一因素的简单相加危险性更大。

第二十二章 1 型糖尿病的治疗

第二十三章 2 型糖尿病的治疗概述

实验室指标: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 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情况 (每3个月测一次,达标者半年)
MAU 微量白蛋白尿 - UACR 尿白蛋白/肌酐 男 2.5 - 25.0 mg/mmol 女 3.5 - 25.0 mg/mmol 是糖尿病肾损害的最早临床征象

  • 细胞处于剧烈波动的糖环境,比在持续高血糖的环境受损害更大

  • 按病情需要较早联合几种药物治疗(以前建议阶梯治疗)

  • 难以分型的消瘦患者,胰岛素应列为第一线治疗

  • 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有长期稳定的效果

  • 治疗糖尿病长远目标要在降低各种危险因子,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 初发、年轻人 HbA1c 控制在 6.0-6.5, 老年人、病程长、已有心血管并发症的降糖速度不宜过快,HbA1c 控制在 7.0 左右

  • 尽最大努力防止低血糖,一旦发生,及时恰当处理

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_第2张图片
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第二十四章 胰岛素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和病程较长者,尽早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保护 B 细胞,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胰岛素的分类

起效时间 达峰时间 作用时间 注射 品牌名
短效胰岛素 ~30 min ~90 min 4-6 hr 每日 3-4 次,餐前 1 hr 或餐前加量
中效胰岛素(鱼精蛋白 NPH) 1.5 hr 4-12 hr 24 hr
长效胰岛素(鱼精蛋白锌 PZI) PZI 14-24 hr, Ultralente 18-24 hr
速效胰岛素 10-15 min ~40 min 3-4 hr 餐前 15 min 诺和灵 aspart 优泌乐 Lispro
超长效胰岛素 24 hr 无明显峰值 睡前 诺和平 Detemir 来得时 Lantus
  • Glargine 不与其他胰岛素混合注射
  • 短效胰岛素一般不与 Lente 混合使用
  • 磷酸盐做缓冲液的胰岛素(如 NPH)不与 Lente 混合使用
  • 速效胰岛素可与 NPH、Lente、Ultralente 混合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1. 补充治疗:白天口服降糖药,晚10点睡前加用中效(NPH 、Lente)或 长效胰岛素控制好空腹血糖
    初始剂量 0.2 u/kg 体重,3 d 后调整剂量,每次 2-4 u,将空腹血糖控制到 4-8 mmol/L。如晚餐后血糖仍高,早餐前加一次中效胰岛素

  2. 替代治疗方案:
    (1)一日2次注射:早前晚前短效+中长效
    午餐前、睡前至前半夜易低血糖。午后血糖控制不好可联合α-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
    早前(占全日剂量2/3)30R(30%短效+70%中效)
    晚前(占全日剂量1/3)50R(50%短效+50%中效)
    (2)一日3次注射:早前午前短效,晚前短效+中长效
    易夜间低血糖
    一般 NPH 占全日剂量40-50%或更多
    (3)一日4次注射:三餐前短效,睡前中长效 (临床常用)
    (4)一日5次注射:三餐前短效,早前睡前中效 (胰岛功能极差)
    两次中效占全日剂量30-50%,其余分配到三餐前
    (5)胰岛素泵

注意问题

胰岛素抵抗严重,最好固定一个日剂量,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用量偏大会增加食欲,注意控制饮食。联合双胍类可有效减少体重的增加。
如1 型糖尿病患者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日用量 0.7-0.8 u/kg 体重。
2 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胰岛素抵抗,日用量 > 1.0 u/kg 体重

第二十四章 口服降糖药

类别 代表药 促胰岛素分泌 胰岛素增敏 其他 控制空腹血糖 控制餐后血糖 注意事项
磺酰脲类 SUs 格列本脲 格列美脲 主要增强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 较好 易低血糖
胍类 二甲双胍 改善 增加基础葡萄糖利用,降低肝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 不太影响体重,降血脂,轻度降血压,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延缓蔗糖、淀粉的消化吸收 降低约 10% 降低 20-25% 不引起低血糖,大剂量可能胀气、腹泻、损害肝功能、引起贫血
噻唑烷二酮类 TZDs 罗格列酮 RSG、吡格列酮 PIO 胰岛素敏感性加强 30-100% TZD 引起水肿、心衰、肝功能影响、骨折风险,体重增加,不易低血糖
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比磺酰脲类快速而短暂
GLP-1 类似物 利拉鲁肽 艾塞利肽 肠促胰素 下降 下降 体重明显持久下降
DPP-4 抑制剂 西格列汀 维格列汀 肠促胰素 降低

一、磺酰脲类

名称 商品名 片剂量(mg) 日剂量(mg) 每日次数 作用时间(h) 特点
甲苯磺丁脲 SUs 500 500-3000 2-3 6-12 第一代,少用了
格列本脲 glibenclamide 优降糖 2.5-5 1.25-15 1-2 16-24 作用强、价廉、应用最广泛的SUs,控制空腹血糖较好。易低血糖,老年人、肝脑心肾差者慎用
格列吡嗪 glipizide 美吡哒 5 2.5-30 1-2 12-24 温和,控制餐后血糖较好
格列齐特 gliclazide 达美康 80 40-240 1-2 12-24 温和
格列喹酮 gliquidone 糖适平 30 15-180 2-3 4-6 很温和,肌酐清除率 < 30 ml/min 时不宜用
格列美脲 glimepiride 亚莫利 1 1-8 1 24 易低血糖

作用机制:主要增强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部分可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

  1. 在早期餐后高血糖阶段,所选择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宜作用快,持续时间短,格列奈类较理想。
  2. 症状性糖尿病早期,SUs 作为单药治疗往往有效
  3. 随疾病进展,SUs需与其他药物或胰岛素联合
  4. 糖尿病晚期必须用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
    SUs 作为单药治疗,适应 年龄>40岁,病程<5年,空腹血糖<10 mmol/L
    最常见副作用低血糖,尤其半减期长的格列本脲、格列美脲。

其他药物的影响:
(1)增强磺酰脲类降血糖作用(注意低血糖):
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
乙醇、H2受体阻滞剂、抗凝药等
丙磺舒、别嘌呤醇
β-受体阻滞剂、利舍平、胍乙啶、可乐宁
(2)降低磺酰脲类降血糖作用:
苯巴比妥、利福平
噻嗪类利尿剂、呋塞米、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苯妥英钠

治疗 1-3 年后磺酰脲类失效的发生率为 5-10%
可加用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改用或联合胰岛素(白天用SUs,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二、二甲双胍
临床半个世纪的基础用药,仅在高血糖时发挥降糖作用。不太影响体重,降血脂,轻度降血压,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1)改善胰岛素抵抗
(2)增加基础葡萄糖利用
(3)降低肝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
(4)激活肝脏和骨骼肌的AMPK

药代:达峰时间 2 h,半减期 0.9-2.6 h,药效时间 6-8 h
剂型:500 mg 常见。缓释型 格华止 XR
剂量:平均 2550 mg/d, 最大 3000 mg/d。可分 2-3 次,餐中或餐后服用,降低胃肠道副作用。
复方制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 (Glucovance) 250 mg/1.25 mg -> 500 mg/2.5 mg -> 500 mg/5 mg
二甲双胍/罗格列酮 (GlaxoSmithKline, 文达敏 Avandamet)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 (日本武田 Actosplusmet 和 Lilly Competact)
二甲双胍/西格列汀 (Merck & Co, Janumet)
二甲双胍/维格列汀 (Novartis)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较磺脲类联合胰岛素所用胰岛素更少,低血糖发生和体重增加更少。

三、α-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影响肠道功能而治疗糖尿病,主要代表为阿卡波糖,其余有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药理:延缓蔗糖、淀粉的消化吸收,餐后血糖降低 20-25%,空腹血糖降低约 10%。药效大致与格列本脲同。
还降血脂,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不引起低血糖,大剂量可能胀气、腹泻或损害肝功能,可能减少肠道对铁的吸收引起贫血。

磺酰脲类与双胍类联用效果仍不好的人,可以加阿卡波糖。
使用胰岛素者,加阿卡波糖餐后血糖降低 ~3 mmol/L,可以减胰岛素量~15%

用法:每日餐前3次,每次 50 mg,隔 1-2 周按需增量,每餐前加 25-50 mg。出现明显肠道不良反应时减量。大多数患者每次 100 mg 效果满意。

伏格列波糖特点为抑制二糖苷酶类(蔗糖、麦芽糖)作用强,不抑制α-淀粉酶。
用量:一日3次,每次 0.2-0.3 mg

四、噻唑烷二酮类
TZDs 为 80 年代初一类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后用于临床者为罗格列酮 RSG、吡格列酮 PIO。

TZDs 疗效,HbA1c 平均下降 1.5%,胰岛素敏感性加强 30-100%。持久降糖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及格列本脲。
TZD 主要促进外周组织(肌)摄取葡萄糖,二甲双胍主要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故两者合用效果加强。
注意事项:TZD 引起水肿、心衰、肝功能影响、骨折风险,体重增加,不易低血糖。
FDA 将罗格列酮列为心血管高风险药,有别的降糖药起效即不使用。

五、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效果比磺酰脲类快速而短暂,减少低血糖发生率。长期给药的情况下,较磺脲类更有利于 B 细胞胰岛素的储备。
因作用方式相同,不与磺脲类合用。与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同用,加强效果。与睡前小剂量低精蛋白胰岛素联用效佳。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促胰岛素分泌机制不止于餐后血糖,对空腹血糖影响大于那格列奈 (Nateglinide) 。
瑞格列奈用法:每日3次,起量 0.5 mg,根据血糖调节,最大 4 mg/次。

联合用药 HbA1c 平均下降
瑞格列奈 + 二甲双胍 1.4%
瑞格列奈 + 罗格列酮 1.3%
瑞格列奈 + 曲格列酮 1.7%
那格列奈 120mg + 二甲双胍 500 mg 1.4-1.6%
那格列奈 + 曲格列酮 1.8%

六、肠促胰素
GLP-1 类似物: 利拉鲁肽 (Liraglutide) 艾塞利肽 (exenatide)不依赖内源性肠促胰素分泌,空腹和餐后血糖皆下降,体重明显持久下降,疗效维持1-3年
DPP-4 抑制剂: 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依赖内源性促胰岛素肠肽分泌,主要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较早期患者,疗效维持2年

GLP-1 的生物学效应:
促进胰岛素分泌及生物合成
增加胰岛素 B 细胞的数量
抑制胰升糖素分泌
抑制食欲
延缓胃排空
对心血管有益

半减期 持续 用法
艾塞利肽 60-90 min 4-6 h 日2次,每次5-10μg,餐前 15min 注射
利拉鲁肽 13 h 24 h 日1次
达峰时间 半减期 用法
西格列汀 1-4 h 12.4 h 日1次
维格列汀 2 h 日1次 100 mg,或日2次 100 mg
联合用药 HbA1c 平均下降
二甲双胍 + 艾塞利肽 0.8%
磺脲药 + 艾塞利肽 0.9%
噻唑烷二酮 + 艾塞利肽 0.9%
二甲双胍/磺脲药 + 噻唑烷二酮 + 艾塞利肽 3年 0.6-2.1%
利拉鲁肽 1.2mg/1.8mg 0.84%/1.14%
二甲双胍 + 利拉鲁肽 1.0%
磺脲药 + 利拉鲁肽 1.1%
西格列汀 100mg/200mg 0.79%/0.94%
二甲双胍 1500mg/d + 西格列汀 100mg/d 0.7%
磺脲药 + 西格列汀 100mg/d 0.4%
吡格列酮 + 西格列汀 100mg/d 0.8%
维格列汀 1%
二甲双胍 + 维格列汀 50mg/100mg 0.5%/0.9%
磺脲药 + 维格列汀100mg/d 0.6%
吡格列酮 + 维格列汀100mg/d 1.0%
胰岛素 + 维格列汀100mg/d 0.5%
药1的 HbA1c 平均下降 药2的 HbA1c 平均下降 其他作用
维格列汀 100mg/d 1.0% 二甲双胍 2000mg/d 1.4% 皆不增体重,维格列汀胃肠道反应明显低
维格列汀 100mg/d 罗格列酮 8mg/d 24周维格列汀降体重1.1kg,罗格列酮增体重1.7kg,维格列汀水肿率低一半
维格列汀 100mg/d 1.44% 阿卡波糖 300mg/d 1.36% 24周降体重分别为0.5kg、1.8kg,维格列汀胃肠道反应明显低

注意:
尤其合用二甲双胍或磺脲药,恶心率约40%,多发生在治疗早期,4周后<10%。
约 40%-50%患者用艾塞利肽后出现对此药的抗体,多数未影响降糖效果,~3%降糖效果减弱。
利拉鲁肽治疗未产生抗体。

第二十八章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脂肪分解加速,严重高血糖(> 16.7 mmol/L),血酮体 > 5 mmol/L,代谢性酸中毒(pH < 7.3)。发生率占就诊糖尿病患者的1.6%左右。

常见诱因:

  1. 感染 占50%以上。呼吸道、泌尿道、消化道感染为常见,口腔、下肢、会阴部、皮肤感染常被漏诊
  2. 胰岛素使用不当 占15%-20%。尤其是“脆性糖尿病”完全依赖外源胰岛素,一旦停用,短期内即可发病。
    3.体内代谢负荷剧增 如饮食失控
    4.应激状态 如心梗、心衰、手术、麻醉、妊娠分娩
    5.精神因素
    6.其他诱因 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使用糖皮质素治疗等

治疗原则:

  1. 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一般3000-600ml/24h)
  2. 降血糖 (短效胰岛素静脉给药, 4-8 u/h)
  3. 抑制脂肪分解
  4. 去除诱因,防治各类并发症

二、高渗综合征 DNHS
严重脱水、严重高血糖(33-66 mmol/L)、高血浆渗透压(> 350 mmol/L)、无酮症酸中毒、常有神志改变、病死率较高。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 1-1.5%,病死率 15% 左右。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缓慢起病,发热、乏力、烦渴、多饮多尿、头晕、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若不及时诊治则高血糖、高血钠及脱水继续发展,至口唇脱皮、眼眶凹陷、少尿,继而低血压、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休表现。此时常出现神经系统改变,有别于酮酸中毒。防合并出现脑血管意外。

三、乳酸性酸中毒
血乳酸超过 5 mmol/L 并有酸中毒表现。病死率在 50% 以上。

诱因:
A型. 组织缺氧 1. 组织低灌注 各种休克、左心衰竭、心输出量减少
2. 动脉氧含量降低 窒息、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
B型. 非组织低氧 1. 常见病 脓毒血症、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恶性肿瘤、霍乱
2. 药物和毒物 苯乙双胍类、乙醇、水杨酸、甲醇

第二十九章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胞内的高糖是糖尿病病理发展的关键。不能下调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易受损伤,如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
验证了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为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共同机制,三类药物有望成为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新药:

  1. 转酮醇酶激活剂
    维生素B1是该酶的辅助因子。苯磷硫胺作为食品补充剂在欧洲进行临床试验。
  2. PARP 抑制剂
    烟酰胺和3-氨基苯甲酰胺为内源性PARP 抑制剂。
  3. 新型抗氧化剂
    硫辛酸在德国已被批准
    TZD、他汀类药物、ACEI 等有显著的胞内抗氧化剂活性

第三十章 糖尿病心、脑、外周血管病变

一、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 2-4 倍,高血压发生率高 1 倍。HbA1c 每增加 1%, 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 1 倍。60-70%糖尿病患者可死于心脑血管病。目前已将空腹血糖正常值高限由 6.1 降到 5.6 mmol/L。原 IFG标准 6.1-6.9 mmol/L。
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

治疗:

  1. 生活方式 饮食低盐、优质蛋白,适量运动。既要防低血糖,又要防心衰
  2. 降糖治疗 优先选二甲双胍,胰岛素应用宜早不宜晚。
  3. 降血脂 主要他汀类和贝特类。烟酸增加胰岛素抵抗,一般不用。
  4. 降血压 首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 AT1 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钙拮抗剂、β-阻滞剂、血管舒张剂
  5. 抗凝药 阿司匹林 75-170 mg/d 作为一级和二级预防。支架术后常规药噻氯匹啶、氯吡格雷。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抑制剂有 abciximab, eptifibatide, tirofiban
  6. 抗心肌缺血 硝酸甘油抗心绞痛,硝酸异山梨酯长期治疗,洋地黄和(或)利尿剂治慢性心衰。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
据 WHO 估计,全球每年脑卒中发生数为 1500 万,由其引起死亡例数 500 万。2 型糖尿病患者相对危险度增加 2-6 倍, 55 岁以下人群超过 10 倍。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的 10% 因脑血管病死亡。

临床表现:脑梗死,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
预防与治疗:良好的血糖、血脂、血压联合治疗
特别防止低血糖发生(易加重心脑供血不足、诱发脑血管意外)
与一般脑梗死治疗原则相同,起病 3 - 48 h 内使用溶栓治疗。

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至少 1/3 以上合并高血压,并发肾损害时高血压达 70-80%。
特征类似老年人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宽。
降压目标宜严格,< 130/80 mmHg.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一线药,ACEI 或 ARB (起效缓慢平稳增强)
联合使用(1)利尿剂,宜小剂量(长期持续并不多尿)
(2)β 阻滞剂 (对老年人疗效不佳,也增加胰岛素抵抗)
(3)α 阻滞剂 (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防心衰、首剂体位性低血压)
(4)钙拮抗剂(起效迅速而强力,长期控压能力好)

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和双胍类

四、糖尿病足病变
美国用于糖尿病足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其余糖尿病并发症医疗花费的总和,每年约 50 亿美元。

第三十一章 糖尿病肾病

无论是 1 型 还是 2 型糖尿病,仅有 40% 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26% 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仍发生糖尿病肾病。跟家族遗传、种族有关。亚洲人偏高。

治疗:首选磺脲类降糖药,格列奈类、格列酮类无需调整剂量
降压、降脂,保护肾功能。 ACEI/ARB
大黄酸、雷公藤的疗效显著。

第三十二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眼部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每年失明患者中 12% 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失明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 25 倍,且不像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复明。

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高血压与视网膜脂质沉积有关。高血脂与PDR、硬性渗出的发展正相关。蛋白尿是严重视力丧失的重要预测因子。

治疗:
(1) 血糖达标
(2) 血压 < 130/80 mmHg
(3) 改善血液微循环药物,胰激肽原酶(怡开)、导升明、多贝斯,活血化瘀药乌金口服液
(4) 眼科治疗 - 导升明、迪拉雷 100 (Difrarel 100)、银杏提取物、激光光凝治疗

第三十三章 糖尿病神经病变

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_第3张图片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第三十四章 糖尿病其他并发症

一、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
糖尿病胃肠病发生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2左右,其中胃部病变占 10%, 腹泻和便秘各占 20%。部分患者无临床表现。
胃轻瘫、胃溃疡、便秘、腹泻

二、胆石与胆道感染
机制:胆汁各成分比例失调。自主神经病变和激素分泌失调。血脂异常。

三、肝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肝损害发生率 28-39%。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差、肝肿大

四、糖尿病的皮肤损害

五、感染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泌尿系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
胃肠道感染和气肿性胆囊炎
结核
恶性外耳道炎
鼻-脑毛霉菌病
口腔疾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