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喜欢用典似乎是公认的。照例,这首词里几乎都是典故。但是腹中墨水稀少如我,光靠自己猜是有些看不懂的……所以就只好借助网络,把词里用到的典故和意象先列一列,附在文后。
这首词被公认的伟大之处其一在于,在罗列了许多的典故与意象的同时,一首长词依然能保持极为严谨完整的结构。
题目为“别茂嘉十二弟”,显然是为弟弟送行,述离别之苦。
一开始以鸟叫起兴,诉春逝之伤。而后自然地用一句“算未抵、人间离别”,将情思引向离别,一点一点向着主旨靠近。
但他并不立马点明主题写对弟弟的惜别,而是洋洋洒洒列举了数个例子,以古人的离别之苦,衬托自己的悲伤。
中间所有的典故都是互相并列的,并无承接关系,像是一篇散文汪洋肆意,纵横松散。然而一句“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却如线头一般将所有四散的内容一下子揉在一起提了起来,而且更极为巧妙地呼应了开头的啼鸟。
这样一来,一个非常明确的逻辑关系就呼之欲出了。鸟啼再悲,悲不过“人间离别”。因此,若鸟儿了解到“人间离别”所带来的“如许恨”,它们就不应“啼清泪”,而必将“长啼血”了。
读到这里,除了瞠目结舌,一遍又一遍细细回想品味,我简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来赞叹如此的细密辞采和良苦用心。
然而,高潮还在后头……你以为结构已经很完整了,所有的叙述已渐渐收尾。正准备慢慢淡出、结束,此时忽然来了一句“谁共我,醉明月。”
“谁共我,醉明月”,直如“倚天既出,谁与争锋”来形容。它一下子点了题,破了情。在隐忍铺排了整整一首词之后,它是终于忍不住脱口而出的一声哭喊;是表面的平静被扯破之后的情感爆发。
它是苍劲笔力中的意韵担当。无它,整首词“沉郁苍凉”;有它,方显辛稼轩豪放本色。
悲,也悲得气势豪迈,荡气回肠。
除掉这一句,我另大爱“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语意森然,风格冷寂,笔意纵脱。一定是自胸中喷薄而出的吧!实在天然,是无论如何学不来的。
稼轩用典,简直出神入化。用古人事迹表陈自己的心意,许多文人都会。但更多人刻意为之,只为卖弄才学。如稼轩这样的,古来少有。
我想,这是因为他并非为作文而作文。所有源自生活的真切的情感,引发了无数思考与感喟,在他心中震荡冲击,只待提笔,一气书就。
苏轼曾经讲过,“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意思是好的文章,不是“能为”,而是胸中情感充溢,“不能不为”。
当灵感来临,或心中已有意象,则“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
稼轩作词,当不负东坡所望。
FYI.典故释义在此
以下对词中所用典故的解释来源为两处,一是百度百科,二是一个写得很不错的网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7aeb2b0102wdph.html
鹈鴂(tí jué),《离骚》中有“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鴂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鸟在诗词中就常被用来表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众芳衰歇、青春迟暮的悲哀。
鹧鸪,其啼声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在古人诗词当中,这也是常常引动客愁的鸟。
杜鹃,又名子规,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传说古代蜀王望帝失国,死后魂魄化为杜鹃,昼夜悲啼,以致口头流血。所以古人诗词中,杜鹃鸟就常与家国乡土之恨联系在一起。
这三种鸟,“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这里可以看作是送别之情的引发。”
“马上琵琶关塞黑”,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是被迫远嫁、远离故乡的痛。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用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去恩宠居住长门宫的典故,是被冷落的无情抛弃。
“看燕燕,送归妾”,“燕燕”指的是《诗·燕燕》。卫庄公夫人庄姜没有子嗣,陈女戴妫生了一个儿子叫完,庄姜将其视如己出。后来卫庄公去世,完继位,后被杀。戴妫在卫国失去依靠,就回到故国。庄姜作《燕燕》为其送别。这一种离别,是丧夫丧子之后的无所依靠。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说的是李陵投降匈奴,辞别苏武之事。李陵本汉朝大将,战功累累,后抗击匈奴时,断绝后援,不得已投降匈奴,声名败裂。后他的朋友苏武出使匈奴,归汉前,李陵送别时说“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李陵《与苏武》诗之三中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的句子。
李陵投敌本属无奈,为国建功立业,但一次战败投敌就被朝廷否认,累及家人。登上河岸,遥望故国千里,却无从归去。“长绝”的不止是苏武,还有自己过去的汉将身份、家族荣耀、赫赫声名,实际上类似于国破家亡。这一种离别,是造化弄人的无家之别。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荆轲刺秦王前易水告别之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这也是“满座衣冠似雪”的出处。……这一种离别,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慨然长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