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与人文旅游专题
微信公众号—猫途之旅
(更多更新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猫途之旅的第13篇观察文章
《高铁游中国》系列之第13站-昆明
(需要定制旅游行程、规划线路,可加作者微信:2564501680)
《高铁游中国》系列简介
本专题以笔者所在的城市——成都市为起点,沿着高铁走遍全国100个旅游城市(线路不重复,一条线走完),每座城市一个疑问,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深度挖掘该城市的自然人文旅游文化。
不是游记,不是攻略,而是有品位有态度有分析的城市旅游观察!
【沪昆高铁】
G1375,安顺西-昆明南,历时1小时36分
滇池,曾经令所有昆明人为之骄傲的旅游名片,如今,已成为一块触目惊心的巨大伤疤。
滇池之于昆明,犹如洱海之于大理、西湖之于杭州。当洱海成为云南旅游最热之地,西湖俨然中国旅游名片之时,滇池,已成为令所有昆明人痛心疾首的伤感之地。
曾经一颗耀眼的高原明珠,到如今一片碧绿的粪坑池水。滇池是怎样走到了今天的地步?这张昔日的昆明王牌景点,能否涅槃重生,还一池清水?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走进《高铁游中国》系列之第13站——昆明。
昆明概览
昆明,享有“春城”之美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天高云淡,风景秀丽。
昆明四季如春,自然风光绮丽,有石林、滇池(曾经)、西山、九乡、阳宗海、轿子雪山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风景区,还有金马碧鸡坊、云南民族村、金殿等著名人文旅游景点。
昆明是云南省的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辐射大理、丽江、腾冲、西双版纳等热门旅游城市,并且是前往东南亚旅游的重要中转城市。
01/ 滇池的前世与今生
滇池,又名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位于昆明市西南,湖面海拔1886米,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
滇池曾经风光秀丽,是著名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龙门、大观楼等风景区。
滇池是云南文化的发祥地,可以说整个云南文化围绕滇池而生。滇池周围人文古迹众多,是昆明的文化图腾和象征。
关于滇池名称的由来,目前有四种说法。最为可信的说法,来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
滇池属地震断层陷落型湖泊,由于长期的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作用,古盘龙江向南水路流通被阻,而形成如今的滇池。
自滇池形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湖面面积和库容不断缩小。唐宋时,滇池水面仍有510平方公里,明清已缩小至350平方公里。如今,已不到300平方公里。
滇池为西南第一大湖,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以前环湖地区常有洪涝水患,自1262年起建松华坝,1995年后建10余座大中型水库和几十座电力排灌站,已解决洪涝水害问题,成为昆明重要的工业和生活水源地。
截止到20世纪60-70年代,滇池的水质仍为2-3类,适合饮用。但从80年代起,随着人口的增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污染,滇池水质开始急剧恶化,下降到后来的5类和超5类水质。生态环境亦被严重破坏,当地鱼种濒于灭绝。因污染严重,昆明经济每年遭受高达710亿元的巨大损失。
作为曾经的观光和旅游胜地,目前滇池已无人问津。曾经的一泓清水,目前已成为一片碧绿的污水池,“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恶臭,往湖里扔个石头,半天都沉不下去”。昆明一片光明的旅游业,也已经“一夜回到解放前”,从过去的云南旅游目的地,沦落为旅游过境地。
02/ 滇池是怎么污染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滇池究竟是如何被污染的,而且看起来很难有好转的迹象”。
滇池变脏,总的来说,主要原因是:伴随着人口的增多、经济的发展,进入滇池的污染负荷,已大大超过其自身净化能力,并进一步破坏了生态平衡。具体原因,则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被直接排入滇池,是污染的最直接原因。当时适逢改革开放,城市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又缺乏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大量的高污染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到滇池。同时,以水冲厕所为代表的生活废水也大量增加,这也让滇池污染进一步加重。
其次,滇池处于昆明市区南端,位于河流下游,海拔最低,吸纳了大量的污水,同时又缺乏新鲜的水源置换。与之相反的是,洱海位于高海拔的河流上游,有干净的水源补充。
最后,滇池作为一个不断老化和缩小的湖泊,已呈半封闭状态,湖流缓慢,自身净化功能逐渐减弱,导致湖水净化跟不上污染加剧的步伐。
此外,“围海造田”等工程导致的湖泊减小和生态平衡破坏、环保意识淡薄和治理方法不当、生态用水大量挤占和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03/ 洱海将步滇池后尘?
洱海,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仅次于滇池。洱海是大理著名的风景区,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
洱海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虽然面积没有滇池大,但由于水位深,蓄水量却比滇池大。
与滇池相比,洱海属于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茈碧湖、东湖、西湖,分别经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流入洱海,是洱海的主要水源。西有苍山十八溪汇集苍山东坡集水区。南有波罗江、金星河。东岸有凤尾箐、玉龙河等数十条大小集水沟渠。
目前,洱海水质总体保持为3类,但时有恶化,现正处于中营养向富营养湖泊的过渡阶段。近些年,洱海多次爆发大面积蓝藻,而这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过量的养分,主要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
统计显示,大理接待游客数量,从2011年的1545万人次,飙升至2016年的3859.18万人次。爆发式增长的游客数量、沿岸客栈的无序发展和污水排放,以及本有的畜禽养殖等污染源头,让洱海的水质积重难返。
2017年3月31日,大理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开展洱海流域水生产保护区核心餐饮客栈服务业专项整治的通告》,要求4月1日起的十天内,洱海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所有餐饮、客栈经营户一律自行暂停营业,接受核查。与此同时,洱源县拟对部分农户实行征地搬迁,以保护洱海的上游水质。
虽然这些一刀切式的粗放整治,存在很多争议之处,例如部分遵守规则的沿岸客栈是否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外来游客造成的污染却需要当地村民远离故土。但至少说明了,洱海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不管是客栈老板、当地农户,还是追求“诗与远方”的旅行者们,都要为此埋单。我们的视野焦点,也要放在洱海防污治理上,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本。不加强保护,洱海的美丽和诗意,将永远成为过去。滇池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早在2015年10月11日,大理市洱海环湖截污工程PPP项目便已开工。该项目完工后,能彻底斩断流向洱海的生产生活污水,从根本上治愈洱海的污染问题,让洱海这一大理的母亲湖更洁净清澈。
大理特殊的严重依赖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定位,让洱海至少在目前,没有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洱海的环境保护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始终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即使如此,洱海也已经到了如今这样一个危险的临界点,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如果放任自由,洱海成为下一个“滇池”,绝不是危言耸听。
04/ 滇池能否涅槃重生?
如今,滇池治理逾20年,投入资金已高达数百亿元,水质等级却未得到有效提升。在滇池治理的庞大工程背后,仍存在着很多乱象。滇池治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目前在污染源尚未得到控制的同时,仍然有新的污染物进入。即使处理达标再排放,对自净能力弱、水源补给严重不足的滇池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
在滇池治理的管理体系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滇池面积较大,东起呈贡区旁,西至西山之麓,北临大观公园,南入晋宁县内。诸市县部门互相推诿扯皮,已经屡见不鲜。虽然有滇池管理局、滇池投资公司,但并没有哪个部门能掌握全面的治理工程信息。
而资金投入,也已成为滇池治理的瓶颈所在。目前,一是国家与地方的投入比例尚未明确。二是短期内,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互制约,昆明各级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负担过重。三是社会融资渠道匮乏。据相关报道,在各级政府的投入中,昆明市政府需要承担的比例最大,每年对滇池污染治理的投入,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近1/3。即使如此,仍然远远不够。
至此,种种现状和困难,导致滇池边污染边治理,但治理目标却屡次落空。如此,滇池未来的治理目标能否达到?滇池何时才能恢复那昔日的一泓清水?
未来,仍然是一团迷雾。
本文为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公众号:猫途之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