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人:拉面就是从河南学的

兰州牛肉拉面源自河南博爱小吃?4月25日,《河南商报》C07版《味道河南焦作篇(四)》报道“兰州牛肉拉面源自博爱小吃”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赞同者感慨,河南饮食确实博大精深;质疑者则认为,一家之言而已,说不定还会引起河南与甘肃两地的口水战。

距离郑州1800多公里的兰州人看到《河南商报》的此篇报道后,却说:“兰州牛肉拉面就是源自河南,但传到兰州后,被我们改良了。”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马红丽

本土热议

会不会被叫板?

“兰州牛肉拉面源自河南,这下《河南商报》会不会被叫板呢?”

4月25日,《河南商报》C07版《味道河南焦作篇(四)》中,报道了兰州牛肉拉面源自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的名吃小车牛肉后,中国烹饪大师、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阿五美食创始人樊胜武,迅速转发了这篇报道并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样的担忧。

李仁慧,郑州航空港管委会工作人员,“味道河南”的铁杆粉丝。在给记者的短信中,李仁慧说:“这次的观点很大胆啊,会不会被一些观点不同的人盯上呢?”

“兰州牛肉拉面源自博爱小吃”这篇报道在河南商报官方微博发布后,被粉丝迅速、大量转发,一些粉丝在评论中,除了认为这是河南饮食的智慧,为河南饮食感到骄傲外,同时也质疑:是这样吗?

兰州回复

就是从你们河南学的

但与河南本土反应不一样的是,“当事人”兰州那边的反应却相当淡定。

4月25日,就在“兰州牛肉拉面源自博爱小吃”的报道刊发当天中午,兰州知名牛肉拉面品牌“米家牛肉拉面”老板米海在朋友圈中给樊胜武做了这样的公开回复:“兰州牛肉拉面就是从你们河南学的,但传到兰州后,被我们兰州人改良了。”

5月1日,兰州大学一位河南籍学子在兰州市榆中县下官营镇兰州大学新校区“佳玺”牛肉面馆内,发现了店内贴出的牛肉面自宣海报。在这张海报中,兰州人这样描述牛肉面的“出身”:兰州的牛肉面始于清嘉庆年间,系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省怀庆府河内县清化镇(今河南博爱县境内)陈维精处学成带入兰州的。后来,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人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椒)、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

这位学子把店内牛肉面的自宣海报拍了照发给记者,并感慨:“原来兰州人自己早就承认牛肉面源自河南的历史了,而我们好多河南本土人却还是第一次听说兰州牛肉面跟河南饮食的渊源,真是惭愧。”

“味道”目的

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见证

一篇原本只是追根溯源的报道却引发这么大的影响、争论,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也有点脱离这篇报道的初衷了。因为这篇报道的初衷只是为了见证、讲述渐渐被我们忘却的历史,而非夜郎自大式地说河南饮食比其他地方的饮食先进、优秀。

4000多年前,河南为中国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简称“豫”,且有“中州”、“中原”和“中土”之称。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中原大地河南,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也正因如此,被誉为“中国菜系鼻祖”的河南菜曾经是国家最高餐饮的象征。

中国第一次正式的宴会——夏朝的“钧台之享”,地点就在如今的河南禹州市境内。被称为中华烹饪始祖的伊尹就是商朝那位大名鼎鼎的宰相,他所著的《本味篇》说汤以至味,为河南以及中国烹饪理论的起源,以后历代均有发展,至北宋,河南烹饪在汴梁达到鼎盛:其店铺之多,“不能遍数”;规模之大,能容千人。“在东京正店七十二户”,皆自酿名酒,著名的杨楼、八仙楼、樊楼客常至千人,经营品种仅据《东京梦华录》一书记载就有280余种,技法可识别的有50余种,来自江淮的粮米、沿海的水产、西夏的牛羊、福建的果品等一应俱全。而中国历史上有规模、被官方认可的夜市是从北宋都城汴梁开始的。

大宋南迁,定都杭州后,把当时的河南菜精华带到了杭州,杭州人受到中原文化之润泽,兼收江南水乡之灵秀,得益于富饶物产之便利,便形成了制作精细、淡雅细腻的烹饪风格,即杭帮菜。不仅杭帮菜,由于历史、政治、交通、人口、地理等各种原因,各大菜系都曾因河南菜的浸润而发展、壮大,而河南菜也因各大菜系的融入有了更强的容纳性。可以说,上至宫廷谱录,下及民间风味小吃,都能找到河南菜的影子。

但随着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很多历史、很多传统已被我们渐渐忘却、丢弃了。如果传统就只能止于此,将是一个城市、一个民族的损失和缺憾。“味道河南”就是要见证、讲述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故事、真相,并把这些碎片化的记忆梳理成册,呈现给今天的河南人,找寻渐渐被我们忘却的根文化。

家乡味道

扯不断的“离骚”

《河南商报》“味道河南”系列报道是目前国内平面媒体唯一专注本地饮食文化、历史餐饮发展脉络的新闻策划,是梳理河南本土饮食历史、文化,介绍河南各地饮食特色、事件、现象等具有人文关怀的大型系列报道。

自2013年7月5日刊发第一期至今,“味道河南”推出的每一期,都在业内、坊间引起强烈反响。凤凰、网易、搜狐等国内各大网站每期都予以关注并转载;河南商报官方微博、微信转发后,阅读量、转发量奇高;本土电视台、出版社在予以关注的同时也相继发出合作邀请。

“味道河南”的铁杆粉丝有在海外攻读硕士专业的90后留学生,有来自历史学界的六旬学者,有大学教授、商界人士,有来自政府机关的公务员,也有远在他乡的打工者。

“美食焦作”是焦作的本帮吃货们设置的微信公众平台,重在搜罗焦作本土的特色饮食。在为吃货们建设美食根据地时,《河南商报》推出的系列报道“味道河南”引起了他们的重视。“美食焦作”负责人陈东明说,“味道河南”系列报道,不仅让他看得泪水与口水齐飞,还让他在泪水中触摸到了河南饮食的文化,在口水中品味出了河南饮食的历史。于是,在陈东明的主推下,如今,“美食焦作”微信订阅号重点推介一栏每一期都会转发一篇“味道河南”。在推介词上,他们是这样阐述的:“这些记忆,才是河南人乃至中国人的集体骄傲。”

一位远离家乡的“味道河南”的粉丝说:“离家越远,对故乡饮食的忠诚度就越高。家乡的味道,对于游子来说,就是扯不断的‘离骚’。”

粉丝要求

“让我做一名志愿者吧”

朱燕丽,鹤壁淇滨高级中学的历史老师,在凤凰、搜狐、网易、21.CN等网站看到“味道河南”后,“可棒”,是她的第一反应。

“历史、文化方面的报道观赏性一般不高。因为在追根溯源的原则下,一般会引经据典,用语也相对专业,离大众口味有点远。‘味道河南’却用现代语言讲述几千年前的故事,做到了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兼顾,相当难得,很利于传播。”她说。

连续看了几期后,成了“味道河南”铁杆粉丝的朱燕丽有点坐不住了:知道河南历史悠久,却不知道有这么悠久。比如,中国有规模的夜市,居然是从北宋开封开始的;烹饪始祖伊尹,那样牛的一个人,居然是咱河南老乡呢。河南饮食有这么优久的历史,可之前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河南人却并不知道,看来再好的东西也是需要推广的。在朋友的帮助下,朱燕丽几经周折找到了我,她说,希望可以做“味道河南”的志愿者,为“味道河南”、为自己的家乡尽一点微薄之力。

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家爷

马家大爷牛肉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兰州人:拉面就是从河南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