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享沧州梨园盛宴,惊叹国粹戏骨绝艺

      前几日,机缘巧合,我这个戏曲的门外汉跟着孙雅丽老师蹭戏看,溜进了沧州荀慧生大剧院,溜进了沧州梨园盛宴,溜进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好像孙猴子溜进了王母娘娘的寿宴,山珍海味蟠桃仙丹到今天仍是口舌生津,荡气回肠。

        那一天演的是《红鬓烈马》,第一场就是“武家坡”,说那薛平贵,路过武家坡,遇王宝钏。夫妻相别十八年,王宝钏已不识薛平贵。薛平贵假问路以试其心,王宝钏逃回窑,薛平贵赶至,直告己名及别后经历,夫妻相认。一段悲苦的故事,竟演一波三折,得妙趣横生,一个揣着明白装糊涂,一个对面不识蒙鼓中,让人看得兴味十足。两位演员都是年近半百,但那王宝钏的饰演者王桂芬老师嗓音清亮,动作轻盈,婉如春燕出巢,呼朋引伴,上下翻飞。

      我来时还生怕会听不懂,就像鲁迅社戏里写看戏时的无聊厌烦,又“深愧浅陋而且粗疏”,有些忐忑的,然而这场戏颠覆了我对戏曲的刻板印象,就像小时候在花果山吃的毛桃与这时的蟠桃判若云泥,竟让我因对身边戏骨们的高超技艺的叹服而对戏曲上了瘾,一发而不可收,连着看了两场。

        而到《望江亭》中王桂芬又成了才貌双全,智勇过人的谭记儿。一开场谭记儿新寡,暂居于女道观中,一身素衣,楚楚动人。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把谭记儿的聪慧、果敢、才情充分地展示了出来。竞分辨不出和那王宝钏是一人扮演,入角之深,浑然一体,令人叫绝,好像偷吃了仙丹一般。

      《玉堂春》中,桂芬老师担纲《三堂会审》一折,这一折句句精彩备至,声腔艺术成就极高,叫好声不绝。想起《老残游记》中写白小玉唱梨花大鼓,“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一跪就是半个小时,唱得声情并茂,泪水涟涟,凄婉动人。

      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听桂芬老师的戏也有同感。

      王本立老师的丑角戏更是抢眼,一挤眉一弄眼,一举首一投足,一声呵一声叹,都是用心传神,恰到好处;都是一生功力,几番磨琢。处处透着老戏骨们的扎实功底,敬业精神和对这民族文化精髓的挚爱。

      我深知现在戏曲市场的黯淡,年轻人很少看戏懂戏了,老年人喜欢看却不知去哪看到这样的好戏,老戏骨们只能在公园自发组织自娱自乐或是行走江南为婚丧嫁娶助兴添彩,让艺术服务百姓的同时,让他们宝刀不老,让古老艺术开新芽。

      我有幸尽享沧州梨园盛宴,惊叹国粹戏骨绝艺。

     

你可能感兴趣的:(尽享沧州梨园盛宴,惊叹国粹戏骨绝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