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仍然"爱着你——读庆山《仍然》

我
图片发自App

每逢庆山出了新书,总是会习惯性买来。

从《告别微安》到《月童渡河》,她的生活、写作、际遇、心态.....一直在产生变化。整整十六年。

我认识她和她的作品,也已十二年之久。从在学业忙碌的间隙抽出时间阅读她的告别微安、莲花,到一一保留她在微博分享的字句,始终对她保持喜爱与敬意。

有时会在她出版的作品中,自然对应她在微博分享的生活痕迹,感觉彼此离得很近。

那天看到她的摄影集出版,她的第十六本书。面对这种非常私人的图集,仍是在看到公众号发布的序言后,迫不及待地买来。

我
图片发自App

十多年,她的变化,不动声色,显而易见。文笔从青年时期的凛冽清寒,到如今的渐露禅意;生活从最开始的动荡索然到为人慈母,感觉她的生命质地似乎由料峭寒日的冰峰,融化成汩汩的清泉,得以润物于无声———于自身,于读者。

是由她开始理解旅行的意义,是跟随她而感知细小的美,是因她而更深刻思考爱的真义,是借了她的光芒,去呵护内心的感性与柔软......一路有她的作品始终相伴,始终觉得感恩而有幸。

我
图片发自App

以前不愿意轻易谈论起她,更不愿与人分享她,她在心底里,始终是很私人的臻享。读《仍然》,亦是这样,周末的下午,特意抽出时间,找寻一个咖啡馆落座,然后一页一页慢慢翻过去。

旅行,她,孩童。三章摄影,收录了她一路走来的私人照片和部分短小文字,互为映证与注解。

一些照片和字句,在她以前的作品或是微博中见到过,觉得熟悉。却仍然为书中一页页郑重的整理与编排而心生敬慕。

这是一本很私人的摄影集,几乎见不到任何摄影的专业技巧,如她所说,“我不是摄影爱好者。没有专业理论,没有经验。”“大部分照片是用普通的家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下。从质感上来看,它们难免粗糙。而在里面闪烁着的,也仅只是个人存在。”

然而通过这些照片,却能够令人领受到她对生活中微小瞬间的记忆、感怀,对点滴之美的深刻铭记、惊动,对旅途的深刻体会、身心交融,对自我的珍重以及小女儿的珍爱......

我们总是会忽略身边微小的事物与存在;我们喧嚣着标榜热爱旅行却往往只是停留在“去过”某地的浮浅追求;我们总是对光阴的流动和美的流逝,要么浑然麻木要么过分伤感......却始终不知该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对待美,对待孤独,对待自己,对待一切。

我
图片发自App

通过《仍然》里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我似乎看到一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态度。令我不禁深深呼一口气,想要静静打个座,反思一下自己这么久以来花费的时间以及经过的旅途。

她说,“我花了一些时间在人世间移动。在异乡,吃当地食物,过当地生活。不贪恋美景,不执着个人身份,只是感受万物之心,并与之交融。想来,每一处曾抵达的地方,其实与业力紧密相关。亲临此地,如同履行承诺。日后亦把它们一一灌注于写作。”

她走过那些旅途,经过那些人事,很多时候都在以一颗敏感的内心,寻求一种领会与理解。她一路保持书写,并在恰如其分的时刻收获。始终置身警觉而清醒的路途,不让思想一刻悬空无着。

而我,则也经由阅读她的时刻,不断清晰感知这十多年,自己的心态变化、对世事理解的转承,始终能够由她汲取关于清凉之音的滋润,期待能够以更郑重、智慧的心去生活。

我
图片发自App

“照片是时空的一张切片,记载下当时丰富而复杂的元素:情绪、氛围、意境、细节、素材、气息、情感......过往体现在照片之中。照片成为时空的印记。”——《仍然》

我
图片发自App
我
图片发自App
我
图片发自App

“生平走过很多地方。抵达摩登都市,跋涉偏僻野地,到过西方,见过东方。遍寻山峦、大海、平原、湖畔、雪山......最后留下的,仍是一些偶然而随意的即兴记录。有时,连记录都没有。”——《仍然》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仍然"爱着你——读庆山《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