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个关于书的故事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海莲·汉芙

《查令十字街84号》是一本书信集,收录了1949年到1969年这二十年中居住在美国纽约的海莲·汉芙和位于英国查令街84号的一家古书店的书信往来。

这不止是一个关于买书和卖书的故事,更有爱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朋友之间的温暖。

一个关于购书的故事

海莲是一位喜欢看“好书”的穷作家,在她住的公寓附近,她难以买到想读的书,索价奇昂的珍本她付不起,小书店被人涂涂抹抹的书她看不下去。

偶然的机会她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查令街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宣传广告,这是一家专营二手书的书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写了一封信,附上了一份书单,注明每本书不高于五美元的话,便将书寄给自己。

二十天后她收到了书店经理弗兰克的回信,很凑巧的她要的书店里有,而且满足她的预期价位。

之后时光在两个国度穿越,一封封信,一本本书循环往复二十年。

那时的英国受二战影响颇大,食品是限量供应的,每一户每个星期只配给到两盎司肉,每个人每个月只分得一只鸡蛋。

海莲从她的英国邻居那里得知了这件事,于是给书店寄去了一大份火腿和鸡蛋作为圣诞节礼物,希望书店的员工都能分得一些过个愉快的假日。

小小的善意收获到了很多祝福,除去一直负责海莲购书事宜的弗兰克,店里其他员工也“偷摸”着给海莲写信,感谢她的关怀和慷慨,并诚挚的邀请她去英国玩。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每逢节日海莲都会寄东西给店里的人,直到那里食品购买放开限制。

店里的员工、弗兰克的家人和他的邻居老奶奶都因为海莲寄来的“稀缺品”受益良多,为表示感谢他们为海莲寄去了诗集和邻居老奶奶精心缝的爱尔兰桌布,并诚挚的邀请她来英国,必定好好款待。

海莲没有正式的工作,平时接一些修改剧本、写稿件的活维持生计,生活并不宽裕,她十分想去英国走走看看,探寻那块土地的历史和文学以及那间“自己的书店”。

二十年过去了,她从这间书店买了无数满意或是不满意的书,收获了满满的友情和温暖,可去那里看一看的心愿最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时光匆匆,弗兰克和店主马克斯先生相继去世,书店也渐渐遗失在了历史里... ...

爱书之人的“癖好”

一个真正爱书的人是什么样子?读过这本书“认识”海莲·汉芙后,我再也不敢轻易说自己爱书了。

海莲是个视书如命之人,她识书、懂书,当她收到斯蒂文森的书时,她在信中感概到:“把它放进我用水果箱权充的书架里,实在太委屈它。我捧着它,生怕污损它那细致的皮装封面和米黄色的厚实内页。我简直不晓得一本书竟也能这么迷人,光抚摸着就教人打心里头舒服。”

同时她尤其偏好二手书,当很多人都在犯“洁癖”的时候,她却说自己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海莲是个有脾气的“书虫”,当收到的翻译书不满意或是缺页少字,她也会义愤填膺把这本书以及翻译人批的体无完肤,或是把那个帮她找书的人教训一番。

幸而她碰到的是同样懂书的弗兰克,他非常理解她那种收到糟心书的失落感。若换做普通商家,估计这信早就断了。

海莲是独居,书就像她的恋人,她爱书是真的,但该扔的却从不手软。

每年春天,她会对家里的书来个“大清仓”,清理对象是那些她再也不会重读的书,就像把再也不穿的衣服扔了一样。

每当旁人对她的行为表示惊讶的时候,她却觉得他们爱惜书本的方式才是奇怪。看着他们买一堆新出版的畅销书,囫囵吞枣似的看完,然后呢,束之高阁从不重读那些书,不消一年,书里头的内容早就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

但是,当他们看见别人把书一箱箱地往外扔时,却又露出一副“这怎么得了!”的表情。真正爱书之人是不会如此的,他们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

好的书值得读很多遍,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不好的书拿到手翻开要么读不下去要么味同嚼蜡,留着也只会占据了书架的位置。

书也好,衣服也罢,即便是人,如果看也懒得再看,还是丢掉的好,脑中的知识要做加法,生活则需要做减法,空间大了,心情也会随之豁达起来。

这本书可以看一看

毛姆曾经说,“最有意思的文章实际上是书信,没有伪装,不过多修饰的散发着生活的味道。”

《查令十字街84号》便是这样一本书,它没有作者主观的判断和思考,情节脉络由一封封信构成,没有刻意修饰,就是把那个年代真实发生的一段故事,印在了纸张上。

读完这本书我想起一件小时候的趣事,三两好友,放学无事,于是铺开纸张,写上祝福的话语,折成纸船放入家门口的水渠里看着它们飘远,心想若是有人拾到了,会不会也想回个信呢。

人生难免遗憾,海莲的遗憾是未曾踏入的那间书店和那群想却见不到的人,但他们的人生却因有彼此的参与而尤其丰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一个关于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