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

上个周末才在家里和小朋友,外带家属,连刷两遍暑期大热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出乎意料地好看,接地气,有内核,笑点泪点都很自然。小朋友边看边评论“好可爱啊“、“太感人了”、“太残忍了”……作为比她虚长几十岁的老母亲,感受比起小娃自然更深刻些,觉得这简直是部优秀的家庭教育片啊。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1张图片

回味片中几个片段,忍不住思量,以哪吒先天不足的魔童身份,如果放在自己家里教养,他会成魔还是成仙呢?

1.  陪伴


片中有个场景,哪吒百无聊赖地倚在院墙上,看着外面的世界。母亲出现在墙边,说今天不忙,可以陪他玩踢毽子。哪吒开始看起来不屑,但当母亲诚恳地表示真要陪他玩的时候,哪吒难掩开心假装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可是当母子俩玩得正嗨,母亲又因为公事要离开……哪吒的失望可想而知,而且很明显,这样的情形经常发生。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2张图片

看到这,有点戳心。我们做父母的,常常自觉有各种正当得不能再正当的忙碌理由,足够排在陪娃之前,并且觉得只要理由充分,孩子就应该给予理解;但我们未必理解的是,孩子就是孩子,尤其低龄的孩子,他们不在乎世俗的很多东西,真正在乎的,只是父母的陪伴。

我们虽然也常提陪伴,也都在说高质量的陪伴,可我们真的理解陪伴对于孩子而言重要到什么程度吗?

前段时间看《情感依附》这本书,主题是原生家庭对个体一生的影响,书以76个婴儿,从出生跟踪到30岁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撰写。之前也看过有关原生家庭的书,但看到这本书里大量跨越时间的实证数据,还是有触目惊心之感。

其中有个孩子,1岁前开朗活泼发展超前,1岁后性格变得易怒内向,发展由超前变得滞后;童年更发展出多动症,精神紧张等症状;成年后虽然工作能力还不错,但对所做的事都难以维持长久兴趣,也无法发展亲密关系。

他的父母都爱他,也都是正直努力的人,但因为工作忙压力大,养育过程中,要么把他一个人留在家里,要么即使和他在一起,也处于筋疲力尽心不在焉的状态……30岁时,这位男士回忆起儿时想要多和父母在一起的孤独感时,渴望父母能在过去多投入时间和精力和他在一起……他的情况,远非个例。

相比于这位男士,哪吒还算幸运,虽然父母陪伴的时间有限,但质量是有保证的。踢毽子时,母亲累得浑身是汗,院墙都快被踢塌了,仍然不责不怨,全心全意兴致高昂地陪他踢,还是很赞的。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3张图片

关于陪伴,道理我们都懂,做得怎么样,值得好好想想。看《哪吒》,又是一记警钟,再多自以为是的“合理理由“,或许都抵不过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这一个……


2. 成见


这部《哪吒》最有冲击力的戏剧冲突,大概就在“成见“二字。

印象很深的一段,哪吒解开乾坤圈,失去正常意识,要杀李靖的时候,敖丙不顾申公豹的劝说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前来解救,并送回乾坤圈,让哪吒回复理智。刚做完这一切,李靖却用计扯去敖丙遮掩头上犄角的衣物,只因为从开始就觉得气味熟悉。拜托,人家刚刚把你从儿子要弑父的人间惨剧中解救出来,你还计较人家的身份,身份真的这么重要吗?周围一众看客更是,一确认敖丙龙族的身份,立马转向一致讨伐他……

申公豹说,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无法搬动……哪吒自小也被成见所伤,他的魔王做派并不全是天生的,更多可能出自“既然你们说我是妖怪,我就妖怪给你们看的“简单想法。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4张图片

世人的成见,逼出了哪吒和敖丙心中的恶,几乎要把两个原本心地善良的无辜孩子真的逼成妖魔。看到这些,心里冰凉。成见,会让人变得狭隘、充满敌意,终将伤人伤己,细思极恐。

看清别人容易,看清自己却难。现实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可能是抱有某种成见的人。成见是思维方式,如果父母习惯于用固有认知去判断人或事,就有可能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下一代。

比如影片中陈唐关的吃瓜群众,他们对妖魔抱有成见,认定只要出生是妖魔,就只会干坏事。生长在这种环境中的懵懂小儿也抱有同样想法,才会见到人畜无害的小哪吒就喊妖怪,就欺负他。真的残忍又可怕。

同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也可能对孩子形成成见,亲手给他们贴上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标签,逼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比如刚开始上学的小朋友,玩心重,做作业容易拖拉,是常见的现象。小朋友心智发育有个过程,这其实是正常的。但很多家长包括我自己,都会对这点过于焦虑,在不自觉中把孩子当成心智已经完全成熟的成人对待,认为孩子没有第一时间完成作业,就是不分轻重,就是喜欢浪费时间。每每碰到这样的情况,很容易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不要好,怎么又浪费时间”之类的批评。

仔细想想,没人喜欢被贴标签,我们不喜欢,孩子更不喜欢。很多时候,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没有我们想象的的那么严重。可家长轻易给孩子定性,这样的话说多了,孩子就真的可能形成哪吒式思维,你觉得我不要好,喜欢浪费时间,那我就如你所愿,变成这样的孩子。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不是吗?

看了《哪吒》,真觉得需要时时警醒,对待任何人任何事,尤其孩子的事,尽量就事论事,不先入为主,也不上纲上线,力求避免产生成见。


3.  行与言


《哪吒》一部动画片能这么火,很大原因是它生动有趣又有深意;相比有些大片,生硬教条式的说教,这部片子的内核更容易被人get并接受。

哪吒的父亲李靖,得知要救哪吒只能以命换命时,没有过多言语,只是告诉太乙真人决定拿自己的命换哪吒的,拜托太乙收哪吒为徒教他降妖除魔,好让他在之后能被世人所容。而当仙云问他和哪吒的关系时,他只回四个字:他是我儿……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5张图片

这样的伟大父爱,片子没有过分渲染,只是通过太乙真人送给哪吒的坐骑猪,让哪吒看到事件回放来呈现。李靖没说大道理,没提爱,更没提牺牲,只谈自己的决定和为儿子未来的考虑,如山的父爱就隔着屏幕满溢出来……配上哪吒掏出父亲当生日礼物送给他的,谎称平安符的换命符,这个片段,我刷两遍,泪两次。

不得不说,任何时候,行,都胜于言,做出来的,永远比说出来的,更具说服力。对比现实生活中,父母们翻来覆去苦口婆心长篇大论的说教(我自己也会),顿觉头顶三滴汗。

我们自己,不也烦天天讲大道理尤其光说不练那种人吗?在孩子眼里,父母很可能就是一群自己不做作业,不上课外班,不刷题,却天天盯着自己说这管那的人。一旦被孩子看作这样的人,估计苦口婆心说一百句,能被听进去十句,都算好的了。

很多育儿经说,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就自己先成为那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确实是这样。父母在做,孩子在看。什么时候,要求孩子做到的,如果我们自己先做到了,教育孩子估计就容易多了。

比如责备孩子不够自律的,先看看自己,说好要节食减肥的,要少刷手机的,都做到了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等我们不是总用自己小时候,或别人家的孩子或某某名人举例,试图去说服孩子,而是亲身做给孩子看的时候,很多道理不言自明。

反正,我又提醒自己一次,少说孩子压根听不进的道理,多以身作则,才是正道。


4. 评价体系


这版《哪吒》中最燃的一句台词,当属“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6张图片

哪吒是魔丸转世,原本他是好是坏,从生到死,命运在出生前早已被设定。如果哪吒的父母认这个命,最好的选择,就是母亲提过的,父母辞去官职,一家人相互陪伴,一起走完哪吒有限的生命。但父亲不认命,他不希望哪吒被世人当作妖,希望他能做有益的事,争取被大家接受,所以坚持让哪吒拜师学艺,以将他引入正途。不得不说,哪吒多亏有个好父亲。

人的成长,都为达到某种标准而被驱动。有些人把外界的评价作为自己的标准,自我评价体系是向外的;有些人把对自己的期待当作标准,自我评价体系就是向内的。

拿哪吒来说,按他的命过一生,就是以外界评价体系来驱动自己,那他就应该长成一个魔王;而他最终选择了爹教他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活法,是典型的遵照内在评价体系而活的方式。我是谁,我要活成什么样,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我自己决定。这是特别棒的活法。

之前提到的成见,是人抱有的对外界的不够客观公正的认知和看法;而过度依赖外界评价体系来看待自己,就可能转而形成对自己的“成见”。比如哪吒,世人都把他看作魔,他开始也向外认同这种评价体系,干脆就活成魔的样子。可见依赖外在评价体系发展自我,风险很高。

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_第7张图片

除了哪吒,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按照外在评价体系而活,很多人的才能被埋没,甚至活得痛苦不堪。大家熟知的三毛,上学时数学成绩很差,曾被数学老师当众羞辱,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休学。按外界评价体系,三毛不是好学生,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好在休学期间,三毛得到父母悉心照料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基础,并学习绘画,挖掘出个人特色的才能,后来才有了那么多浪漫的散文。

每个人生来都是唯一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才能,外界评价体系强调共性而非个性,容易以偏概全。作为父母,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

我希望可以成为哪吒父亲一样的家长,鼓励孩子建立属于自己的内在评价体系,帮助孩子摸索明确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形成自我驱动;而不是强行将孩子纳入外界评价体系,来教育。

多希望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能有哪吒一样的豪气,活成什么样,自己说了算。

一不留神,又写了好多。总之,《哪吒》是部好的娱乐片,也是部好的教育片。触动到我的点,其实都是早已明白的道理,但是想想,哪吒如果生在自己家,成魔成仙,还真不好说。看来,知易行难,知道的道理还需要日常贯彻才有意义。看部片子,自我反省一通,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哪吒生我家 成魔还是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