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进入一家公司之后,会不会有成长?

将要进入「互联网行业」的同学,面临的第一道选择题就是:

去什么样的公司,才能保证自己高速成长?

毕竟,只有成长能追平转行前缺失的那几年,也只有快速成长,才能让你赶超前辈,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你肯定为此看过不少「经验之谈」,比如:

选什么公司?

有人说:"大公司平台大、视野宽,站上巨人的肩膀上成长更快"。

还有人说:"小公司锻炼人、多面手,上升空间大"。

再比如,选什么岗位成长快?

有人说:"产品运营可以深入产品,贴近核心业务,但也容易变成打杂"。

再有人说:“用户运营贴近用户第一线,却分分钟像个客服……”。

各种利弊听多了,你更难抉择了,找工作的计划一推再推。

其实想厘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谈一谈:“当我们讨论成长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

01  如何定义成长?


「成长」是个含义复杂的词,但放在职场领域,它映射的内容却简单了很多。

因为任何在职场里的成长、上升,对应的必然是「工作能力」的持续增量成长

肉眼可见的成长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三方面:

1、能力上:专业技能的增长。

2、经历上:OKR、KPI等项目指标的不断完成。

3、位置上:不可替代性的不断增加。

「专业技能」不用说了,是任何一个运营人都需要傍身的核心技能。在任何一个公司、任何一份工作中,只有专业技能上的精深扩展,才能逐步建构自己的专业核心能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影响力。

而在重数据的互联网公司,「专业技能的增长」就体现在OKR、KPI这些可以量化、具体的数字上,磨洋工还是有效增长,进步了多少,只要看看自己亲手刷新的OKR、KPI,就能直观给出判断。

当然,专业技能和OKR的不断增长,最后都是为了不可替代性的增加。

毕竟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行业中,无论你在「流程完善」的大体系里当一颗完美螺丝钉,还是在「市场化」的精优团队里做一个全能工具箱,都无法摆脱被替代的可能。

只有让自己的经验越来愈丰富、思路越来越宽阔、可以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时,我们才有可能突破这被替换的魔咒,完成维度上的跃迁。

听起来不太难吧?好像只要认认真真工作,按部就班就有机会做到。

但其实做起来难。一路走来,无数曾经的同僚已经默默无闻地在初级岗位上,一转好多年。

他们不懂上面的三点么?当然不是。可为什么他们还是没有成长起来,始终在基层打转呢?

我的直观感受是,一切都是源自不具备「成长思维」的恶果。

02  在企业中,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什么?


如果你去随便问一问互联网人,“身在职场你最在意的是什么?”。

除了薪资,听到的答案里90%包括「成长空间」。

人人谈成长,可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成长起来呢?

我和不少中层、HR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给我的答案几乎如出一辙:

因为互联网行业是一个迭代速度超快的行业,而很多人却没有跟上行业速度。

“在遇到的困难面前,摊手等救援,于是错失了迭代自己的机会”。

说白了,其实就是没有「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跨越问题」的成长思维。

这跟我自己带人的感觉不谋而合。

这样说起来好像又空又大,我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上一家公司时,我带两个实习生同时跟进一个活动项目,为了锻炼他们,我让两个人都写了策划案。

结果,A给我的PPT是一个包含所有环节的活动策划方案;但B给我的却是一个包含人、钱、事、场、时间等多维度的可行性分析。

不是说A做得不好,而是B做得更好。

不仅对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拆解、预警,而且提前做好了解决方案,不至于到时手忙脚乱。

我曾无数次对新人强调:遇到棘手问题时,不要害怕挑战,要主动寻找能力上限、不断挑战,这样才能通过一次次的试炼让自己的能力上限不断提高。

在我看来,这种拥有寻找问题、挑战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就是拥有「成长思维」的人。

而这恰恰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驱动力和基石。

03  在职场上,成长思维具体表现在哪些点上?


来到暖石之后,由于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我也开始总结自己过往的经验,并逐步接触到不少曾经的优秀学员。

这些学员里,有两年半迁升运营总监的,有一年就在年薪后加个0的,有独挑海外业务的………

通过对他们的经验和我个人经验的结合,其实不难总结出高速成长的必备要点:

1、首先,有明确的目标。

所谓成长,是要看清形势、朝着自己想要的地方长

比如,你进入互联网领域的目标是成为「知识付费领域」内容方面的佼佼者。

可你却一直在游戏公司做一个活动策划,游戏线上策划的能力是长了,但很难说这段经历对你的想要进入「知识付费领域」的内容运营有多大的助益。

诚然,积累的工作能力可以迁移。

但正如从北京到上海的路有很多条,高铁、飞机和火车走的都是不同的路线。明明有飞机和高铁,可你选了火车,还是先转天津、再转济南,最后才到上海,明显得不偿失。

对于一个目标明确的人,做好相关准备,进入目标领域的中小型公司,做出成绩再进入大公司,明显可以更顺利的完成相关专业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所以说,所谓「选择大于努力」,不是说给你一堆选项,让你一直在各种选项之间比来比去、犹豫不决。

而是反过来,让你深入剖析自己的长短优缺,确立自己的长远目标,然后围绕着这一目标直接去挑选选项,从而完成自己的专业能力建构,完成技能的不断增长

2、其次,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不断挑战。

如果说,明确目标是想清楚,是「选择大于努力」,那么突破能力上限、不断挑战就是「做明白」、是「方法大于坚持」。

没有行动、没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撑想法,什么想法都是白费,仍然一穷二白。

但怎么行动,才算是「做明白」呢?

显然不会是按照已经学会的一套方法论不断重复。

明者因时而变,随事而制。没有什么即成的方法论是永远不会出错的。

不断重复熟稔于心的套路,被动地通过领导交付下来的任务积累经验,无论多勤奋,大概只能感动自己想,是典型的「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不去做一些全新的尝试,做一点能力上限以外的事儿,怎么知道自己心里滚过千百遍的想法是对是错?

领导怎么知道该给你配备怎样的资源、你又能处理好什么程度的项目?

嘴炮千斤不如行动一两。

不去突破现有的工作,怎么积累更多的、更新的项目经验?

没有经验哪儿来的成长。所以说,多想、多看、多验证,有理有据地用数据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不断地试错调优,是执行层面最快、最短的成长路径

不要用领导不批做借口。

大部分情况下,领导其实很愿意放开权限让下属多做尝试。当然,前提是你经过周密的调研、详细的数据分析,有理有据地想要推动一项可能带来收益的新工作。

而对你来说,从一张白纸到五彩缤纷,总要经过一笔一笔的涂鸦,只要能够获取经验,无论对错对你都是在成长。

就算做错了,那也是难得的教训。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换个地方、换个项目,可错误和经验是实打实留给自己的了。这些都将是你成长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3、最后,训练自己的结构化思维,在对岗位功能理解的加深中,完成思维的跃迁

前面两点,我们谈的是战略和执行层面的成长。

最后一点,我们来谈谈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思维层面的成长——关于结构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谈到成长,总是离不开什么更大的视野、更深入的思考……这些说起来都是轻飘飘的,怎么做到这一点,却从来没人告诉你。

如果一定要给出一条明确路径,我认为就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面对问题时,通过某种有序的结构,把一个问题的多个侧面进行分解与建构,最后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一个个你能解决的部分

它的实质是,「找到一个问题——将问题具体化——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

放在我们的运营工作上来说,那些你日常抱怨的打杂,很可能是由于缺乏「结构性思维」而导致的「只见木不见林」。

比如,作为一个用户运营,你很可能连续一个月的任务都是打电话给你的付费用户,重复询问他们为什么购买你司的产品。

你可能觉得这个调查毫无意义。

但当你记录越来越多,你开始总结、整理那些杂乱无章的点。

如何确定进入一家公司之后,会不会有成长?_第1张图片

如果你再运用结构化思维去深入思考下这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些电话反映的内容,正是整个试产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数据反馈),而这一步很可能影响整个产品的走向和决策。

如何确定进入一家公司之后,会不会有成长?_第2张图片

其实,当你对于自己的工作不断深挖,去思考每一个现象背后的联系,把它们组织化、结构化时,你就可以越拉越清楚流程每一部分的功能与目的,理解整个结构的运作方式。

由此,你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根据这一环节的功能,更好的应对整个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甚至由此敏锐洞察团队和行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提升能力项,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

这套思维方法,小至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大至阿里爸爸的战略布局,如果你能够通过表象不断的深挖,慢慢建立起一个自上而下的思考框架,你就能把各种有效、无效、能理解、不能理解的信息源,建立成一套更为整体的体系。

有些人认为,进入大厂可以借助平台现有的结构模式,更快地增长结构能力。

其实小厂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对一个结构的每个环节产生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完成反向的结构建构。

这种思维和大、小厂没关系,没有哪儿能必然带来你能力的增长,但这种能力可能让你认清很多操作的本质,帮助你穿梭在大小厂之间。

04  如何确定一家公司,是否可以帮你快速成长?


谈完成长,我们最后来谈谈:到底哪类公司才是能帮你快速成长的公司?

不说废话,直接上要点:

1、从专业技能的成长来讲:最好是创始团队有丰富经历的公司

相关项目经历丰富,能提供更科学、系统化的做事流程。

往大了说,可以在你理解自己的工作、训练结构性思维的过程中省不少力;往小了说,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有供你学习的预案,可以在各种方案中给予相应的智力支持。

不要被那些大佬们「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业毒鸡汤骗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对于一个有待成长的新人「你100个灵光,可能还不如人家一个基本功」。

与其一脚深一脚浅地摸索,不如有前例可循来得更高效。

当然,如果你想积攒个从0到1 的经验,获得最大权限干一票就走,也不是不能考虑没有此类背景的团队,但最少也有有行业相关经验。

毕竟每年融资企业倒闭数量都是车载斗量,一个草台班子,给再大的权限也可能在你尚未施展之际,就已经尸骨无存了。

2、从项目经历对成长来讲:有一个有经验、肯放权的领导最重要

我们暖石的明星学员飞月也曾经讲过,遇到好领导至少价值年薪20w。这个说法虽然夸张,但我认为好领导确实非常重要。

三观匹配、风格一致,至少保证他不会成为你突破边界、努力尝试的阻力。

如果他再是个肯放权的领导,那你的成长速度必定如飞机起飞。

好领导就像领航员,能飞多高固然由你自己决定,但当你战战兢兢穿越低谷时,他却会现身说法,告诉你怎么样才是通过的正确方法。

而当你越飞越高时,他的大力支持也能成为你最强有力的助推剂,让你的项目经历不断丰富,从一片空白,到五彩斑斓。

3、从不可替代性的成长来讲:选注重学习与人才培养的公司

不论想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工作的前几年,我都推荐你去注重个人进步的公司

无论你想增长对流程的把控、对某项能力的专精、对不同技能的扩展……这些全都需要一家公司注重员工的成长

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培养模式,小公司有小公司的训练方法,大公司不一定是重点班、小公司也不一定就是普通班。只要能提供优良培养和试错机会的班级,就是好班。

毕竟,在可替代性这么强的时代和行业里,怎样让自己可以解决更极端、更复杂对问题才有可能让你的不可替代性越来越强。而这种能力的增长,只能通过经验,一次次的打磨和一次次的试练。

所以,当你还有机会选择对时候,优先选择能给你更多培养机会的公司,因为只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与能力,才是你将来越来越值钱的资本。

4、最后,从职场上的个人成长来讲:以上种种皆是「必要不充分」条件

它们可以助你快速成长,可如果你没有一个清晰长远的目标、做事畏首畏尾、始终没有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那即便大厂光环对你也毫无用处。

无论你身在何处,千万记得公司厉害不代表你厉害、平台光环不代表你的光环、领导的经验不代表你的经验

说一千道一万,不要为公司打工,只有让公司为你的目标打工,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确定进入一家公司之后,会不会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