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开门 | 十块钱丢了不心痛,十块钱买的甜筒掉了就很心痛

【编者按】有一天发现自己丢了十块钱,你不会翻箱找柜的着急,但要是一个小玩意儿找不到了,这时候你就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了。也有人把这个归结为强迫症。今天就听瓜哥细细道来这其中的原因。

芝加哥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萨勒最先探索了这种不理智行为的后果。他用两个简单的问题来展示心理账户的作用,以解释个体在消费决策时为什么会受到“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

下面的例子是原始实验的问法,跟编者按的情况差不多,都是“现金”和“物品”,两种情景:

一、到了电影院,还没买票,就丢了十块钱

二、花十块钱买了电影票,入场前票弄丢了

两种情况具体如下:

情况1:丢电影票

“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花10美元买了张票。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把票丢了。座位不对号,你也没办法重新拿张票。你会花10美元再买一张吗?”

萨勒做这项调查时发现,只有46%的人(调查对象为200人) 愿意再买一张电影票。然而对于另一个很接近的问题,人们的答案却完全不同。

情况2:丢现金

“假设你决定去看个电影,一张票10美元。可是一进电影院,你就丢了张10元大钞。你还会花10美元买张电影票吗?”

尽管在两种情况中,损失都是相同的10美元,但这次88%的人(调查对象为183人)说愿意买电影票。

差异解释:

实际上,在不考虑需要重新排队等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不管丢的是10美元现金还是电影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10美元的东西,仅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

两组数据差异较大,萨勒对此的解释是:看电影一般会被看作一项用票价交换观影体验的交易,人们在脑海中把现金和电影票归到了不同的帐户中,即“现金”账户和“电影票”账户。

所以丢失了现金相当于“现金”账户遭到了损失,并不会影响电影票所在的帐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会选择去看电影,丢失的钱并没有被归入“电影票”的心理账户中,所以再拿出10美元来买电影票也是可以的。

但是若丢了电影票,丢了的电影票和后来再买的门票都会被归入了同一个“电影票”帐户,再买一张票的话,电影就显得有点贵,因为看上去好像要花20元看一场电影,人们当然会觉得这样不划算,这也造成了实验中只有46%的人愿意再次购买的结果。

而编者按的这个问题与萨勒的实验相类似,丢了的5块钱记到一个“现金”的心理账户下,丢了后该账户扣除5块钱,而甜筒的花费则记到另一个名为“甜筒”的心理账户下,看作一项用现金交换观美食享受的交易,如果甜筒掉了,看上去会更贵,因为这时候一个甜筒相当于要“花掉”10块钱,而不止是5块钱,相对会更心痛。

每日一文,他瓜哥和你一起专注思维的解析(公众号taguage)

你可能感兴趣的:(脑洞开门 | 十块钱丢了不心痛,十块钱买的甜筒掉了就很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