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小结

                                                 ——基于微信朋友圈转发“人贩子一律死刑”言论引发的舆情分析


一、从案例看媒体融合中的舆论传播新特点

1.舆情的引爆点更加隐蔽,引爆舆情的动机更为复杂多元

引爆舆情的动机,除了受到公益活动的客观效果之外,更多是出于商业目的。

2.舆情发酵迅速,推动舆情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更加隐蔽和多样

符合传播学中最最优化的传播方式“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的传播方法。

“承诺”是身份认证,去匿名性与现实社会关联;

“转发”是道义上的评判,加入组织群体,绑架用户的理智判断;

3.引发舆情的直接责任主体不明,舆情更容易以病毒式传播的方式被引爆

政府主管部门不需作为直接责任主体来担责,使得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可以摆脱以往微妙的对峙状态,跳出固定的话语表达窠臼,达成共识。

二、案例从客观上给娱乐引导带来的积极效应

1.缩短了舆论引导的进程,凸显了公共舆论价值

夸张的表达方式促使聚集的民意得以得以宣泄,并成功吸引公共决策机构的关注,吸纳公共诉求中的理性成分,最后实现公共政策的合理导向。是一种非常朴素的现实表达策略。

2.接力公共议题讨论,激发社会人文关怀

传播效果的实施,往往要经过认知、心理、行动三个层面的递进影响。

议题本身与社会关注的诸多青少年问题一脉相承。一系列媒介事件的背后,折射出我国针对儿童和青少年所建立的社会保障机制严重缺失。

3.构建舆论讨论平台,促进普法教育深入

媒体融合营造了多重舆论平台,推出、转发意见领袖观点,形成符合传播效果,无形中进行了一次公众大规模参与的普法教育。

三、案例给舆论引导带来的负面影响

1.信息碎片化与新闻真实性产生矛盾

社交媒体的特点下,大大小小的碎片化事件都能成为被播报的现象,这些事件因而也具备了“类新闻”的性质。媒体融合促使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借鉴、相互转发,已经悄然动摇了传统媒体新闻把关人的地位,把关人的缺位反映了信息碎片化和新闻真实性之间的矛盾。

2.舆情娱乐化倾向导致正面传播效果递减

媒介信息的爆炸式传播,构建了当代受众的集体场域,这些媒介符号负载了受众丰富的情感认同,当被重复使用于新媒介语境中时,引起受众复杂的体验,从而形成特殊的传播效果。

3.舆情商业化助推不良情绪泛滥,并且有损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诚信体系

让用户沉浸于心理情绪营造的自我形象暗示中,从而只关注表层现象而忽略了对事物本质的理性思考。

四、对重构当下舆论引导格局和机制的建议

是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在舆论场中的介入和博弈,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多种利益诉求并存的局面。传统媒体强大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可以通过新媒体的附着和黏合,协同合作,辐射得更广泛。

重新掌控议程设置,媒体亟需重新构建适应现实的、灵活运作的舆论引导机制:

1.辟谣机制

2.预警机制

3.自净机制

4.监督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