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看了两部记录片《人生七年》和《出·路》。
看完后,感慨万千,想说的太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1964年5月5日, 23岁的迈克尔·艾普特拍摄的纪录片《人生7年》首播。
迈克尔选定了14名7岁的孩子,他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有来自伦敦富人区的孩子,也有来自伦敦东区贫民窟的孩子。
每隔七年,迈克尔就会采访一次这14位选定的孩子,可以说迈克尔是探索阶层固化的第一人,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定,一个人出生的阶层,将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他的未来?
56年时间,迈克尔累计跟踪拍摄了9次,得到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2009年,中国导演郑琼,开始跟踪拍摄中国三个孩子的成长轨迹,这部浓缩版《人生七年》的中国纪录片叫《出·路》。
片中三个孩子也都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背景,马百娟来自宁夏贫困家庭的;徐佳来自湖北小镇普通家庭;袁晗寒来自首都北京。
马百娟
2009年12岁的马百娟读二年级,两年前在校长的劝说下,父亲才愿意让她去上学。学校只有两个年级,老师是村里的农民,学生不到10个人。
马百娟有一位60岁的父亲,智障的妈妈和14岁在外打工的哥哥,她的梦想是去北京读大学,每月给家里挣回1000元,挖水窖,买白面吃。
2012年,靠着大哥打工和父亲的低保金攒的钱,马百娟一家人在宁夏中卫买下了一处房子,在父亲和大哥的决定下,马百娟辍学了。
14岁的她游荡在中卫的街头,寻找各种务工信息,她只需要一份月薪1000元的工作,但小学没毕业的她,最终只能坐在马路边发呆。
2014年,导演再次找到马百娟的父亲,要求拍摄时,她父亲索要2万块钱才愿意拍摄继续。
导演郑琼再次见到16岁的马百娟时,她已经是一位大着肚子的孕妇,嫁给了自己的表哥,这是马百娟父亲给她的人生下的定论:除了嫁人,没有别的出路。
徐佳
2009年,湖北省咸宁市的小镇青年徐佳,每天早上5点就必须起床。
一年前他考了497分,离二本线还差7分。两年前开卡车的父亲车祸去世,上大学是父亲的遗愿,然而复读一年,却考出了和第一年高考一样的成绩,一分不多,命运有时候吝啬的让人发指。好在,母亲依旧支持徐佳再复读一年,即使打工,也要文凭高的。
第三次高考,徐佳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考进了湖北工业大学。
2012年,即将大学毕业的徐佳,在保险公司实习,每天的工作就是接听客户电话。面对即将到来的毕业季,他不仅认真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也重金购买了面试的皮鞋西服。
几经辗转,徐佳终于入职中电技术,他觉得总算是完成了母亲的心愿。
2018年的徐佳,已经在武汉成家,买了房和车,当初那个农民工的孩子,通过三次高考,多次求职,多年努力打拼,总算挤进了城市人的生活,这足以让母亲在全村人面前挺直腰板。
袁晗寒
2009年,17岁的北京女孩袁晗寒办好了休学手续,父亲从事房地产,母亲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休学后的袁晗寒,在书和电影的陪伴下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夏日。
不久后她相中了南锣鼓巷的一间铺面,租金2万,她想在这里开一间酒吧。母亲取了2万给她,即使打水漂了就当交学费了,这是母亲的想法。
而袁晗寒觉得,开酒吧赚多少钱不重要,不会饿死就行,在她背后有一个可以为她兜底的父母。
2012年,当初的酒吧没多久就倒闭了,此刻的袁晗寒在德国读艺术方向的研究生,她在异国他乡漫无目的地生活着,觉得自己情绪不稳定,在阁楼上一边抽着自制的香烟,一边和母亲视频聊天。
2015年,感觉德国是一个发展到头,适合养老的国家,袁晗寒决定回国折腾一下。
她在北京注册了一家艺术品投资公司,这一次和六年前一样,袁晗寒也是在自己的人生上试错,她可以选择学业、选择职业、也可以选择创业,她可以随时换个目标。
而她试错的成本,是马百娟和徐佳一辈子都难以实现的目标。
英国14个孩子56年的成长和中国3个孩子9年的成长,都呈现出一个结论: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面对阶层的固化,普通人难道就只有认命了?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通过python编程软件,模拟财富分配,实验内容是有100个人玩一个游戏,每个人有100元的游戏币,根据每轮游戏的结果,每人都要拿出1块钱给到赢家。
从18岁成年开始算起,至65岁退休的这47年内,每天进行一次上述游戏,总计1.7万次,对财富分配的情况进行排序后,得到下图的结论。
( 横轴标签代表玩家排序(非编号),排序越高的财富越多)
前10%的人掌握了超过30%的财富,前20%的人,掌握了超过半数的财富!
结论证明:哪怕在最公平的情况下,财富随机分配后,仍旧是大多数人都没钱,少数人非常有钱。
数据分析的结果依旧非常残酷:阶层固化,客观存在!那有没有打破阶层固化的有效路径呢?
如果,选择努力呢?
在100个百元起家的玩家中,假如有10个人选择比其他玩家更努力,从而获得1%的微弱竞争优势,那在47年,总计1.7万次的游戏中,能打破阶层固化吗?
将这些努力的玩家数据用红色标注,在python程序中运行1.7万次的过程是这样的:
你会发现,财富整体分布形态并没什么不同,但加倍努力的10个人中,有9个进入了财富排名的头部!
难道努力,真的就能打破阶层固化?
在《人生七年》中,迈克尔选定的14位孩子中,有一位叫尼克,他来自偏远落后的地区,没有富裕的家庭背景,更没有优质的教育机会。
整个镇上只有他和弟弟两个小孩,尼克需要打扫农场、每天需要走路4英里去学校,读的小学只有一间屋子,但后来却考上了牛津,毕业后去美国教学并成为了物理教授,可以说是打破了阶层的固化。
《出·路》中的徐佳,也是通过三次高考,不断的求职,最终在省会城市安家,实现了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阶层跃迁。
在尼克和徐佳的身上,看到的不止是努力,而是比努力更重要的坚持!
其实努力不难,难的是一直努力,不是简单的一天、一个月、一年、而是每天都很努力。我们并不是没有过梦想,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努力过,我们没有突破阶层,关键是我们没有坚持下去。
为什么我们没有坚持下去?
坚持这件事,非常的诡异,当我们天天喊着坚持阅读、坚持写作、坚持学习、坚持运动的时候,往往坚持不下去。你会发现,任何需要坚持的事,常常半途而废。
关于坚持的真正真相是:那些不需要我们坚持,但每天却都在做的事,才是我们真正坚持的事。
这样的事,通常有两类,一类是我们的习惯,另一类是我们喜欢和热爱的事情。你看,阶层跃迁的关键,就变成了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
这个结论充满了浓浓的鸡汤味,鸡汤告诉我们应该去追寻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却不曾告诉我们如何去追寻。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提升自己阶层跃迁的成功率。
分析起来,其实并不难,反向思考我们不喜欢的事是什么?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看上去非常困难,自己又很不擅长的事情,短期内没有任何内在外在的正反馈;另外一类是特别简单,没有什么挑战和意义的事情。
居于这两件事之间的就是我们常常喜欢做的事情,你会发现这样的事情上,我们常常很有天赋,比如第一次演讲,就特别的成功;第一次写作,阅读量和留言评价双丰收,第一次唱歌,就秒杀整个KTV包房。
对了,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具有天赋的那件擅长的事情!
具体两个方面去思考:
第一,找到自己的显性天赋
就是你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比多数人要擅长!给你三个方法:
1、寻找过去的成功经验
回想和留意自己在哪些方面,在没有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情况下,就显得特别入道,这些地方很可能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2、寻找更快的成长技能
留意自己在哪些技能的学习和成长上,很明显的甩开其他学习者,能迅速的掌握方法并做出成果,这些方面,也可能是你的天赋所在。
3、专业的性格测评
可以借助一些专业的性格测评分析工具,这里推荐两个比较权威的,一个是MBTI职业性格测试,另外一个是盖洛普优势测评。
在我的的公众号后台留言“测试”,将会推送给你一个盖洛普优势测评的工具。
面对上面的方法,总有人还是感觉自己似乎平淡无奇,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这很正常。除了显性天赋,还有另外一种。
第二,找到自己的隐性天赋。
隐性天赋就是那些能给你带来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的事情,可能这些事情你做出来的成就并不显眼,但却有一种爽快的感觉。
比如有人特别喜欢做饭,上班回来很累的时候,进厨房做一餐晚饭出来,立马原地复活,即便晚饭做的不够可口,但在这件事上要坚持下去,显然更容易。
当你找到自己的天赋之后,接下来就是围绕这个天赋,开始重新设计你的人生。这个要说起来真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尽相同,这或许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地方,否则每个人都像待出栏的猪一样,除了吃喝拉撒睡,就是一眼望得到头的生命归宿。
但还是有4个小的技巧,作为参考,或许能有效。
第一、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目标,并赋予这个身份宏大的意义。
总有人曾至少问过你一次,你的梦想是什么?标准答案常常是:数学家、画家、歌手、演员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身份标签。
现在开始思考:你到底想成为哪种职业身份,并不断的探索这个职业身份背后伟大的人生意义,而不是简单的赚点养家糊口的小钱。
第二、给自己10000小时的时间,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
我们总是对别人很宽容,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自己的下属还年轻,他们需要时间成长,但却常常会过高预期自己短期内的能力。一旦短期没有取得什么结果,就容易放弃。
降低预期,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成长,可以设定10000小时的标准,开始刻意练习,掌握别人的经验技巧,减少无效的尝试和弯路,尽快的达到专业标准。
第三、把自己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价值化。
从使命出发,经过刻意练习成为专家后,你的知识、经验与技能就有着非常大的降维价值,对于某类人群有着普遍的价值。
这时候找到需要这些的群体,理解他们并把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转化成一种产品形态,构建起自己商业模式,搭建团队,进行价值输出。
第四、将前三步合理的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一边完成,一边调整。
设计人生,固然就要有设计的思维,前三步都是一个原型,需要通过第四步不断的做测试和迭代,有时候有道理,并不意味着有效果,需要到实践中去,测试现实世界中的结果。
尾声
阶级固化,其实没什么可怕的,二十年前、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退休,他们的子女是可以接班的;农村人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无法去城市打工,做个小买卖都是投机倒把;农村的孩子通过读书上大学改变命运的机会更是稀有。
现在我们大喊阶层固化的时代,未必说在擅长的事上坚持,就一定打破阶层,实现跃迁,但最起码我们有很多机会,上学、打工、创业、只要我们足够勤奋,相比过去我们还是能很好的改善自己贫穷的命运。
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我们一代人的机遇。
感谢这个时代,奋斗吧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