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湖南西部的会同獠人

谈谈湖南西部的会同獠人_第1张图片
谈谈湖南西部的会同獠人_第2张图片

今年去湘西南采风,发现靖州侗族仍保留着古老的生吃猪肉猪血的习俗

谈谈湖南西部的会同獠人_第3张图片

明清会同县志记载的獠人情况。

朗溪(会同)獠人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一个族群,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苗瑶侗汉的原始部落,还有《溪蛮丛笑》记载的麻阳竖目人群,他们的后裔在哪里?五溪民族的多样性证明了五溪不仅仅是植物的王国,也是人间的天堂,中国南方土著民族的发源地之一。

个人以为,獠人是南方多个现代民族的共同祖先,比如瑶、仡佬、黎、侗。獠,音:lǎo ,(佬)音。名:獠通 僚 。中国古族名。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亦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獠既为放火烧山、打猎之声。獠,猎也,从犬,尞声。——《说文》。“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而读为“佬”,这主要是俚僚族群自称有关,如“罗窦垌佬”“黄垌佬”古汉语翻译音为“罗窦洞僚”“黄洞僚”

所谓“俚”与“獠”,应从族群居地生活、族群文化、族群走向划分。

据史料记载,獠人是生活于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已经消失数百年。在汉朝时代,会同西部是古代獠人聚居的地方之一。

公元338年,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割据巴蜀的李寿称帝,改大成国为大汉国。五溪地区的獠人从羊柯(云贵)入蜀,“所在诸郡,布满山谷”,入居临溪河谷。

獠人“铸铜为大鼓”(《隋书》),“击铜鼓以祈祷”,“着斑布,击铜鼓”,“疾病,击铜鼓、沙罗以祀鬼神”。“推髻跣足”(《太平寰宇记》)。“无氏族之别,又无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长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称阿谟、阿段。妇人阿夷、阿等之类。皆语之次第称谓也。”“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惟执刀持矛,不识弓矢,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能为细布,色至鲜净”(《魏书.獠传》)。

历代封建王朝歧视、压迫他们,“岁岁伐獠”,“获其生口,以充贱隶”,“公卿逮于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也有个“獠奴阿段”,写有《示獠奴阿段》诗。封建王朝甚至“取獠口,以为阉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引起獠人多次反抗。

经历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与夏(汉)人参居者,颇输租赋”。与汉人“交通贸易”,“颇参(与)夏(汉)人为婚,衣服、居处、言语,殆与华(汉人)不别。”北宋时,会同汉人“与夷獠相杂,愈于诸郡”。但到南宋时,獠人与汉人融合,都成为“编户”(有户籍的居民)。

獠人作战最厉害的地方是每支箭均染剧毒,射中人则九死一生!最主要的毒液是“见血封喉”,一种白色的树胶汁,五溪各地盛产,属神经毒液。被射中的人会癫狂跳跃,扑地而亡。

古代獠人综述:

一、巴獠,巴蜀之地的少数民族。如,《十六国春秋别本》:“蜀人张育、杨光等起兵二万,以应巴獠。”《晋书》:“(张育等)与巴獠相应,以叛于(苻)坚。”《资治通鉴》:“梁州刺史杨亮帅巴獠万余拒之,战于青谷。”

二、獦獠,《新唐书·南蛮》有记述:“戎、泸间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战,奉酋帅为王,号曰婆能,出入前后植旗。”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宾;“泸”指泸州,当年居住在那里的“獦獠”,已经演变成为今天的仡佬族。

宋 米芾《寄薛郎中绍彭》诗之二:“ 怀素 獦獠小解事,仅趋平淡如盲医。”按, 怀素 为 长沙 人。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吾]方谓三郎孤寒无依,欲驰书白夫人,使尔东归,离彼獦獠。”

《坛经·行由品》:“祖言:‘汝是 岭 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三、俚僚,先民是先秦时的西瓯、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南越人。生存在粤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后称百越夷蛮,《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因此,人们通常将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称为“百越”。“百越”既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族群,而是多个土著部落的统称。

秦汉时期,“百越”归属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百越”发展成为俚、僚、蛮等族系,汉后始称俚僚。

见于史籍记载,《后汉书·南蛮传》就有 “建武十二年(公元36),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的记载。当时“里”与蛮是并称的。

东汉以后,史籍中的“里”字多了人字旁,三国吴人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这项记载表明“里”字已转化为“俚”字,并对其分布作了明确叙述。南朝时期,“俚”字作为族称,出现更加频繁,而且一直沿用到唐末宋初,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与汉族逐步融合者为俚,不融合者为獠。

所谓“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岭南地区原土著的蔑视贬称,僚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为此在这里我们把“獠”写作僚。

永乐十四年(1416),“高要瑶目周四哥来朝,籍其户八十有七,则十四年之前为瑶僚可知矣。到了元代,古籍中只有僚、或蛮僚、或瑶僚的族名,而俚则消失。

“蛮语”与“古汉语”走着各自不同的演变道路。一些“蛮语”与汉语差别巨大,“劳”与“六”是“山麓”的意思从语音还能猜测,“峒”为山间小平地也能意会。而“那”为田、“白”为河口则非一般人所解了。

宋《寰宇记》说;“窦州”(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獠人”则更善于歌舞。同以铜鼓为尊的“俚”与“獠”。祭祀、镇邪也许相同,而文化娱乐则表现相左。俚僚铜鼓多以厚重高大的本土附近北流型为主。

俚僚人死后,第一次葬是将遗体安放在木制的棺材里,“躺”着埋在土里,堆成长形坟,叫“长墓”,也叫“新墓”,表示人还“睡”着,并没有“死”;也表示人的灵魂还没有到“阴府”,还是“新鬼”,没有投胎转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给他设灵位,祭祖时他是没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灵位设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至八年之后,也就是腐尸“化净”之后,将“净骨”捡出,安放在陶罐(叫做“金罂”,也叫“金钟”)中,选取“坟山宝地”重葬,堆成圆形坟,叫“圆墓”,也叫“祖墓”。二次葬的墓地则很讲究“风水”,墓地的“风水”通常由“地理师”来寻找,或自己寻得后由“地理师”来确认。人们普遍认为,墓地的“风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好运,否则就要倒运。稍懂“地理”的人都知道,墓地应该靠山临水或枕山面水或背靠山峰、面临平原,就像活人所住的村庄一样。二次葬后,一至三年之间,还要“探金”一至两次。所谓“探金”,就是掘开坟土,打开石板,探看“金坛”里的遗骨好不好:干爽的、金黄色的为好,泡水的、灰黑色的就不好。好的,就放心“定葬”了;不好的,要取出“金坛”寄葬,再找“风水地”重行二次葬;不好不坏的(遗骨虽不泡水但很潮湿、颜色灰白),可暂时复土留坟,第二年再“探金”一次,看看转好或转坏以决定该墓地的取舍。“探金”也由“地理师”定时辰和主持,前后均要祭拜,但仪式都较简单。“定葬”后,此墓就是“祖墓”了,一般不再迁动了。

《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南扶州及五县.以 獠反寄泷州.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 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资治通鉴》贞观五年(631年),冯盎身自入朝;未几,敕盎帅部落二万为诸军前锋讨平罗窦诸洞僚。贞观十四年三月,窦州道行军总管党仁弘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又显庆三年,播罗哀獠酋长多扶桑等率众内附,即此地也。盖生獠所居后,日就倾圮,无复故险。唐初的汉獠战争应说是俚獠民族分化的临界点。以高州冯氏为代表的俚僚与泷州陈氏为代表的俚僚在唐朝开始分化成黎僚和瑶僚。粤西部分俚僚跟随高州冯氏的民族迁移,分化成黎僚,移居海南及雷州半岛地区,成为黎人(黎族熟黎即是这部分组成) 信宜部分地区的僚人仍盘据在云开山脉与泷州僚呼应,这些僚人后来部分与湖南南迁僚人溶合,成了广东广西瑶山主人,史称为瑶僚丶瑶僮,是广东广西壮族瑶族的先民,广东连南瑶族也源于这时期僚人与湖南南迁瑶人的溶合。部分俚僚主要是西川(西江)丶东川(鉴江)流域与汉族逐步融合者,由于部分俚人被汉化得很彻底成了当地土著汉族。

谈谈湖南西部的会同獠人_第4张图片

獠人族群最出名的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和尚。惠能(638年-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著有六祖《坛经》流传于世。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惠能禅师的真身,供奉在广东韶关南华寺的灵照塔中。他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与衣钵成为传法继承人,世称禅宗六祖。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并列为“东方三圣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湖南西部的会同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