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汉之西(37)

第三十七章  背水一战


        韩信一边向井陉口进发,一边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馀没有采纳李左车的计策,高兴异常。他高兴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可以按他的原计划行动;一是他知道了赵军之中有一个叫李左车的智谋之士。

       聪明人欣赏的永远是聪明人!

        陈馀不听良计,韩信没有了后顾之忧,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安营扎寨。

        兵仙之所以称为兵仙是因为他用兵如仙。

        当天半夜时分,韩信突然命令军队集合,然后进行了如下的军事部署:

        一、从军中挑选了两千名轻骑兵,命令每人手拿一面赤旗(汉军旗帜为赤色),从小道上山,到赵军营垒不远处隐蔽起来,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诉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我军的赤旗。”

        二、命令只给每个将士一点粮食,对他们说道:“待到打败赵军后我们再会餐!”

        听了韩信的话,所有人都不相信,二十万赵军岂是那么容易打败的?还打败再吃饭!汉军将士都觉得韩大将军故弄玄虚,大言不惭,装逼装得惊天动地,但又不好当面驳他的面子,只好假意应承韩信:“好吧好吧!”

        三、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先行从营寨中开拔,过河后背靠绵蔓河水摆开阵势,等待命令。

        出发前,韩信对他们即将遇到的情况作出了如下预测:“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他们没有看见我军主将的旗鼓,是不会出兵攻打我们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想将我们一网打尽,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撤回去。”

        一万人先锋部队按照部署靠河列阵之后,天已微亮,赵军望见汉军背河陈兵,都哗然大笑。

        为什么要笑呢,因为在他们看来,汉军犯了兵家大忌,靠河列阵,退无可退,相当于自寻死路,所以,他们被韩信蠢笑了。

        赵军大笑之余,如韩信所料,并未出击。

        这时,韩信命令汉军尽量多扛军旗,并打出了主将的旗帜,擂响战鼓,带领汉军主力声势浩大地开出营帐,直扑赵军营地。赵军见汉军主将已出,立即冲出营门迎击汉军,双方在井陉口通道激战。

        正在胶着之时,韩信和张耳又命令汉军假装丢旗弃鼓,逃往后方汉军的河边营地。

        赵军此时果然倾巢而出,他们边追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为什么要倾巢而出去抢旗和鼓呢?因为战功的计算以是否抢到旗鼓及抢到多少计算。赵军人人都想立功,营地几乎空无一人。

        韩信派出埋伏在赵军营垒不远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此时立刻奔入赵军营地,占领军营,并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的赤色旗帜。

        韩信、张耳率领的汉军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后面是大河,退无可退,如果跳河,必死无疑;前面是敌军,向前杀出一条血路,还有一丝生还的希望。所以,汉军的求生潜能被激发出来了,全军都拼死奋战,勇往直前。

        因为汉军太过勇猛,赵军无法打败他们,战了一会,陈馀眼看抓获汉军主帅韩信、张耳等人的计划无法实现,便命令赵军退回营地。他们撤回到军营前时,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赤旗,都惊恐不已,以为汉军已将留守的赵王和赵国将领全部擒获,于是赵军军心一下就涣散了,士兵们大乱,丢盔弃甲,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

        河边的汉军和赵营中的汉军随即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混战中逃到泜水(槐河,今河北省)边的陈馀被杀,赵王赵歇被活捉。

        汉军押着俘虏回营,开饭!

        整个战争的发展过程全部如韩信战前所料,一切尽在其掌握!

        韩信用兵,就是这么潇洒!

        陈馀最后还是死在了张耳手上,这哥俩之间的恩爱情仇最后以一人的死亡终结。陈馀终其一生都未斗赢过张耳,因为张耳更加老辣成熟,陈馀在很多时候都太过意气用事。

        司马迁评论他们俩的关系时说道:“张耳、陈馀在社会上都是有名的贤能之人,他们的宾客奴仆,没有不是天下的英雄豪杰,他们在所到的诸侯国中,没有不能取得卿相地位的。然而,当初张耳、陈馀贫贱不得志时,彼此信任,誓同生死。等他们有了地盘,就争权夺利,相互残杀,恨不是把对方消灭。为什么以前是那样真诚地相互倾慕、信任,而后来又相互背叛,对彼此的态度是那样的乖张、暴戾呢?难道他们以前不是为了权势、利害才相互交往吗?(岂非以势利交哉?)虽然他们的名誉高、宾客多,而他们的作为和真正的名士相比,就大相径庭了。”

        说的好,有多少朋友在苦难面前可以坚持相依为命,在利益面前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这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虽然不太常见,但如果你有一个不会为利益出卖你的朋友,那么请好好珍惜!

        汉军将领们在营帐中纷纷向韩信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大肆庆祝,并趁机向韩信问出了他们心中憋了好久的问题:“兵法有云:‘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孙子·行军篇》)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什么‘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我们竟然取胜了,您这是什么道术呀?”

        韩信说:“这也是兵法,只不过你们没有细细探究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孙子·九地篇》)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士兵,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那样一来,怎么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呢?”

        汉军将领们一听,恍然大悟!马屁拍得心悦诚服:“您的谋略的确非我等所能比啊!”

        不管什么兵法都是死的,要让兵法活起来关键在于使用兵法的人,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韩信用得炉火纯青,战国时长平之战中的赵括却只能纸上谈兵。

         关于这一点,荀悦在其所作《汉纪》中发的议论可谓精彩:

        “汉军攻赵,韩信率军驻扎在地形不利的水边上,赵军却无法打败他;彭城遭陷落一仗,汉王也是在睢水岸边作战,但士兵却被赶入睢水,楚军大获全胜。这是为什么呢?

        赵军迎战汉军,认为可以打嬴就前进,知道难于取胜后就撤退,怀着关顾自身存亡的心理,毫无出阵拼死一搏的决心;而韩信的军队孤立无援地列阵在水边,士兵背水作战,不进就必死无疑,故将士们都不怀二心,抱定决一死战的信念。这即是韩信所以能获胜的原因。

        汉王深入敌国占领彭城之后,摆设酒宴盛会宾朋,士兵们享受安逸欢乐,求战心理不强;而强大的楚军丧失了自己的国都,将士们都义愤填膺,急于挽救败局,毫无畏惧地奔向死亡。这便是彭城之战中汉军失败的原因。

        韩信挑选精兵坚守阵地,赵军却用瞻前顾后的士兵去攻打他;项羽选择精兵发动进攻,汉军却用怠惰散漫的将士去对付他。这就是所做的事情相同,因为坚定与懈怠的不同心理而结果各异的例子。”

        所以,“权不可豫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这就是“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和运动之中”、“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哲学原理在东汉荀悦笔下的阐释。

        和“破釜沉舟”一词属于项羽一样,韩信也有了一个永远属于他的成语:“背水一战”。不管多少年后,中国人在探究这两个经常使用的成语来历时,必须提到他们两个人,直到永远!这就是青史留名和碌碌无为的区别,也是历史传承的魅力。

        大胜之后,韩信没有闲着,因为他没有忘记一个人——李左车。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汉之西(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