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价值,从代理人制度说开去

 平安很大,是所谓世界上大到不能倒的公司。

平安靠产险起家,靠寿险奠定了在市场的地位,靠拥有中国市场上所有金融牌照而将同行们远甩身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一支特殊部队:中国平安保险代理人。但他们更愿意自称为:综合金融客户经理。平安的代理人,虽然以寿险为主,但大部分优秀的代理人,寿险佣金收入都只占其总收入的50%左右,而那些混得差的代理人,也是靠寿险以外的综合收入苟延残喘。这是其它同行们所不能企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平安的代理人数量远超同行,平安代理人内部常常打趣:中国只有两家保险公司,一家叫中国平安,另一家叫其它保险公司。这既说明平安的市场占有率,也说明了其代理人数理之庞大。

众所周知,保险代理人制度由友邦保险引进中国,代理人的准入门槛是高中学历。但基于中国国情问题,稍微有学历的人大多不愿意从事保险推销工作,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险代理人有相当大一部份,并没有高中学历,而是靠假证书蒙混过关,造成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但即使如此,也正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因为相对普通人来说,保险是个相对复杂的产品,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人们购买保险,是因为选择了相信代理人,而不是因为了解了保险。所以,从身边的人开始,是代理人成长的基础,也是人寿保险成长的基础。

2010年之前,平安的代理人发展还是相对低调的,也往往会考虑加入的人员是否适合从事本行业才允许出工号。大约是2012年之后,明显是海选代理人,代取了宽进严考的政策,宽进是只要年龄足并且持有资格证便可,严考就是严格的业绩考核,业绩不达标自然脱落。同时大力奖励推荐人,并设定相关的晋升路径。2012年平安的代理人数量大约是40万左右,2016年末,这个数量突破100W。与之庞大增加的代理人数量相比,是那些被淘汰了出来的人。在平安,大约每10个经过培训,出了工号的人,最终熬过三个月转正为正式代理人并坚持到1年的人,大约是2个。因此可以想像,100W代理人之外,被海选淘汰掉数量又是多么庞大?

我常常想,这个制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表面上是在招业务员,本质上却是在招客户。因为每个代理人加入前都必须经过大约10天的全天封闭培训,入职后每天上午的严格早会,以及后续相关的跟踪培训,在这些高强度的宣传影响之下,任何一个人都很难不对保险产生认同并且生产强烈的购买欲,且初入职人员出单,各种津贴奖励比较多,因此每一个被淘汰的人员,基本都会在离开之前购买了平安的保险,而且都是多年缴费的长期险种,因为一年期的短险是不计入考核的。

平安采用的是推荐人制度,也就是每一个入职的代理人,并非公司亲自招回来的,而是在职代理人招回来的,名誉上曰推荐。代理人招人渠道众多,就不一一道来,但也有很多代理人花重金到某8网上发广告同时聘请专门秘书打电话招聘,当然这些费用全部由代理人自己承担,因此公司除了某些固定场地的开支外,这方面基本是零成本,即使是前期说明会,后期的各种培训,也常常是代理人分摊费用的。

平安大约每100人的营业部,一个月新增入职代理人大约是30个左右,而参加了前期培训而没有入职的更是不计其数,每个季度又都会淘汰部分。代理人入职之后只有两条路,其一是只卖产品做个人业绩。这条路有严格的业绩考核,每个季度清零。虽然平安有各种综合金融方面的收入,但考核只计寿险,而且是持续缴费的长期险种,故而这条路很难长期坚持。其二便是团队发展,就是不断招下级代理人,当你成为主任后,主要考核的是团险整体业绩。在平安,虽然没有人强迫你发展团队,但是,团队发展是主旋律,是政治正确,也慢慢地变成各种指标和任务,不发展团队的成员会被孤立,被边缘化,也不会有上升的机会。所以几乎毎个代理人都疯狂地招人,没有人能停止下来,因为代理人的留存率比较低,稍不留神,就可能被降级,或者被下面的人超越。

因此,这些来来去去,进进出出的庞大人群,每一个都是平安的活广告,同时亦是平安的客户。从商业的角度看,这真是一个很伟大的模式,而且它是平安独有的,其它公司短期内无法复制的。 平安的代理人从来都不屑于与同行比较,“你们不是个仅仅卖保险的,你们是中国平安的综合金融客户经理,只要是与钱有关的一一一一”马明哲对他们寄予厚望。

近几年来,国内经济不景气,制造业倒闭,贸易萧条。在平安的创说会轰炸下,那些中小企业主,生意个体工商户纷纷加入平安代理人队伍,要知道,从零到30-40万代理人,平安过去用了20年,而仅仅是2012年-2016年4年时间,增长了150%。毫不夸张地说,平安为国家解决失业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正是因为如此,让人感到忧虑,它似乎就像2015年的股市5000点,现在似乎是它的疯狂期,一旦大环境改变,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再说移动互联网改变世界,现在,人们在网上购买消费型险种渐成趋势,也慢慢地往传统寿险领域蔓延,那是代理人固守的地盘。未来代理人数量缩减,普通代理人被淘汰,少数精英往高端理财顾问方向发展是业内外普遍认同的看法。

平安的成本控制,风险控制都做得十分出色,亦是因为如此,平安的产品相对于其它同行,在吸引力方面,并无优势可言,一旦失去庞大的代理人队伍,业绩下滑是看得见的。平安当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这几年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端上不遗余力。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平安互联网的发展其实是在蚕食代理人的蛋糕,但是互联网的发展却又全赖代理人推广,因为各项考核,奖励,晋升,都渗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指标,代理人没有选择余地。平安的代理人从来都不惧怕其它公司的同行,因为他们的竞争者恰恰是平安,比如代理人手上的车险保单,往往都是被平安电销,网销抢走,它们分属平安旗下不同的分公司。

平安推出的APP众多,我数一下:天下通,金管家,一帐通,好车主,好福利,好房,好医生,另外当然还有证券,银行,贷款类的。平安旗下的分公司众多,因此APP多好像也不奇怪。但是这些APP同质化严重,每个App仿佛都带你去同一个地方,而软件本身闪退,卡壳问题层出不穷,若与阿里和腾讯这些专业的互联网相比,技术水平相差属于层次级别的,用户体验,只有一个字:差。

平安当然并不舍得割舍代理人这支队伍,它在努力让代理人与移动互联网相互融合,企图鱼与熊掌兼得,所以当你在平安APP里发现植入了上海家化和多利农庄的产物品后,你会觉得,它和那些专业的传销平台(比如罗麦)并没有什么区别,业务员分享一个连接,客户购买,业务员分得提成。在平安之前,此种做法的很多中小公司都没有成功。我不知道平安会不会成功,平安显然对代理人再次寄予厚望,但卖惯寿险大茶饭的代理人,连卖几百元的消费险都没兴趣,你让他们去卖房(平安好房)卖车(汽车之家),还可以,你让他卖几十块钱的产品?

中国寿险行业已发展了二十多年,主要客户人群是30-45岁的中层人士,如此算来,未来的10年之后,寿险行业开始进入赔付的高峰期,因为前期客户开始慢慢老去,并且死亡。而移动互联网又使竞争激化,巿场占有率和利润率有可能下降,虽然保险观念普及会使巿场蛋糕变大,但分食的公司更多。

起初,人们以为它只做保险,它却做出了大金融,于是人们以为它只做大金融,但慢慢地人们发现,它不只做大金融,而是做大生态一一一一一一一,当然,没有人可以永远一帆风顺,平安也失败过,比如几年前的一号店,平安好车等。

以保险金融为核心,衣食住行全都有,这就是平安。平安的财务,看不透,平安的未来,也看不透,平安的估值,更看不透!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安价值,从代理人制度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