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的源头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0-30

你需要的不是一时活得好,而是一直活得好。

关键词:亲族选择 互惠利他 群体选择
总字数:1307字 推荐阅读时间:5分钟

最近关于「利他」的思考特别多。尤其是苏州大课之后「使命」成为了混沌大学的最热关键词,邮轮思维模型大赛之后任煜老师又在混沌广州掀起了一股「稻盛」风,一时之间「利他」相关的思考成为大热门。

利他的源头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0-30_第1张图片
利他

不过对于「利他」的研究显然是无法与「利已」割裂开的,即使「利他是一种业已确认的偏好」,也是我们在「利他」、「利己」和「偶尔利他、偶尔利己」之间「在确定的环境下」作出的「确定的选择」。

参考《虚假的偏好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029》中的表述:
我所理解的「偏好」究竟是什么?
它应当是「用户在确定的压力下、在确定的选择范围中、作出的确定的选择」。「利他」作为群体的偏好,也必然如此。

那回到源头思考:「利他」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呢?

「利他」的成因有三种主流解释:

  1. 亲族选择:护送与自己共享基因的个体穿越自然选择的行为。
    蚂蚁作为最典型的「亲族选择型利他」样本,其种群结构中雌雄蚁的比例是3:1,姊妹之间共享3/4的基因,蚂蚁分辨个体是否属于本种群的能力也是极强的。
  2. 互惠利他:在重复合作中克制相互欺骗的欲望与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展开互惠合作的行为。
    特里弗斯最早于1971年提出互惠他他的理论时,就已明确指出互惠利他的前提条件。比如吸到血的吸血蝙蝠可能会给没吸到血的吸血蝙蝠吐一定的血以保证其存活,需要有「个体长寿:平均寿命18年」、「稳定的群体:居住于特定的狭小洞穴」、「平等关系:种群内没有等级制度」等先决条件。
  3. 群体选择:将群体作为「进化单位」,物种内部有利他性的群体比利已的群体能获得更大的生物学上的收益,因此更可能在竞争中胜出。
    在温·爱德华兹提出这个假说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由于该策略并不是稳定的进化策略,而且种群也并非完全封闭的,但「文化」要素的加入让很多专业人士认为它非常适合解释人类社会中的利他现象。

什么是「文化」?
人类在演化历史中逐渐发出意识和理性,虽然很多其它物种并不具备意识和理性,但几乎毫无争议的是:意识和理性与身体上其它部件和品性一样,是他们的生存手段。而意识与理性的产物——文化,同样是人类的生存手段。

基因并不存在「用进废退」,但文化中存在「用进废退」的现象。
文化中的一种新技术、新制度产生后,要靠其后的实践、钻研、反思去挖掘其中的潜力。该技术、制度的优势并不是一问世的时候就有,而是不断开发的结果。能够如此是因为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同时它是能够传递的。

优势文化虽然也会对劣势文化产生挤压,比如一些小语种和小众文化会式微,但文化对不同思想、不同风格的处理方式相比残酷的自然选择的过程是非常宽容的。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偶尔的「文化复兴」。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进化」也必须经历「自然选择」五个必然阶段

  1. 遗传信息的积累;
  2. 形态上复杂性的不断增加;
  3. 功能上分化不断增加;
  4. 任意规定的方向上的进化趋势;
  5. 适应的有效性的增加。

进化,无论它体现出什么样的普遍趋势,其实只是维持适应的副产品
利他,无论在什么时候多么的引人瞩目,也只是文化生存的一个瞬间

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你也可以转发出去,或许会帮助到你身边的朋友。

我们明天见。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他的源头 - 创新者的边界2019-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