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梗概

起初,对于追风筝的人这样的命题是难以理解,至于其中所蕴含的深意,纵使读罢全书亦不知所言。姑且不论所谓书名的深度和广度,就其故事本身而言,便给了我巨大的震撼。

书中开篇所言,便是一种对曾经的畏惧和被永生锁在梦魇中的悲伤。为你千千万万遍,第一次这句话的出现,便让我震撼莫名。我不知道这句话何时说出口,至于当时的气氛和情态也一无所知,但就这句话的内容,为,你,千,千,万,万,遍。其中所包含的无悔与执着,纵使天荒地老也不改的初心。顿时,我有些嫉妒书中的“我“,相比于往往独行客的我,那些无悔的宣言,是我从未听到过的传说。

故事是如何开始呢?暂且不谈。切说说童年,“我”,阿米尔的童年是快乐的,有哈桑的陪伴,尽管“我”那潜意识的阶级观念使得他从来不认为哈桑是我的朋友。童年里有病玉米之墙,有在树上玩耍,有“我”给哈桑讲书中的故事。然后,有“我”写的第一篇作品以及哈桑最真诚的赞美。当然,出于一种生而即来的命运——“我”所说的第一个名字是父亲,哈桑所说的第一个名字是“我”,即阿米尔。总之,也便有了“我“对于父亲的崇敬和占有欲,也有了哈桑对”我“的无与伦比的真诚和依恋。然而,由于性格上的种种原因,父亲对于“我”一个丝毫没有男人气概和斗争性的孩子充满了失望,而赋予“我“和哈桑以同样的关怀。于是,一种潜在的嫉妒和愤怒便产生了。当然,在这样的愤怒之中,自然发生了一些可以称之为因的东西,去导致所谓的国。极端的民族分子阿塞夫对身为哈扎克人的哈桑进行了侮辱,连同身为主人的阿米尔,而在阿塞夫对二人进行攻击的刹那,哈桑以远超过“我”的勇气保护了懦弱的“我”,以弹弓的威胁要求阿塞夫的后退,结果尽如人意。然而后面的剧情也始于此处。

接下来便是与题目相关的追风筝一事。“我”为了能够获得从不认可自己的父亲正视的荣誉,以最大的努力去获得追风筝的胜利,尽管哈桑在其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我”所追求着父亲的认可,再加上自认为理所应当的意识,便在这时候忘却了哈桑的存在。然而,在哈桑说完“为你千千万万遍”之后,便去追风筝的时的微笑,便是“我”最后一次所见得的微笑。当“我”在许久之后想到哈桑还未归来,便去寻找。却在街角见到了哈桑被阿塞夫的殴打,以至于被猥琐,失去了所谓的尊严。而“我”却没有勇气去站出来为哈桑战斗,眼睁睁的看着哈桑陷入绝望,仍然抱着风筝。这便是“我”和哈桑分别的开始。紧接着的日子里,伴随着和父亲一起珍惜的陪伴,“我”却陷入了无尽的谴责之中,拒绝见面,拒绝玩耍,拒绝哈桑,只是为了不要那么愧疚。但这样的生活折磨持续不断,以至于和父亲提出让哈桑离开的请求,却得到了最激烈的反驳。

在接下来的生日宴会上,“我”因为放风筝的王者之称,便有了极为盛大的场面,包括所谓的仇敌阿塞夫。“我”父亲的礼物——手表和自行车,以及哈桑的礼物——书,但这更加剧了内心的不安。“我们俩必须有一个离开”。“我”记起父亲最厌恶的恶行便是盗窃,于是将手表和钱塞进哈桑的床下,并向父亲撒谎,以最忐忑的目光去看着眼前的一切。然而哈桑毫无反驳的接受了我所赋予他的罪行,当然如此行径更让“我”觉得不安以至于愤怒。然而也知道这将是哈桑为我做的最后一件事。然而让“我”惊讶地是,父亲原谅了本不该原谅的罪行。但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依旧离开了。我便将愧疚掩藏到深处。

接下来的故事,便只有“我”一个主角。伴随着战争的爆发,“我“随父亲前往美国安家。在前进的路上,“我“再次见识到父亲的原则和勇敢。为了不认识的女人向士兵出手,向着黑心的司机宣泄愤怒。经过了一路坎坷,到了美国,一个新的开始,没有罪恶,没有战争。

在美国,父亲坚持着身为阿富汗人的尊严和执着,拒绝施舍和怀疑。却又真正像一个父亲那样为了“我”上大学而日夜操劳。再一次父亲与老友将军的见面时,“我”对将军的女儿索拉雅产生了浓烈的感情,尽管知道身为阿富汗女子的索拉雅拥有着不光彩的过往。然而当“我“过多的私下接触索拉雅之时,却因为不符合阿富汗的礼仪而收到将军的责难。但这些令人尴尬的现实并不算什么,真正改变生活的故事马上开始。

接着,“我”的父亲得了癌症,生活被毁的乱七八糟,父亲在得知不治之症之时平静的面对生活,直至再也不能生活。“我”终于下定决心,向索拉雅求婚。当几乎难以独自行走的父亲亲自上门向将军下聘礼,我又得知索拉雅并非纯洁,然而婚姻依旧开始。幸福的生活却并未来到——父亲离世了。

最大的依靠和最憧憬的背影的离去无疑让“我”失去了整个世界,但也收获了自己。“我“帮助索拉雅实现了当老师的梦想,自己也如愿成为了一名作家,并且事业渐渐有所成绩。但或许是对“我”的罪恶所做出的惩罚,“我”和索拉雅始终没有孩子,这成了一家人的心病。当然,生活中除了此事,其他便趋于平静。

然而,父亲的朋友,“我”的第一个认可者,拉辛汗的电话打破了宁静。“我”要去巴基斯坦,去喀布尔,去寻找成为一个好人的路。在见到了拉辛汗的时候,我便知晓了哈桑后来的一切。没有怨恨,依旧的忠诚。在恐怖的军队压迫下,认真的照料“我”曾经的家,和他的妻子和儿子。并且在这里,哈桑见到了他的母亲,他从没见过的母亲——莎娜芭。并陪伴到他母亲的死亡。但紧接而来的,却是自己的死亡。由于身为哈扎克人的他却居住在什普图人的区域,于是被杀害,连通妻子。而孩子——索拉博被送到喀贝尔的恤孤院。拉辛汗便怀着让“我”得到最后救赎的希望,渴求“我”去找回索拉博。我拒绝了,毫无疑问。

但接下来拉辛汗所说的事实却让“我”的一切坚持和抵抗化为乌有。哈桑,那个被视为奴仆的人,那个被我陷害以至于死亡的人,是“我”的兄弟,同父异母的兄弟。原来,父亲也曾做出来难以宽恕的罪恶——盗窃。“我”离开这里,走上了迈向喀贝尔的路,去为自己救赎,也为父亲救赎。

“我”在陪伴的司机法里德的帮助下来到喀贝尔,在路上见识到所谓的独裁者——塔利班的残忍和邪恶,也见识到淳朴的阿富汗人的真挚和关怀。“我”来到恤孤院,却得知索拉博被塔利班带走,或许已经死亡。“我”怀着最后的努力,见到了塔利班的队长,见到了索拉博,然而发现,那队长竟然是曾经的阿塞夫。阿塞夫并提出以决斗的方式决斗索拉博的去留。“我”在被殴打,令人难以置信的,曾经的“我”被我的兄弟从阿塞夫手中救出,并威胁阿塞夫变成独眼。然而这一次阿塞夫确实变成了独眼,“我”被我兄弟的孩子救下来,并应验了曾经的预言。

我带着索拉博离开了,满身是伤。拉辛汗离开了,拉辛汗对于索拉博的安排也无从知道。索拉博陪着我养伤,仿佛美好的生活就在眼前。于是,索拉博便只有一个去向——美国。然而,索拉博的签证却被拒绝了。当“我“想尽一切办法也无能为力之时,只能等待一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但索拉博拒绝在进入恤孤院,因为那里被伤害。当我强制如此决策。是夜,索拉博选择了自杀。虽然被救了回来,但只是一具躯壳,没有灵魂。而此时却得知真正奏效的方法,然而这一切却来的太晚。索拉博不再是索拉博了。

来到美国,索拉博依旧行尸走肉一般生活,没有悲伤,没有欢笑。连本身带有极大期望的索拉雅也产生了厌倦。几年后,依旧如此。然而阿富汗战斗终于结束。将军回到国家做一些事情。我和索拉雅也从事相关的的工作。索拉博依旧如此。

结局很是无解。在一次放风筝的时候,我教索拉博放风筝。当把一个风筝击败,我看到了索拉博一丝微笑。我像当初哈桑为我追风筝一样,去为索拉博追着风筝。“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我对索拉博的誓言。全书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追风筝的人》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