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除的历史魔性

“不得不除”的历史魔性:

老百姓有没有信仰的自由,是统治者来赋予,一切受权力支配,或者剥夺,而统治者一般会以狭隘的思想和行为来干涉人民的信仰,不能容忍人民有超越王权去信仰,或者崇拜新的东西,比如文化,思想,这属于颠覆正统的国家意志,那么人民新建立起来的狂热就会被当成邪教被消灭掉。

东汉末年有个叫于吉的人,属于黄老道派,此道曾经兴盛于西汉初期,出现了“文景之治”,后来在汉武尊儒的体制博弈中儒胜道衰,流派便散落民间。《三国志、孙策》引《江表传》说“时有道士琅琊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大家可能会觉得符水治病是迷信,如果是惑众不可能会深入人心被老百姓崇拜,可见于吉懂得些医术,而且有一定功底。

于吉最后是被孙策杀掉的,原因是人民过度对他的狂热崇拜,导致孙策被冷落,刺激了孙策的小人之腹,所以于吉会被残酷杀死。有一次孙策汇聚诸将宾客,巧合于吉也出现,路人都跑过去跪拜,孙策身边的人大部分也跑去迎拜。于吉的光环似乎盖过了孙策,于是孙策觉得自己无地自容,没有颜面,便命人强制将于吉拿下。老百姓舆论哗然,甚至策母都出面求情,于吉所以影响是他医术高明,帮忙过老百姓,也帮过军队另一面是道家思想影响了底层人的思维能力。孙策却说“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运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不可不除是孙策的心里话,他所谓的君臣之礼是君必须是高高在上,是在一切人之上,礼只能是由下到上的秩序,当然他说的君就是他自己,而礼是只能对他崇拜,容不得外人分享荣誉,如果存在两个崇拜的人,这是对他统治权杖的蔑视,所以统治者才是万岁的。孙策的统治观念是不能有多元化交流的空间,也没有对老百姓精神追求的宽容度。最后于吉构成了颠覆组织,成为官方舆论夜以继日炮轰的邪教。杀了于吉后会对老百姓进行思想改造,让老百姓知道谁才是这里的上帝,谁才是真神,老百姓只能对孙策的统治阶级崇拜,唱赞歌,而且是歇斯底里的狂热,不能让老百姓纠正什么,怀疑什么,批判什么,随时还要被驱逐到战场做免费的炮灰。因为孙策的组织是一个独裁者,老百姓对独裁者只能绝对效忠,孙策成为一个合法的宗教神的身份。

孙策尊名教是以自己的法则进行的,如此从下彻底服务于上的名教是许多政客喜欢的,这就是一个组织专政的恐怖,灾难的影响总是扩散到那些被福利边缘掉的老百姓。孙策在杀了于吉后还想杀左慈,因为左慈的法术巧妙的避开了追杀,想杀左慈的人还有曹操。对黄老道人的镇压,屠杀是汉朝环境造成,汉武尊儒后那些崛起的儒士一直打压黄老思想,恨不得赶尽杀绝。有这样的土壤孙策自然被病化,有着对黄老的天生歧视,敌意,这属于环境诞生的魔性思维,几代人都觉得有理。

以“不得不除”病态杀人的还有刘备,他杀张裕的腔调是“芳兰生门,不得不除”。张裕是川中人,读儒书也通道术,能预言吉凶,精通天象。他随刘璋会刘备的时候,刘备嘲笑他长满了胡须,张裕也反嘲了刘备没有胡须,没胡须似乎不像是一个男子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娘炮,刘备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他因此对张裕怀恨在心。后来刘备入川,刘璋投降,刘备用许多刘璋旧部来收买人心,张裕也在其中。当刘备欲与曹争汉中,张裕占侯了一下,反对刘备出兵“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刘备不听张裕之劝,一意孤行,结果出师不利。

张裕之死可能是因为一句天机,他说“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间当失之”。有人把这话告密给了刘备,于是刘备借故将张裕杀掉。诸葛亮曾经劝刘备不要杀张裕,刘备却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除”。是刘备不能容人,不能用人,不能纳谏,不能尊贤,不能爱人。刘备其实就是一个投机主义者,混水摸鱼有了一小块根据地,却对人才的维稳没什么信心,耐性,接受不了别人直谏,喜欢舆论报喜不报忧,而且对睚眦之怨必报,属于秋后算账的小人。刘备刚愎自用,耳不受谏,在伐吴中遭遇惨败,气死于白帝城。

孙策,刘备异曲同工的用“不得不除”的理论依据杀人,这是魔性共同体,二人都没有师法尧舜,没有用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是用汉朝传统的儒家名教来桎梏人心,只想压迫老百姓,奴役老百姓,让老百姓彻底服从,杀人于喜怒无常之间,如此统治才是一个邪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得不除的历史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