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堂《费勇的佛学修心课》都有一个环节叫【解惑时间】,我们会从听众的留言里选出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同时,也会邀请听众把问题录制成音频参与到课程里。
如果你也有问题想和费老师交流,也愿意以问题录音的形式参与到我们的课堂,那么课代表推荐一个最直接的方式:
把问题录制成音频(用手机自带的录音软件就行,导出mp3或m4a格式),发送到课代表的邮箱[email protected](问题录音+问题的文字版)就行啦~~问题一经采用,我们会为你送上一份小礼物哦
今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位听众的提问:
听 众 提 问
费老师好,听课以来让我慢慢从抑郁中走出来,非常感恩。最近,我一位朋友的父母在闹离婚,而且他的母亲处于中年焦虑的状态,经常和他发生争执。我能感受到他的烦恼,所以想请教老师,如何恰当地应对母亲的情绪反应呢?
第一,子女和父母的关系,和婚姻中的夫妻关系一样,永远有问题,而且非常普遍。
子女和父母之间出现问题,讲再多的道理好像也没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就很艰难,因为这不是处理和陌生人的关系,可以一了百了。
父母子女比夫妻关系还要艰难,因为夫妻还可以离婚,但父母子女,就是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伴随你的一生。
第二,这些年西方心理学中的原生家庭论很流行,很多人倾诉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的伤害。
网上甚至出现“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很多人把自己的不幸归为原生家庭。心理学的这个理论有一定的道理,原生家庭确实是我们认识自己的一个角度,但是,假如过分地夸大,言必称原生家庭,就好像把佛洛依德性压抑理论的过分夸大,言必称性压抑,反而会引起更大的危害。
前几天我看到日本导演北野武写他母亲的的文章,特别值得我们一看。北野武的原生家庭既贫困,父母又不太懂得教育,而且父母对他不太好。所以,他的童年时代是创伤型的,他的母亲一直向他要钱,他们之间很少沟通,直到母亲去世,他才发现,原来母亲向他要的钱都存了起来,是担心北野武乱花钱,有一天会遇到经济困难。
所以,以那么一种强悍的方式向儿子要钱。北野武这篇文章写得特别感人,而且是他的真实感受,非常值得一看。一方面,我们会发现,童年创伤是普遍存在的,有些人成才了,有些人堕落了,这个好像和童年创伤并没有必然的关系。第二是父母的爱有时候以怪异的形态表现出来。
第三,我们没有必要夸大原生家庭,童年创伤可能是我们成长里需要经历的一种经验。
同样家庭的孩子,长大后都不一样,所以,不要太迷信原生家庭这种说法。人的成长,根本上还是靠自己。
当然,假如我们现在做了父母,应该尽可能不要给孩子带来童年创伤,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但事实上,无论我们对孩子怎么爱护,都不可能让孩子百分之百的有美好的童年,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经历痛苦。
所以,假如我们作为子女,对于自己已经发生的童年经历,对于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实在没有必要去纠缠,实在没有必要把自己现在的不幸,归因于自己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对。
你看北野武的父母,完全不懂得教育孩子,不管孩子,但是北野武还是成了北野武。所以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要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第四,如果自己的父母确实存在问题,又无法沟通,怎么办呢?我自己的体会是,不争论。
和自己的父母争论完全没有意义,回应父母的情绪也没有什么意义,你已经不可能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以,不妨像一个善意的傍观者那样看着他们就可以了,尽到子女的责任就可以了。
但问题是,有时候父母非要改变我们,怎么办呢?这个要看改变什么,如果是一些小节的东西,迁就一下父母,也没有什么关系。假如是原则性的,那就没有必要迁就父母,比如选择工作,选择专业。
其次,作为子女,其实也应该尝试父母,去过一种积极的生活,比如带他们出去旅行啊,去找到一种兴趣啊,比如摄影、书法、跳舞等等,这一些,很小的事情,但都可能改变父母的心态,让他们去过自己的生活,值得我们去尝试。
最后,假如经济条件允许,和父母分开住当然是最好的,最好还是住在同一个小区,可以见到相互照顾,但又不影响彼此的生活方式。
但不管怎么做,都很难完美。我们只能在不完美中学习接受不完美,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完美。
祝你,也祝你的朋友慢慢学会和自己母亲的相处之道,体味到父母子女之间应该有的深刻的爱。
-E n d-
全面打通佛学壁垒
清理个人知识误区
找到自己的思维方法
提升思考感受能力
上线喜马拉雅 100天
播放量破 1000万
点赞数破 6万
评论数破 4000条
编辑 / Leona
配图 / 选自堆糖
怎 么 应 对 父 母 的 情 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