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

来源:微信公众号“五花马积极心理”
正文共:2643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1、孩子到底是不是一张可以任由大人画的白纸?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育儿方法,能把孩子培养成如你所想、如你所愿的孩子,你是否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试试?
1924年,曾经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大师,在一本经典的著作中写道: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能够用于培养他们的特殊环境,我就能保证,把随机选出的任何一名婴儿训练成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和商界领袖,或乞丐、小偷,而无须考虑他的天赋、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
这样的话听起来非常诱人,有很多美国的爸爸妈妈开始追随他的方法,他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约翰·华生。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1张图片


他在心理学学术上的成绩非常耀眼,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 由他的行为主义的理念,衍生出来不少曾经风靡美国一时的育儿方法,中国的育儿机构也曾经宣传普及,大家可能也听说过: 什么“哭声免疫法”、 “完整睡眠训练法”等等。
1928年,约翰·华生在他出版的《婴儿和儿童的心理学关怀》一书中,提出了一种以行为主义为根基儿童养育体系,把孩子们当做可以被机械训练的对象,用各种方法,尽量避免孩子对家长有太多的依赖、更加独立自主,让家长更省心、更轻松。 华生认为,孩子需要尊重,但是不需要更多的感情交流、孩子可以被训练、被培育、并且可以通过行为互动来矫正他们的行为,最终达到孩子们可以避免依赖父母的目的。
由这套理论逻辑推演出来的那些行为主义的养育方法,在美国流行、也在中国流行了好一阵子。
结果如何呢?

2、教育具有滞后性,任何育儿方法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且无法重新再来


特别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行为主义心理学专家,美国前APA的主席,在自己生活中,坚定地执行了自己的育儿理念之后,终于,培养出了三个罹患抑郁症的子女.
其中最严重的他和前妻所生的大儿子雷纳,成年后屡次尝试自杀,情感极其匮乏。 后来雷纳摒弃了父亲的行为主义,转而在精神分析领域学习探索,尝试着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惜的是那个时间还没有积极心理学的萌芽,他在精神分析后依然无法解决自己的痛苦,最终30多岁的时候,自杀成功,成为了行为主义育儿法的最直接的受害者。
可怜的是,雷纳在世的这30多年,不知道是否曾经享受过一丝丝的父爱,还是仅仅只是华生心理学理念的试验品加悲催的牺牲品。
据文献记载,雷纳曾经在日记中写道: “我追溯了从前的自己,从童年到婴儿,我发现我成长的过程是冰冷的、机械的,缺少正常人生活中的色彩,这或许是我人生痛苦的源头。 ……,我的父亲在教育中,剥夺了我和我弟弟妹妹的所有感情基础,或许他也没有意识到吧。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2张图片

图源: 图虫创意
老大养成这样如果说是偶然,再看看华生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儿女,女儿抑郁长期酗酒,也曾多次尝试自杀,不知道是她的幸运还是她的不幸,都没有自杀成功,结果这个女儿所生的孩子也是酗酒加抑郁。
而华生的小儿子,成年后没有正经职业,一直在四处流浪,靠华生的接济才能存活。
教育具有滞后性,父母长期时间坚持好的教育方法,可能不会马上见效,而是若干年后,收获一个幸福、成熟、积极努力的孩子。
同样,如果父母长期忽略、模式、打压、控制孩子,短期内可能也不会看到恶果,而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恍如隔世,再想逆转,难上加难。

3、没被好好爱过的人,没有能力爱自己,也没有能力爱他人


华生本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从一个小农庄小镇的底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最终到达心理学领域学术的高峰。
为什么这么聪明的一个心理学家,却致力于客观的观察人的行为、忽略人的内省、人的感情,人的爱呢?
这得从他的童年说起……
1878年1月9日,华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偏僻的山村(Travelers Rest)出生,他的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性情暴躁,母亲是个虔诚的浸信会信徒,一个对孩子脾气暴躁,一个对孩子是严格按照教规对待。 他就这样长到了13岁,那年他生命中又发生了一个极大的变化,他暴躁的父亲抛妻弃子,逼得母亲只好卖掉农场,到一个小镇去定居。 华生到小镇上学后,经常受到同学同伴的嘲弄。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3张图片


表面上看,一个小镇的青年,凭自己的聪明、努力在心理学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从内心来看,恰恰是一个童年从来没有得到过真爱的孩子,在成年后一直想办法,在用自己的方法去不断说服自己: 人可以没有爱,人没有感情也会过的很好。
然而,行为和环境的改变可以短期见效,而有爱和无爱的影响却是长期的果效。 他三个孩子被培养成这样的结果,也是他始料未及的。
说白了,他从来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他人,爱一个生命,而只知道什么样的行为会对自己的事业、研究、学识有帮助。
他自身的情感也极其匮乏,从他做的在心理学经典的“小艾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就不难猜想,能够拿一个8-9个月大的孩子做恐惧的实验,而丝毫不顾及婴儿的感受和后果,对婴儿丝毫没有喜爱、爱护的初心,此人的内心情感一定是有所缺失的。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4张图片


一个从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既不会爱自己,也不会爱他人,即使这个“他人”,是可爱的婴儿,或是他自己亲生的孩子。

4、没有爱,再多的知识、再近的关系都是枉然


现实中,有很多人,虽然没有按照华生的具体方法,却依然按照他的理念,在践行着行为主义的养育方法。
比如,有的父母忙于工作,认为我给钱、给你成长的环境,就是好的养育了,有的人在孩子出现网瘾或者其他不良行为之后,觉得可以直接用胡萝卜+大棒的方法,觉得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奖励惩罚就应该能够带来效果。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5张图片

图源: 图虫创意
这些不都是行为主义的逻辑吗? 行为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人性中最大的动能:情感。
有的父母陪着孩子,手里玩着手机,眼睛里看着电脑,脑子里惦记着工作,这些都是仅仅有行为,而没有爱的育儿。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关系,都仅仅停留在行为层面,没有心的沟通、没有爱的交流?
夫妻之间,咫 尺天涯、同床异梦; 家长和孩子之间只管吃喝,只问学习,背后的逻辑,可能都是行为主义在作祟。
可悲的是: 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APA)居然在授予约翰华生荣誉的一段褒奖文字中,称赞他的工作为: 现代心理学的形式与内容的极其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持久不变的,富有成果的研究路线的出发点。
从学术意义上来说,他的确功不可没……但是,APA却忘记了,心理学是最终服务于人的。
没有情感投入的养育方式,没有情感投入的养育者,最终将养育出情感匮乏、心理扭曲的孩子。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6张图片


而一个人的脑袋再聪明、学识再丰富、研究再深入,如果离开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如果没有爱,那么再渊博的学识、再亲近的关系,也是枉然。


热门推荐



下载健康界app参与抽奖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7张图片


版权声明


注:转载仅分享,欢迎转发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或媒体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文章转载,请关注“健康界”公众号


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8张图片

更多精彩内容,成为健康界VIP,来《看健日报》一探究竟!


百万医健人士,都在看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著名心理专家,“成功”培养出3个有抑郁症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