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7位中欧EMBA学生登上第四届中欧预见新锐演说论坛,基于自身的行业积淀和敏锐判断,解析新行业、新模式、新趋势。
“昨天的职场思维,还能拿到今天的offer吗?”脉脉联合创始人何金提出,从熟人社会到“半熟社会”,中国职场关系在职场社交、职业成长、员工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职场人应思考如何通过新的方式方法,去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迭代和发展。
大家好,我是中欧EMBA2018级北京一班的何金,来自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今天想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个话题:中国式职场关系的进化。
年轻人的职场是这样的
谈到职场关系和职场社交,大家最直观想到的可能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如果过去让大家用一个词去形容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我想很多人都会想到服从,令行禁止、高效执行,是我们对一个优秀下级的赞誉。
但对于90后和95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曲玮玮是一位自媒体创业公司CEO,在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30位精英榜单,但她的员工都称她为“渣男”CEO。为什么?原来她对待员工的方式,就像“渣男”对美女一样,送花、说情话,让员工和整个团队都非常开心。其中有一个95后女孩,能力非常好,但家人对于她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非常有意见。曲玮玮直接飞到了员工的家乡成都,跟她的家人进行沟通,还请她按摩、和她谈心,最终以诚意留住了这位员工。她以一种打破传统上下级互动关系的方式,让所有员工感到贴心、温暖,愿意跟她一起去创业。
在投身移动互联网创业之前,我在一家国际咨询公司工作了十年,当时在我们公司里大部分同事都是70后甚至60后,像我一样的80后已经算是年轻一代。到2015年我投身到移动互联网创业,身边的同事清一色变成了90后和95后,我突然发现自己要去重新适应这个世界。
以前我在用聊天工具的时候,非常喜欢用“呵呵”来表达我的善意。但在互联网圈里,如果你跟一个人聊天用“呵呵”,所表达的意思大概是不屑。
如果你跟90后或95后员工安排工作或者进行业务交流,他回答你“哈哈”,你不要认为他很开心,其实他只是在非常间接的告诉你,对这件事情他认为“Just so so”。如果他回答“哈哈哈”,可能仅仅是指勉强同意。如果他回答了六个“哈”或七个“哈”,那么恭喜你,他对你非常认同,愿意听你的一些指令。这是属于90后的职场文化。
有种声音可能会认为90后和95后是扶不起来的一代,但虽然他们每天都会把“人生不值得”、“没有意义”挂在嘴边,但却一直不停地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是表面上非常丧但实际上非常努力的一代。
从职业成长的角度来讲,在过去二三十年里,整个中国社会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只要公司好,我们就好,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是为了让公司产生更好的业绩,所有的改变、流动都被认为不稳定。中国千千万万的丈母娘在选女婿的时候有一个普遍要求,就是稳定、有前途。
但是在90后和95后的世界里面,一切变得不一样。比如王昌贵是在脉脉上的一个普通职场用户,2017年,我们偶然发现他在脉脉上写了一个职业成长的故事:他大学读的是石油石化专业,毕业后到塔克拉玛干地区的油田做工程师。但是他一直梦想到北京投身到互联网创业浪潮中去。然而北京和塔克拉玛干相距三千公里,如何实现这一职业的变迁?
王昌贵就在脉脉上加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好友,交流自己对于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产品和商务的理解。再后来他通过百度的一个好友,以内推的方式成功加入了百度,成为了一名互联网BD经理。可谓是“职业赛道随心换”。
最近有一档节目非常火,叫做《乐队的夏天》,其中很多年轻的音乐人非常棒,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们都是斜杠青年。
什么是斜杆青年?就是他们的主业并不是音乐人,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可能来自字节跳动、奥美或者唯品会,只是利用闲暇时间来做音乐,但很多人用自己的努力,通过这个节目成功地把主业转为音乐人。可谓是“主业副业随心换”。
另外一个是关于职场社交方式的改变。在过去如果我想认识吴晓波,方法就是去问我身边所有的高管或者媒体圈的朋友:你认识吴晓波老师吗,能帮我去引荐一下吗?如果我很幸运,身边正好碰巧有吴老师的朋友,那么可能会通过线下聚会或者喝咖啡的方式帮我去引荐。但如果恰好没有,那我就没有任何办法。
但是新的时代一切都发生了改变,首先我可以通过微信群和万能的朋友圈去广播问一下,这个效率比线下方式快了很多。如果没有人回应我,我也可以打开脉脉,找到吴晓波的主页,去查看我跟吴晓波老师之间有没有共同好友,通过共同好友去相识。
我们已经进入半熟社会
前面举了三个例子向大家说明过去30年中国的职场以及职场社交方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是因何而改变呢?
传统的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以自己的地缘、血缘、亲情,甚至政治地位以及知识水平构建了一个生活圈子。
但在过去30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的熟人圈子慢慢被颠覆、被改变。
首先从经济角度来讲,城镇化使许多闲置劳动力离开了家乡,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非常熟悉的熟人圈子,进入到陌生人的圈子。
而互联网快速的发展和应用,也让每一个人的社交半径得到了很大的扩展,我们不仅仅依靠于自己在线下认识的好友关系,通过线上各种社交媒介,可以跟很多人建立联系、成为好友。
所以脱离于乡土的熟人社交网络,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我们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半熟社会。
半熟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过去熟人关系的效率在逐渐减退,另一个特点是半熟关系裂变式扩展。
这是我在脉脉上的一个主页,里面有我自己的介绍,有我自己的从业经历,求学经历,以及我的合作伙伴,我的同事和前同事对我的背书。
然后以我为核心,会有我的“五同”二度好友关系,包括我的同事、同学、同乡、同行、共同好友,他们构成了我的半熟人关系体系。
总结来说,在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的切换过程中,职场关系在哪些方向上发生了改变?我认为是三个方面:
职场社交的进化
职业成长的进化
员工关系的进化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了“六度”空间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熟人关系链认识世界上的另外一个人。2008年,微软基于MSN把这个数字修正为6.6个人。2011年facebook已成为美国当时最大的社交平台,测算到六度已经缩小到4.7。去年我们也做了一个相应的数据分析,结论是在中国职场上99%的人工作两到三年,只要通过四个人就可以认识到在中国职场上的其他白领。
人脉连接的效率,在技术的推动下极大的缩短。所以对于职场社交来说,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处关系,不只是关于他人,更关于己,我们要维护好自己的形象,更好地向外告诉别人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曾在脉脉上做了一个调研:在现代的职场社交里面,你认为人脉重要,还是你自己更重要?81%的用户都投票支持“我”更重要,我的价值体现了我的人脉关系的整体价值。
所以不同的用户会基于不同的目的去运营和经营自己,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谈到更好的合作,或者突破自己的边界实现职业的变迁,这一切都是在新时代下中国新职场关系的一个缩影。
你的每一步都形成“职脉”
我们还做了一个调研:你认为选择大于努力,还是努力大于选择?79%的用户认为选择大于努力。当然这并不代表大家认为努力并不重要,相反,积累和机遇应该是职业成长的双轮驱动。我们每一个人在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中,不断通过重复性的锻炼、学习,实现了一个由量变向质变的变换。
基于此,我们也提出了一个中国职场社交公式,就是:职场=人脉×职脉。
“职脉”的意思就是你的职业轨迹和脉络,你的成长发展,从求学开始到第一份工作,到你在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会成为你人设的一个重要备注,是未来别人跟你开展合作的信用背书,甚至是向更高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过去只有一个机遇场,每个人可能在定时的求职季或者是招聘季去找工作。在半熟人社会的推动下,你无时无刻都在维护自己的形象,你的一点一滴都构建成你的Profile,形成了一个机遇场和社交场的双促闭环。
因此,每一个公司、每一个职场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Profile、自己的人设,甚至很多公司花大气去构建自己的雇主品牌,让自己的员工通过一些社交平台去体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雇主形象,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的一些特色,以此吸引主动求职者和被动求职者。
当然我们也关注到,很多企业也非常重视用户对于自己公司的评价,很多高管甚至通过这些来推动公司内部管理上的升级与优化,这一切都让我们的职场生活跟过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另外,随着半熟人关系网络逐渐扩大和扩散,企业的招聘方式和用人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我们通过站内数据的分析,目前企业42%的用人岗位都是通过内推的方式来完成。大家更希望依托于半熟人的关系来实现对有价值的人才更高效的招募和留用,这也是职场一个很大的变化。
简单总结一下,中国的职场在职场社交、职业成长和员工关系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都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和信息技术的加持之下完成的。
最后我想引述杰克·韦尔奇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我今天演讲的一个结束:
我们每天都在全球竞争战场的刀光剑影中工作,而且在每一回合的打斗之间,甚至没有片刻时间休息。
”目前,中国商业社会和职场关系都在经历颠覆性的进化,我们如何在职场的刀光剑影之下实现自我的更迭进化,是一件非常迫切的事情。我们希望与各位不断进击的职场人一起不忘初心、共同努力,来打造更好的职场生活。
编辑 | 边晓璇
本文根据何金在中欧预见新锐演说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经本人确认发布。PPT由本人提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