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张图片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欧成立25周年。作为一所全球顶级商学院,中欧吸引了大批青年精英以及在海内外商学院任教的教授。他们来自美国、新加坡、印度等不同国家,怀抱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以及中欧会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之列的共同信念。他们是如何与中欧结缘的?中欧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如中欧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所说,加入中欧是他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我对这个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2张图片


回首过去,我不禁为能够在这里开始我的学术生涯感到无比庆幸。对于中欧在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卓越表现,我可谓慕名已久。我加入中欧大家庭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应邀到中欧演讲时,学校领导层正好推出了一项讲师招聘计划,对象为刚刚毕业或步入职场不久的年轻博士。我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决定提出申请。这无疑是我一生中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中欧独特的战略位置必将使其成为全球数字时代相关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引领者。我为能成为此过程中的一份子而感到由衷的自豪。与中欧共成长是我的荣耀。


—— 白果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讲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3张图片


我在中欧最珍贵的回忆,是2017年为MBA选修课“全球领导力”上的最后一堂课。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独特的作业,他们必须以视频的形式记录穿行于上海街头的一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我很想知道他们在这一挑战中有何表现。观看视频的当天,我带来了披萨、薯条和饼干,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学生的表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期望,他们有的坐着轮椅走上街头,体会其中的诸多难处;还有的蒙着双眼,穿过南京西路繁忙的十字路口。我们不时响起会心的笑声,还围绕同理心和尊重不同观点这一话题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对话。这一天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深处。


——杜雯莉(Emily David)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助理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4张图片


上世纪90年代,我从美国回到新加坡国立大学任教,开始接触许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他们就像海绵吸水一样饥渴地学习,提的许多问题我都回答不上来,但我对这些问题充满好奇。后来,有位新加坡朋友告诉我,未来的世纪将见证中国的崛起,要了解世界就一定要了解中国。抱着好奇和探索的心态,我加入了中欧。


中欧的教授非常多元化。一个夏天,有位同事要回国,我组织了一场小聚餐,13位同事均来自世界的不同角落,每人至少在3个以上的国家居住和生活过。中欧的学生也非常多元化,MBA有非常多的国际学生,EMBA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在和其他教授以及同学们的跨文化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何为“君子合而不同”。合才有力量,不同才更精彩。“合”提醒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世界需要“合”的力量


—— 李秀娟(Lee, Siew Kim Jean)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5张图片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6张图片


中欧给我留下了许多回忆,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我前往学院在非洲(加纳阿克拉)和欧洲(瑞士苏黎世)的海外校区,教授Global EMBA课程的经历。在加纳,我发现这个国家是如此迫切地谋求自我发展,有如此众多的创业机会。瑞士则让我重新认识了“耐心资本主义”和长线思维。我在这两地教授的GEMBA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点,那就是深入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我在三大洲(其中包括上海校区)的GEMBA教学工作让我体会到无穷的乐趣。我与那些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置身于真正的全球环境之中,在课上与他们互动交流,带领他们参观可作为借鉴的公司,此外还可体会课外社交活动的乐趣。


—— 沙梅恩(Shameen Prashantham)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国际商务及战略学副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7张图片


说起对中欧最早的记忆,要追溯到我2003年全职加入中欧前,当时我还是一名访问教授。有一年,几位女生找到我,想听听我对她们在毕业典礼上的着装建议。她们之中有多人虽在外企工作,骨子里仍是非常传统的中国女性。她们拿不定主意,在穿旗袍还是晚礼服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情绪激动到落泪,这才找到我征求意见。老实说,我不记得当时说了什么,只记得她们最后决定中西兼顾,上下半场各穿了一套礼服。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节点。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中国人固有的身份认同变得模糊,许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各种变化。教授们课堂上传授的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学生走出课堂,回到办公室,立刻就将所学付诸实践。我相信,中欧讲台上的每一位老师心里都清楚,当代中国的绚烂图景中,有你我浓墨重彩的一笔。


—— 白诗莉(Lydia Price)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8张图片


我与中欧产生交集的过程非常有趣。加入中欧并非我的打算,我也无意长留中国。当初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做访问学者,打算只在上海呆一年,然后回到我原来任教的大学——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事实上,我是以休假的名义离开歌德大学的,那里依然保留着我的职务。不过,我很快便认定加入中欧将是一个难得的人生机遇。我受邀参观了校园,还聆听了数场报告,演讲嘉宾中不乏研究人员和专业人才,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在中欧美丽的校园里,能时时听到演讲嘉宾的真知灼见,有中欧雄厚的师资力量伴随左右,这些都让我确信,对于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这个地方再适合不过了。我意识到在上海仅停留12个月远远不够,现在算来,七年的时光已匆匆而过。


—— 书博承(Sebastian Schuh)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管理学副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9张图片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0张图片


2007年,我刚到中欧时,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家的感觉。我正式报到的第一天,全体教授都来欢迎我。当时中欧的教授队伍没有现在这么庞大,正式教职人员只有四、五十名。时任欧方教务长郭理默教授(Rolf Cremer)和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为我举办了一场非常难忘的欢迎晚宴,我很快便与同事们打成了一片。这种亲密无间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我在其他商学院未曾体会过。我和同事们都相信,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引擎,中欧很快便会跻身世界一流商学院之列。这个信念,把我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 蔡舒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副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1张图片


2006年,在被任命为IESE全球EMBA课程学术主任后,我带着一群学生造访中欧,参加为期两周的学习模块。期间,我结识了中欧多位教授,并向时任教务长的郭理默教授(Rolf Cremer)表达了我想在中国短期任教的意愿。同年12月,我收到了他的邮件,令我意外的是,他在信中直接询问我,是否愿意来中欧担任全职教授,任期三年。我随即征求了夫人的意见,她此前从未去过中国,却当即表示:“太棒了!我们去吧!”


中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保安和保洁人员。他们每天早上都会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笑容是那么真挚暖心。是他们和司机、餐厅工作人员一起,将我们的学院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们是中欧的“幕后英雄”,“军功章”里也有他们的一半。他们在工作中展现的认真和专业,让我深受触动


—— 方睿哲(Rama Velamuri)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2张图片


中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分工非常细致,课程的班主任和助教们都非常敬业。我为EMBA学生上课时,讲义、测验题的打印和分发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完全可以委托给班主任和助教们代劳。在课程进行期间,他们还会及时把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上的问题反馈给我。有时他们还会为我推荐合适的中文教材和案例。正是因为中欧对教学工作如此强大的支持力度,我在教学之余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工作,也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是我在其他大学的教学经历中从未体验过的,使我深深爱上了在中欧的教学工作。


—— 张逸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3张图片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4张图片


1995年,我考进上海交通大学,中欧第一次进入我的视野。当时,我真的很羡慕那些中欧MBA的学生:他们拥有最好的图书馆、最好的数据库和最好的案例,而且几乎所有教授都是外国专家。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中欧的一名MBA学生。可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以另一种身份站在中欧的教室里,成为站在讲台后面的人!


2015年11月,我第一次参加中欧毕业典礼,此时我加入学院仅仅两个月。这样的活动我之前在其他学校也参加过不少,却从未见过有哪个学校会像中欧这样,为每个毕业生制作幻灯片,列出他们的照片、姓名、公司、职务和毕业感言,在教务长向他们颁发毕业证书时精准地按次序轮播。正是这种在所有方面都注重细节、力求完美的精神,才让年轻的中欧在中国与亚洲脱颖而出


—— 张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副教授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5张图片


2004年底,我到中欧做校园访问,这也是我第一次踏入中欧的校园,瞬间就有步入江南园林之感。之后回到美国没多久,我就收到了中欧的offer。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我给时任副教务长张维炯老师回邮件,就offer中的各种细节逐条询问确认。写完邮件,我发现自己问了十六七个问题,觉得实在有点儿多,只好自嘲地加上一句“不知道这是不是您收到过的问题最多的回复邮件”。很快,我就收到了张老师的回复,张老师先非常坦诚地承认这确实是他收到过的问题最多的回复,然后逐条认认真真地回答了我的每一个问题。


在和中欧沟通的过程中,我被中欧的专业、坦诚、严谨和高效折服了,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可以“认认真真做事,简简单单做人”的地方,于是我很快接受了中欧的offer。这是我人生中最重大的决定之一,我对这个决定从来没有后悔过


—— 赵欣舸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



编辑 | 岳顶军

推荐阅读

早把中欧作故园—我和中欧的十四年

你不可不知的“合”的故事

曾在三大洲知名商学院担任院长,他说教育是一项照亮别人的事业

商学院教授的多面人生 | 中欧2018《师说》合辑


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_第1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们为什么放弃在美国、法国、新加坡的商学院教职,相聚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