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点拾投资朱昂(微信号:dianshi830)
三个知识点:
1.导致大部分人亏损的并非熊市,而是羊群效应
2.对投资收益贡献最大的因素是目光长远
3.研究公司之前,我们应该先研究自己
罗伊·纽伯格可能是唯一经历过1929和1982年两次美股大跌的投资者,他一生的投资生涯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动荡。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肯尼迪总统遇刺,九次美国经济的衰退。在市场活着的时间越长,经历的也会越多。可贵的是,在罗伊·纽伯格68年的投资生涯中,居然没有一年的亏损。他成功投资的秘密是什么呢?在其94岁高龄时,这位共同基金教父和我们分享了他那些被时间考验过的投资方法。
普通人都觉得,让自己赚钱的是牛市,亏钱的是熊市。而罗伊·纽伯格认为,真正让大家亏钱的是“羊市”,因为羊群是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他们通过跟随其他羔羊的方向而感到安全。纽伯格发现,在其68年的投资经历中,最危险的一个词就是:从众!
这里我们分享第一个知识点,行为金融学中的“乌合之众”效应。在整个金融学主要有两大类的研究,一种是研究市场的定价;另一种是行为金融学,代表人物包括获得诺贝尔奖的尤金法玛和理查德·塞勒。而关于羊群效应背后的原因,法国作家勒庞在1895年出版的那本巨作《乌合之众》中,已经很清晰的揭示人们为什么会从众。
在这本书中写道,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为了获得群体的那份认同感,他的辨别能力就会降低,失去了对是非对错的判断力,并产生两个共同特点:1)个人个性的消失;2)感情和思想关注同一件事。最终,人们的行为决策往往被癫狂的情绪所左右。
而群体每一种癫狂背后都基于人性的三大欲望: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一夜暴富的幻想和窥探未来的欲望。落实到投资中我们发现,从众导致了许多泡沫看起来无比可笑,但在当时却没有多少人敢质疑。
我们举两个古今中外的案例。先说说著名的南海泡沫。1711年成立的南海公司最初作用是帮助恢复英国政府的公债信用。一群商人同意承担英国军队每年约1000万英镑的债券,政府则给予了南海公司进行贸易的垄断权,特别是南美洲的海岸。在那里的墨西哥和秘鲁有着大量的黄金和白银,这给了投资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但是南美洲是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国王根本不允许殖民地之间进行自由贸易,导致南海公司到了1717年,才能一年派三艘船前往南美贸易。南海公司从出生,就是为了解决英国政府的债务问题。随着英国的债务越来越大,南海公司必须寻求更多的股东融资来解决债务问题。到了1720年,南海公司开始实行分期付款的股票认购。投资者认购的股票只需要支付五分之一的现金,其他分期支付就可以了。这可能是投资历史上最早的加杠杆。
伴随着股票发行制度的创新,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在意南海公司的基本面。大家关注的,只是不断上涨的股价。这时候伟大的牛顿爵士也无法避免人性中的“从众”。他在一次短期投机成功后,发现股价上涨的更为疯狂。虽然作为一个百年一遇的天才,牛顿知道南海公司的股价上涨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但是在股价半年涨幅8倍后,牛顿也无法保持理性。他冲动的再次入场买入,却很快迎来了泡沫的破裂。最终牛顿在这一笔投机上亏损了2万英镑,大约等于今天的4000万人民币。
牛顿的智慧没有人能怀疑,但是加入了疯狂的群体后,他也犯下了事后看来极为荒谬的错误。
第二个说说几年前A股的移动互联网泡沫。从2013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开始普及,也推升了一次巨大的泡沫。当时A股有一批软件公司,他们的客户分布在医院、银行、政府服务等领域。软件公司的特点就是用户粘性高,但同时增长也比较稳定。
受益于互联网行业的巨大红利,这一批公司的股价也出现大幅上涨,有些涨幅甚至超过10倍。市场认为,这些软件公司应该以“互联网入口”的流量价值来估算。这些软件公司下游客户所拥有的用户,也应该被计入其估值体系。于是,一大批带着“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车联网”、“互联网电视”等概念的公司出现。有些公司的市值,甚至超过了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巨头,也催生了当时一批美国的中概股退市,选择回归A股。
虽然不同时期也有价值投资者提出质疑:不就是一个软件公司,为什么估值可以达到几百倍?然而这些公司的股价持续上涨,让所有参与者失去了“理性”,他们甚至觉得,如果你还在研究基本面,那已经输在了起跑线。看重市盈率的谨慎投资者,并没有赚到钱。而看重市梦率的激进投资者,已经赚到了真金白银。
之后的故事相信许多人依然记得,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这一批公司股价跌去了80%以上,创业板指数也在涨幅六倍之后,跌去了三分之二的市值。而那些“从众者”,也为自己的盲从付出了巨大成本。
纽伯格则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不从众的重要性,在1929年时,所有人都在追捧美国无线电,这是一家生产收音机的公司。当时大家都认为,无线电就是这个世界的未来。这和2015年大家追捧移动互联网完全一样。
纽伯格却发现了一个问题:许多美国无线电的股票簇拥者,根本没有用过收音机。为了研究这个公司,纽伯格买了一台收音机,亲身感受一些无线电时代代表着什么。很快,纽伯格发现收音机的用户体验极差。每次纽伯格要调半天的频道,才能听到一点点声音,大部分时间都是杂音,信号非常差。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美国要进入无线电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纽伯格于是在1929年大萧条中做空了美国无线电,其股价也从100美元跌到了2美元。
纽伯格在其68年的投资生涯中,发现类似的“从众”事件数不胜数。真正导致绝大多数人亏损的,就是“羊群效应”。客观独立是一个优秀投资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罗伊·纽伯格第二个投资法宝,就是目光长远。在经历了68年的投资生涯中,纽伯格发现长期才是投资收益最大的源头。在华尔街,区分你业绩的核心因素并非聪明,而是能否目光长远。他发现无论是专业的券商分析师,还是普通的个人投资者,都特别关注短期的信息。无论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是最新的总统发言,以及公司短期业绩的变化。
然而,罗伊·纽伯格的投资生涯中,经历了无数次美联储的加息和降息,几十次的总统更替。最终他发现,短期的交易是过度拥挤的,一个投资者容易被各种信息干扰。长期的投资并不拥挤,你需要知道的是,常识。
1958年的夏天,罗伊·纽伯格和往常一样,一个人在办公室里阅读华尔街日报。每天的早晨,他都会把华尔街日报的新闻仔细看完,并且从中寻找一些投资机会。这一天他看到了这样一个机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正在连同华尔街发行一笔10亿美元的可转债。
可转债意味着持有人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将这笔债券持有到期,最终享受债券的票面利息。或者按照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转换成公司股票,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对于持有人来说,票面利率保证了最低收益,而债券向股票转换,又提供了向上的收益空间。持有人最大的风险是,公司经营出问题,资不抵债。
通常像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这样的优质企业,发行的可转债必然是溢价发行,会比票面价格高出不少。但这一次发行,由于规模太大,需要很多大客户认购,所以毫无溢价。而且这时候,的美国正在经历从1957年三季度到1958年二季度的经济衰退,经济负增长3%,许多投资者希望等到经济复苏的前景明朗以后再出手。
经过仔细研究,罗伊·纽伯格非常清晰的知道,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高科技企业,在电话电报行业中,有着垄断地位。公司的债券评级是AAA,管理层也非常优秀。他并不知道的是,经济衰退何时结束,总统会在短期内做什么政策。但是把目光放长远,这个价格去买如此优秀企业的可转债,就如同天上掉下金子一般。
当然,天上并不经常掉金子,当你看到这个机会,就要用脸盆去接。罗伊·纽伯格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是其一生中少数加杠杆的投资操作。那一年,罗伊.纽伯格买入总发行量的4%,对于当时的路博迈基金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金额。
罗伊·纽伯格无法预测到的是,美国经济的衰退就在那个夏天结束了,股票市场企稳之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上涨,并且因为完全实现了行业垄断,被拆分成7个不同业务板块的子公司,纽伯格和他的客户在这笔投资上赚取了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放弃短期预测,放眼长期价值,最终给罗伊.纽伯格的这笔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于是,罗伊.纽伯格在94岁高龄,告诉我们:目光长远,是投资收益的最大源头。
但相比以上两点,在罗伊.纽伯格看来,投资的第一原则更重要——认识自己。他建议所有投资者,在学习投资方法、研究公司之前,先好好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弱点、恐惧和偏见。
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或许永远做不了价值投资。一个风险偏好很低的人,或许根本不应该自己做投资。相反,一个冒险家可能更适合成长股投资。在做投资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许多人在投资中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意味着身心合一,完全的匹配。印度大师甘地曾经说过:你的信仰会变成你的想法,你的想法会变成你的语言,你的语言会变成你的行为,你的行为会变成你的习惯,你的习惯会变成你的价值观,而你的价值观,会变成你的命运。这句话,也在华尔街广为流传。
知行合一必须来自行动和信仰的统一。我们知道价值投资是一回事,但是相信价值投资能带来长期超额收益,并且用一辈子践行价值投资是另一回事。事实上,并非所有投资者都使用价值投资。投资中的不同门派,都有风格迥异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共同点都是,方法和其性格、价值观以及信仰的匹配。
比如拥有文艺复兴基金的创始人西蒙斯,作为一个数学教授出身的他,相信所有的投资行为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解释。他相信的是用量化模型来研究市场,而其管理的大奖章从1989年开始获得了35%的年化收益率。再比如用高频量化套利策略为主的城堡基金创始人肯·格里芬,他从大学开始就执行套利交易策略,于是他的对冲基金城堡(Citadel)有着很强的模型套利基因,过去20年实现了20%的年化收益率。
投资的世界,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出身背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不同的投资方法。关键是这个投资方法必须要和我们内心真正相信的事物匹配。所以,纽伯格告诉所有要进入投资行业的年轻人一个重要忠告:在开始做投资前,先研究你是谁!
当然,好的投资者往往有一些共同点。无论是罗伊.·纽伯格,巴菲特、还是芒格。他们往往对数字很敏感,有很强的概率思维能力。纽伯格在1929年做空了泡沫巨大的美国无线电,背后就是这种概率思维的体现。即使无线电完全普及,这个股票向上的空间概率不大,但是向下概率极大。其次,他们都热爱阅读和思考。巴菲特大部分时间用来读书,纽伯格到了94岁依然在写书。最后,独立判断和行动。纽伯格在推出第一个没有销售佣金的共同基金时,面临重重阻力,但他明白这样的产品才能更好的为持有人创造价值。1999年,巴菲特因为拒绝买入高估值的科网股,所以大幅度跑输标普500指数。他坚持自己观点,极少数的连续四次公开评论市场,认为美股泡沫巨大,最终巴菲特证明了他是对的, 2000年3月,纳斯达克见顶暴跌。
最后,我们做一个总结。罗伊·纽伯格穿越牛熊的三大法宝。首先,真正让人亏钱的并非熊市,而是羊市。不要让“羊群效应”主导了我们的投资决策。其次,投资中最容易赚的钱是目光长远。短期的交易极度拥挤,长期的交易并不拥挤。只要眼光放长,就赢在了起点。最后,能穿越牛熊的基础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方法。在研究公司之前,我们应该先研究自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