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贤经》解读(十二)

水是故乡清,月是故乡明。

按:

离去后频频回望的地方就是故乡。

故土不再难离,乡愁不再是离愁。

罗大佑的《鹿港小镇》预言般的唱出了我们的宿命。

我出生在城市,但祖辈来自乡村。

中国的乡村已近乎被掏空了,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还是文化意义上的,所以,我们都是失去故乡的游子,只能高唱“归去来兮”。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按:

一般说来人越老心越柔软。

原因我不得而知,因为我还没老到那个程度,或者说我还很年轻。

妄测一下,可能是由于看多了人情冷暖、世事沧桑,看遍了河东河西、跌宕沉浮,看尽了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于是,不再对人苛求,不再轻下断语,变得谦卑,懂得包容。

越活越明白的老人自己快乐,身边的人也开心。

没活明白的其实是糊涂人变老了。

听一首蔡琴的《白发吟》吧。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按:

另外一种说法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莫行”有三种,一是相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二是清楚自己不是武松;三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偏行”也有三种,一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二是艺高人胆大,去虎山就是为了“降龙伏虎”;三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那到底是该“莫行”还是“偏行”呢?

武夷山有座古刹名“止止庵”,山门有副对联,上联是“到此十六洞天方知天外有天当止则止”,下联是“仰其百千仙道始悟道非道应行便行”,行至此驻足良久,发人深省。

人的一生皆在“行止之间”。


读书趁年轻,临老始看经。

按:

趁年轻?书到今生读已迟。

老了再看经?莫到老来方修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不过还是有道理。年轻时不读书,老了就没有读书的习惯,想看几页书也看不进去。老了如果再不追求觉悟,就没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机会了。

孔子曰:“少年戒之在色,中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

有句话很喜欢:“读书这么好的事”。是啊,世界上还有比读书更快乐的事情吗?(只有书虫才会这么说)

世上人千万种,各有各的喜好,不读书也没什么不好。

可是话说回来,读书这么好的事。

近日听老炮儿黄秋生演唱的《美丽的梭罗河》,很喜欢。可是QQ音乐链接不到,只好听黑鸭子的吧,另外一种味道。


有书真富贵,无官一身轻。

按:

如此说来我是相当富贵,而且浑身轻如鸿毛。

只要还有人相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必须算计投入产出比,读书就不会有真正的趣味。

只要还有人一听见“什么长”就浑身酥软,立刻就想投怀送抱,若不能被临幸就丧然若失,官老爷就会始终高高在上。

固然权势有诸多的好处,但是不能一生拥有。

智慧不一定能带来财富与地位,但是可以让一个人站在大地上眺望地平线。

人生的终点能夺走一切身外之物,唯有与生命合为一体的智慧才能不断流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华圣贤经》解读(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