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唠叨不停”到“沉默是金”,从“暴跳如雷”到“平静如水”

案例:

在某重点学校的门口一位母亲和孩子的一幕:“我和你说,你下次再被老师留这么迟就欠打,我都懒得来接你,真让我觉得丢人!”边说还边拍打着孩子的头,这个孩子一直耷拉着脑袋,掰着手指摩挲着书包背带。对这名母亲的行为我可以理解,因为她的恨铁不成钢,只是在这样一种责骂和唠叨声中真的能够让孩子有进步吗?真的能够给孩子带来一些思考吗?

“前些天我家孩子不听话,我唠叨了半个小时都不管用,最后我一发火打了他一个耳光,这孩子就两天都没理我,我该怎么办?”从她的语气中听得出这位母亲心中的焦虑,母亲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应该思考在教育过程中的方式是否得当。很多家庭教育的无效甚至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感,是因为父母说得太多。我想如果那位母亲只是唠叨了十分钟,就一定不会有后面出现的打耳光,更不会有孩子对她的不理会。所以对于“唠叨不停”应该有一个时间的掌控,只要掌控在适当的范围里,“唠叨”也能变成一件好事。

我曾今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调查,他们对1000名中学生中做过一个家庭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题目是:你最不喜欢妈妈的哪种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其中550位中学生首选了“唠叨”,“唠叨”可能是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的第一难题,解决家长的“唠叨”问题,也许可能是解决家庭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

毫无疑问,所有家长的“唠叨”出发点一定是好的,“唠叨”的内容也是正确的。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唠叨”为什么会导致孩子如此强烈的反抗呢?有不少教师和家长,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身体上的距离最近,心灵之间的距离却很远,根本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这样即使你花再多的钱财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花最多的精力去给孩子“开小炤”,都是无济于事的。

纵观自己是一位爱唠叨的妈妈,也是一位爱唠叨的老师,自己孩子也不知一次抗议,管住自己的嘴真的很难。

著名教育家林格先生说过:“嘴巴的品质是耳朵培养出来的。”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闭上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也是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课堂是教师传到授业解惑的场所,也是孩子吸取知识的场所,所以就更加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留下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

生活中教学中我也逐渐开始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再对学生“唠叨不停”,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进行教育者的退后隐藏。这招果然见效,老师给予了他们更多自主空间,他们就会觉得这是老师的信任所以就更要做的更好。我把这个自身的经历也告诉了那位焦虑的母亲,父母对孩子不唠叨,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关心,只是选择一种更为正确的方式,都说“沉默是金”,沉默有时候的确是比语言更起作用。当一个孩子怒气冲冲地在你面前抱怨种种的时候,你就可以微笑着看着他,静静聆听,等到孩子一股脑把话都说完,估计他的怒气也消了大半,更棒的是他可能会开始反省自己,“也许刚才他是不小心的,我也没必要这么斤斤计较。”这样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要孩子的心灵乐于依靠,我们应该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很多家长一听到我这个建议总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让我和孩子示弱?其实不然,只有自的内心变得柔弱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你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我们是该与孩子站在同一高度爱抚孩子还是应该高高在上摆着教师和父母的姿态教育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我反复告诉家长的一句话是:“只要让孩子感应到你真的在乎他,他就不会让你太失望。”有一位父亲问儿子:“你记忆中最美好的生活片段是什么?”儿子毫不迟疑地回答:“是那个晚上,我参加完表演,你来接我回家,在路上你停下汽车帮我捉萤火虫。”事情是如此普通,这位父亲都已经不大记得,却成为了儿子心目中最美好的记忆。教育就应该是一种心与心的感应,让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温暖,在心灵的碰撞和感动中收获成长。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一个孩子的品行形成和父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老师起的作用是塑造和改进,但如果父母没有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再好的老师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现在很想对文章开头那位母亲说,如果我是她,我一定会抚摸着孩子的头,然后在他耳边轻轻地说:“妈妈相信你,明天我们用更好的表现来弥补今天好吗?”孩子最怕的其实就是觉得父母不在乎他们,只要父母给孩子一个肯定,孩子也会用努力来回报这份肯定。

拿破仑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而每一次情绪的发作都会给对方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好好学习“情绪管理”这一课。不少家长和我反应孩子的问题,说着说着就会情绪比较激动,他们事后也会反省自己,但往往都会不以为然地说一句:“我这个人情绪上来以后就很难控制。”家长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对他打骂几次孩子也不会记在心上,可是孩子的自尊心其实比家长想象中的还要强,如果一个家长情绪失控,他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是很大的,甚至会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造成影响。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如果一开始的成长就是一面布满漏洞的墙,他也许需要用一生的力量去修复那些伤害。

而我们很多的家长并不知晓一些心理学上的理论知识,所以很简单,我告诉他们就是对孩子微笑,在你想发火的那一瞬间先平静三秒,然后努力让自己微笑,这样你的怒气就会消了大半,现在你就可以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和孩子说话,那么这样取得的教学效果绝对是会比怒气冲冲地大骂一顿来得好多了。

注重心情的教育才是美好的教育,才是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所以无论是作为教师和家长,都是一位教育者,教育者首先应该打开自己的心门,然后用自己的心灵去沟通,去打开孩子的心灵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所以我们再来反思一下整天“唠叨不停”和容易“暴跳如雷”的家长,他们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偏颇?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优秀的教育者,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之心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用这种平静的心气来对待孩子,这样你的孩子的成长空间就会得到更加充分地拓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话一直盘桓在我的脑海,教育是一件多么任重道远的事,我已经在自己的肩上挑起了这个担子,那么就更有责任要做好一名教师,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在家长困惑的时候给他们伸出援助的双手,希望能够营造一个“家校互助”的完美模式,让孩子在积极健康的氛围中成长,那么我和家长都能收获的,会是最甘霖的雨露。

www.wegoo.com.cn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唠叨不停”到“沉默是金”,从“暴跳如雷”到“平静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