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目前体系与格局。1、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体系结构,全国性国股行17家,地方城商行134家,农村金融机构近4000家。2、国有化的治理结构:国有大行实控人为财政部,地方性银行大部分实控人为当地政府。3、中国银行业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历史,背后是地产、地方政府信用扩张史。4、行业集中度趋于下降;中小银行在地方政府信用扩张、自身盈利规模增加的驱动下,创新行为更活跃。5、各业务板块格局:政府是银行最大的客户,房地产开发、基建、能源重化项目贷款是主要的业务内容;近几年转向发展个人零售。
原标题:专题!中小银行的改革背景及对投资的影响【中泰银行·戴志锋/邓美君/贾靖】
来源:传统借贷vs新型金融 中泰银行·戴志锋
前言:本周,金融稳定委员会强调了中小银行的改革,本文介绍其改革的背景及影响;请关注我们后面的系列研究。
投资要点
“中小银行改革”对投资的影响。1、影响结构:流动性的分化与经济的分化。中小银行的改革,会是银行之间的分化加大;银行的分化会带来流动性的分化(银行负债的分化),流动性分化带来经济的分化(银行资产的分化)。2、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持续但缓慢。中小银行改革就是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由于要化解中小银行风险,会是持续的过程;由于约束条件多(金融稳定、影响宏观经济),会是缓慢的过程。3、对银行的监管会是“扶优惩劣” 。银行分类监管会加快,鼓励政策支持的方向的银行,对小银行异地扩张和金融市场业务继续限制。4、优质银行的竞争优势会持续增强。银行之间的分化还持续很长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们继续建议拥抱银行股的“核心资产”。
中国银行业目前体系与格局。1、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体系结构,全国性国股行17家,地方城商行134家,农村金融机构近4000家。2、国有化的治理结构:国有大行实控人为财政部,地方性银行大部分实控人为当地政府。3、中国银行业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历史,背后是地产、地方政府信用扩张史。4、行业集中度趋于下降;中小银行在地方政府信用扩张、自身盈利规模增加的驱动下,创新行为更活跃。5、各业务板块格局:政府是银行最大的客户,房地产开发、基建、能源重化项目贷款是主要的业务内容;近几年转向发展个人零售。
中小银行体系和格局形成的原因。1、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我们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靠地产、基建拉动经济;地方政府融资主要依靠银行,尤其是地方银行,使得中小银行风险主要集中在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领域。2、由于有政府信用的隐形背书,我国中小银行的行为容易转向“寻租”、“套利”,2012-2016年大幅扩张(金融市场与贷款)就是典型。个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套利”,导致我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增加。3、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导致其行为容易异化。银行业经营具有特殊性,需要“激励”与“约束”相配套的公司治理结构。一些中小银行被地方政府控制,沦为“地方第二财政”,风险集中及官僚化;一些民营银行行为非常短视。4、行业保护导致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同质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过去的经济高速发展,牌照、利差和地方保护,使得银行“躺着赚钱”,同质性强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对资本的需求巨大;行业个体缺乏竞争力。5、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使得风险集中于银行行业,监管难度加大。我国直接融资不发达,银行承担了主要的融资功能与金融风险,这导致对中小银行监管的约束条件较多。
政策可能会担心中小银行的风险点?1、房地产价格下跌对银行及地方经济的区域性风险。现实中则是关联度高的:房价—地方财政—银行资产质量。房地产下跌,对某些区域的银行和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较大。2、经济转型阶段,中小银行面临压力明显上升,行为可能“异化”。习惯于高速增长的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压力之下,有些银行可能转向高风险、利益短期化的经营行为。3、银行之间风险关联度高,对监管和风险化解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银行业经营长期基于“政府兜底”的信仰,信仰动摇时,容易引发同类型银行的风险传染。4、金融行业的风险容易形成集中,风险不容易化解。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业,银行同质性强,容易同时发展某一领域。风险的化解,需要经济转型、融资多元化等多角度化解。
一、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1.1 银行业在我国融资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且间接融资与储蓄率的高占比也决定了银行信贷在融资结构中长期都会保持独大的地位。银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产业,占据了总金融资产的70%以上,且贷款规模为我国GDP总量的150%。且从其增速表现看,银行信贷的增速一直是要高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速的。从资金来源端看,中国人比较重视储蓄,国民储蓄率超过50%。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在5%左右。从资金运用端看,我们国家间接融资相对较高、占比80%左右,而高占比的间接融资又能推升储蓄率高增:银行吸收存款、投放信贷,信贷派生存款,循环往复。
1.2 银行体系:多层次、广覆盖
我国银行体系总体来说是多层次、广覆盖的。2018年末,我国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4588家,机构类型二十余种。其中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专注社区、小微、“三农”服务的地方法人银行和信托公司等其他非银机构,基本建立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银行体系。近年来,银保监会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引导民间资本依法合规进入银行业。民间资本控股的银行业机构已超过3000家。民间资本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股本中的占比分别超过40%、50%和80%,民营银行自2014年以来已批准开业17家。各类机构持续推动渠道建设,不断优化网点布局。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网点总计22.1万个,其中五家大型银行网点6.8万个,占比31%,广泛分布城市乡村。
海外银行业覆盖面对比:多呈现二元化的格局。1、美国——2016年年末,美国资产规模大于100亿美元的金融控股公司共有115家,其中:资产规模低于499亿美元的机构有72家,占比62.6%;资产规模大于1000亿美元的机构有36家,占比31.3%;而资产规模处于500亿—1000亿美元的机构只有7家,占比仅为6.1%。2、日本——主要银行(都市银行)共10家,地区银行由64家地区银行和40家第二地区银行组成,信金社现有数量为251家;截至2019年3月31日,都市银行资产规模734.6万亿日元,地区银行403.9万亿日元,信金社156.7万亿日元,资产占比分别是56.7%、31.2%、12.1%。3、中国——截至18年末,5家大行资产规模98万亿、占比银行业金融机构36.7%,12家股份行资产规模47万亿、占比17.5%,134家城商行资产规模34万亿、占比12.8%,近4000家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34.6万亿、占比12.9%。
1.3银行集中度:近十年中小银行份额上升
我国银行业格局:过去十年大型银行的集中度水平是趋于下降的。2018年末,五家大型银行资产总额105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37%。其中四大行各项存款余额占银行业比例从2010年的47%下降到2018年的38%;各项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43%下降到2018年的35%。员工人数165万人,占银行业比例40%。与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集中度较低且和国际银行业趋势呈现一定背离。
从国际经验看,在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并购浪潮下,国际银行业的集中度是持续提高的。金融危机前,大型银行为追求“集约边际效应”,通过并购和跨境展业等手段主动扩大业务规模,集中度升速相对较快,金融危机后,受到重创的中小银行退出市场,间接推高了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2006-2016年,欧元区银行的数量从5590家降至4385家,美国由8680降至5913家,瑞士由331家降至261家。
1.4 银行各业务板块的格局
对公业务是过去各类银行发力的主要领域,中小银行近年来则更多是在金融市场领域占优。1)对于大中型银行,对公业务是银行业最主要的资产、营收、利润来源,一直是传统银行业务的中流砥柱。虽然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等多方因素影响,对公银行业务收入占比将从47%微降至46%,但仍将是整个银行业第一大收入来源。2)对于中小银行,2014-2016年货币宽松周期催生了一波由宽松货币政策叠加债牛推动的银行金融市场业务。中小银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在2017年初金融市场业务对于营收和经营利润的贡献度已经可以超过50%以上,主要的上市城商行资金业务对营业利润的贡献率是呈上升趋势的,在2016年部分银行仅资金业务就可以贡献60%以上的营业利润。
二、中小银行体系和格局形成的原因
2.1经济发展模式决定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其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几个阶段性特征:1)2003年前,政府通过国有经济从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来主导经济发展;2)2003-2012年的十年中,基建和房产不断推动城市化进程发展;3)2012年后,经济下行期间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推动了一二线城市房产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地位再次强化。
在此经济模式下,我国银行业贷款集中与“政府信用”相关。03年前中国银行业的关键业务存在于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2003年—2012年以来的关键业务主要分布于基建、房地产开发、能源重化等领域;从客户角度看,上述两个阶段关键客户主要是政府、政府平台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是城市以及发达地区。根据上市银行(老16家样本)的数据,地产+基建类贷款占比达到了总贷款25%以上,
2.2 由于有政府信用的隐形背书,
我国中小银行的行为容易转向“寻租”、“套利”
我国银行业过去十年三轮加杠杆的过程,本质是地产和地方政府信用的扩张。第一轮在08-09年,受经济刺激政策影响,银行资产规模攀升,主要由政府和地方融资平台逆市场融资带动(政府推动)。第二轮在12-13年,绕开表内非标监管,以买入返售为代表的同业业务扩张带动资产扩张(大中型银行推动)。同时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作为存款的替代品快速兴起,成为影子银行资金募集的主要方式。大量理财资金通过银信、银证、银基、银保等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的通道业务,流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的非标资产。第三轮在14-16年,以同业存单-同业理财-非银委外的同业链条创新,通过委外投资业务与非银金融机构合作,延长资金链条、层层嵌套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兴起,并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带动银行资产规模扩张(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推动)。
我们银行商业模式:基于政府的隐形担保的加杠杆。1)资管产品大规模扩张。政府隐形担保,使得银行和非银机构都默认交易对手无风险。2)中小银行通过大额存单主动负债。政府信用担保,使得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在同业存单发行利率接近。3)资金最终流向集中。资金多数流向房地产、国有企业和融资平台(政府信用背书)。
2.3 中小银行的公司治理导致其行为容易异化
我国银行所有权性质:大银行国有控股、小银行大多以地方政府为主。6大行是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众多,股权结构呈现较大的差异性。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基本形成四类股权结构模式:一是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部门和地方国有企业持股的方式而占有控股地位或拥有实际控制权;二是地方政府处于参股地位,由社会法人拥有实际控制权或者没有实际控制人;三是由中央企业控股,地方政府处于参股地位,实际控制权在中央企业;四是股权结构分散,个人股或职工股占有相对较高比重,无实际控制人。
具体而言,在城商行的发展沿革中,地方财政投资是发起设立阶段重要的参与资金且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大部分城商行多采用第一类股权结构模式,地方政府出资组建并选派、任免管理层,此后引入战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增强资本实力,降低地方国有法人持股比例,以北京、上海、江苏、南京、宁波等上市城商行为代表;如华融湘江、珠海华润、大连、长城华西、昆仑银行等则逐步发展为央企控股银行。整体看,地方政府持股比例在城商行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稀释,但目前绝大部分城商行第一大股东仍为地方财政局或者地方国有企业。由已发债银行数据可知,88家城商行中10%的第一大股东为央企,61%的第一股东为地方国企。
农商行则股权结构相对分散。农商行脱胎于农村信用社或者农村合作银行,个人股东众多,同时在改制的过程中,面临股权集中度的监管限制,因此发起设立阶段主要采取第四类的股权结构建立公司治理机制,股权结构一般比较分散。但对于资本实力强、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农商行,诸如北京农商行、上海农商行、重庆农商行、广州农商行等采取类似城商行的股权模式发起设立,地方政府对此类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仍具有一定影响力。
2.4 中小银行商业模式同质性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做大做全”的惯性,与大型银行间的同质化现象突出。我国大型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在负债、信贷额度等具有天然优势。中小银行诞生之初定位为区域性银行,服务中小型企业,但实际操作中在战略、市场定位、业务结构等方面是大型银行的克隆。具体来说:1)发展战略方面,小银行提出的发展方向与大中型银行雷同,如前期的对公为主,近期的零售转型。2)市场定位方面,在市场竞争压力下,各类银行都大力拓展中小微客户,使原本专注该领域的小银行市场份额受明显挤压。3)业务结构上,依赖存贷利差,小银行普遍非利息收入占比不足30%,在近年来收费监管趋严背景下发展空间更加受限。4)客群定位方面,贷款投向偏好大企业、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房地产领域,总体来说对中小微企业和三农支持不足。
此外中小银行间的同质化现象也仍突出。具体表现为2017年前投资资产增长的趋势同步性、和监管趋严后在资产结构调整上的相似性。前期中小银行在利差收窄和扩表驱动下,主动发展收益水平较高的投资业务,特别是在经营区域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中小银行中体现更为明显,如在“两高一剩”为支柱产业以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17年随着监管趋严、银行回归本源,城商行及农商行投资资产均有所压缩,贷款占比均有所提高。此外,城商行及农商行通过配置部分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和同业存单等投资资产替代同业资产满足自身流动性需求的同时,增加收益水平,近年来城商行和农商行同业资产占比亦呈下降趋势。
2.5 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行业,监管难度加大
我国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决定了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业。我国主要依靠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占比低。根据央行,2019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3.23万亿元,其中,贷款新增额10.02万亿元,占比76%;直接融资(企业债券+地方债+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额)为2.77万亿,占比21%。这种间接融资高占比、直接融资不发达的特点导致银行承担了主要的融资功能与金融风险。
三、中小银行体系面临的潜在风险点有哪些?
3.1 地产压力带来的银行和地方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过去十年房地产对于中国信用扩张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终结果就是中国经济的周期与房地产周期的相关性越来越强,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地产政策收紧,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增大,系统性风险也越来越高。用中国商品房销售额作为房地产周期的划分指标,可以看出2008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三轮短周期的变化,分别是2009年-2011年、2012年-2014年以及2015年至今。比较中国商品房销售额增速与社融增速,可以发现二者保持了非常强的同步性。可以说12年后中国的金融周期就是房地产周期。随着对地产政策的进一步收紧,银行信用扩张载体的缺失,经济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银行资产质量的压力加大。
房地产价格下跌对银行和地方经济的影响是动态的、螺旋式的。尽管银监会在2010年对商业银行进行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房价即使下跌30%-40%,房贷不良率也不会明显上升(李树林,《透视中国银行业的房贷压力测试》,2010)。但需要注意的是,监管和银行内部对地产价格的压力测试都是静态的,而现实中则是关联度高的,影响是螺旋式的,传导链条是:房价—地方财政—银行资产质量。房地产下跌,对某些区域的银行和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较大。
3.2 经济下行阶段中小银行的行为“异化”
宏观经济下行背景下,增量时代过去,存量市场竞争。经济增速下滑,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对贷款的需求不会持续旺盛。银行业会告别“跑马圈地”的时代,粗放式扩张已然结束,精耕细作的“内生式”增长才是方向。
经济转型阶段,中小银行面临压力明显上升,行为可能“异化”。新经济的发展,更多需要的是直接融资,传统的贷款需求增速会明显下降。习惯于高速增长的中小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经营上压力会逐渐增加。压力之下,有些银行可能转向高风险、利益短期化的经营行为。
3.3 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性高,
对监管和风险化解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银行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是使得我国银行业间的风险传染性增强。理论上,一个有效的银行同业业务市场可以为流动性短缺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富余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然而,我国银行业近年来出现的新型同业业务并未发挥上述功能,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单家银行以及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
银行之间风险关联度高,对监管和风险化解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银行业经营长期基于“政府兜底”的信仰,信仰动摇时,容易引发同类型银行的风险传染。我国金融市场业务高度发达,银行之间业务高度交叉,风险传染度高。这使得银行的监管容易“投鼠忌器”,监管的挑战较高。
3.4 银行高同质性带来的风险集中
金融行业的风险容易形成集中,风险不容易化解。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业,银行同质性强,容易同时发展某一领域,如前期的发展的非标业务,近期发展的零售业务。风险的化解,需要经济转型、融资多元化等多角度化解。
中小银行前几年高速增长部分源于套利。在负债端,中小银行通过同业存单、表外理财、和非银金融机构合作等,快速加杠杆;在资产端,中小银行通过大量投资非标、同业理财、委外等获取利润;辅助于期限错配,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近年业务回归传统存贷,银行集中发力零售,同时存款竞争加剧,亦积累了部分风险。1)存款竞争中的过度金融创新。结构性存款增长迅速,多数结构性存款产品实际年化收益率与预期最高收益率相差很小,实际构成了保本且保收益的“高利率存款”。但引入衍生品后,简单的存款产品变为跨市场、跨区域、跨国境的产品,更易受到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2)零售贷款的真实性和用途存疑。零售领域贷款的用途一直是监管难题,如个人消费贷款有些流向了房地产领域,有些被用作股票、期货投资,有些被转贷到网贷平台。小微企业很难做到受托支付。
3.5 部分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存在问题
中小银行股权方面存在集权与分权机制失衡的问题。具体而言城商行国有股占比偏高,容易形成权力集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股权分散,容易形成过于分权。过于集权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国有股占比高导致基本上无须承担财产风险的高级管理层和员工不同程度的取得了银行的实际控制权和支配权,这种控制权和支配权使他们可以不负责任的经营与操作,甚至运用银行的资产进行利益输送,违规谋取个人利益。过于分权容易导致股东无法对公司治理形成有效制衡,部分股东与管理层在管理思路、增长目标等方面长期存在分歧,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四、”中小银行改革”对投资的影响
“中小银行改革”对投资的影响。
1、影响结构:流动性的分化与经济的分化。1、中小银行的改革,会使银行之间的分化加大;银行的分化会带来流动性的分化(银行负债的分化),流动性分化带来经济的分化(银行资产的分化)。
2、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持续但缓慢。中小银行改革就是银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由于要化解中小银行风险,会是持续的过程;由于约束条件多(金融稳定、影响宏观经济),会是缓慢的过程。
3、对银行的监管会是“扶优惩劣” 。银行分类监管会加快, 鼓励政策支持的方向的银行,对小银行异地扩张和金融市场业务继续限制。
4、优质银行的竞争优势会持续增强。银行之间的分化还持续很长时间,这个过程中,我们继续建议拥抱银行股的“核心资产”: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平安银行和常熟银行。
中泰银行团队
戴志锋 CFA 中泰金融组负责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约研究员,获2018年水晶球银行最佳分析师第一名(公募)、2018年保险资管最受欢迎银行分析师第一名。曾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海通证券和东吴证券等,连续五年入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中泰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邓美君 银行业分析师,南开大学本科、上海交通大学硕士,2017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
贾靖 银行业研究助理,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硕士,2018年加入中泰证券研究所。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Bank资管》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原标题和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