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olake 的GeekBand C++开发学习笔记(三)

前记:完成第三周的学习,整个面向对象的高级编程课(上)就结束了。前两周主要讲述类自身的特性:不带指针的类,和带指针的类;让我认识到了类的构成要点、使用方法以及内存管理的基础理解。第三周则将重点放在了类与类之间的关联,包括三个武器:复合(组合)、委托、继承,虚函数及多态,以及重点讲解了将三个武器组合使用的一个例子composite设计模式。侯老师的课是启发式的,从这一个例子讲解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理解难度很大,但是仔细跟随设计思路思考,会启发很多新的思路,对理解这三种基本也是颇有助力。

继承与组合

侯老师上课时关于继承和组合的关系,留下一个问题:子类Devried 公有继承自父类base,并且含有一个component的对象。那么在构建一个对象时,哪一个组件先生成呢?
现在来代码测试: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lass base
{
    int b;
public:
    base() { cout << "base ctor.\n"; };
    virtual ~base() { cout << "base dtor.\n"; };
};
class component
{
    int c;
public:
    component() { cout << "component ctor.\n"; };
    ~component() { cout << "component dtor.\n"; };
};
class Derived:public base
{
    component co;
public:
    Derived() { cout << "Derived ctor.\n"; };
    ~Derived() { cout << "Derived dtor.\n"; };

};
int main()
{
    {
        base B;
        component C;
        Derived D;
    }
    cin.get();
    return 0;
}

运行结果:


monolake 的GeekBand C++开发学习笔记(三)_第1张图片
base_deri

可以看出生成Derived对象D时,先调用base ctor,后调用component ctor。
理解:基类构造函数构造对象是先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类似于列表初始化),然后再进行自身增加数据的构造,而component对象com是属于Derived类的一个数据成员,等父类的内容构造完成后,再调用component构造函数构造对象co。

UML类图

侯老师在讲解基本设计方式时,采用了一种图形方式表达设计方式类成员间的关系,即UML类图。能很简洁的将个部分的逻辑关系展现出来,更清晰的展示设计思路。但开始接触很生疏,很多表示方法不明白,结合课程中的讲解和网上查阅资料总结一下知识点[1],[2]:

monolake 的GeekBand C++开发学习笔记(三)_第2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类(class)使用三层矩形表示,分3个部分:

1,类名。抽象类(含有纯虚函数的类)用斜体表示。
2,字段和属性。我理解为包含的数据成员。上图中冒号(:)前面为notice为变量(对象)名,冒号(:)后为类型(类)名。变量(对象)名下加下划线,表示静态数据。
3,类的方法。虚方法使用斜体表示。冒号(:)前面为函数名和接受的参数,冒号(:)后面为返回的参数,静态成员函数下加下划线。

注意:在2、3中字段、属性、方法前面可以加符号表示作用域:‘+’表示public,‘-’表示private,‘#’表示protected。

接口(interface),使用两层矩形表示,分2个部分组成:

monolake 的GeekBand C++开发学习笔记(三)_第3张图片
interface.PNG

1,接口名
2,接口实现方法
我理解是一些全局的实现方法汇成的面向用户(或下一级)的接口。

其他

monolake 的GeekBand C++开发学习笔记(三)_第4张图片
achieve.P

途中折页的白色框,用虚线连至方法,表示该方法中的关键性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monolake 的GeekBand C++开发学习笔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