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便聊天——读孔融一二有感

在这个世界眼中,你的形象、行为、身份地位就可以代表你,你本不需要再说话,可是。。。总还是有那么数量不少的一批人只看你说了什么。

因言获罪是最傻的得罪,你本可以稳妥地沉默是金。但既然身为智人就要在群体里混,我们总需要用言语来和别人交流。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很会聊天,跟他聊个通宵你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他不跟你聊也能无痕退出,不让你尴尬;也总会有一些人,和他聊天你感觉比辅导孩子作业还累,绞尽脑汁也薅不出话题羊毛;还有一些人,天一聊就死,话题一碰就碎,只剩互怼。你以为以上的区别是投缘,其实这里有套路。

先看你想聊。当你想和一个人聊天,尤其想多聊一会儿,实际是:你对他有好感或者你想让他对你有好感。而你对他有好感,最终也是为了让他对你有好感。于是,这个问题变成了:你想通过聊天让他喜欢你。

他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先问问你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初混社会的人会喜欢和自己三观一致的人,可是你的观点就是你的观点,你的观点不是你的实力,也不是你自己。初混社会的人还喜欢,或者叫欣赏/佩服/崇拜拥有自己没有但是又很希望拥有的特长的人,也就是他站在那里,你就想成为他。可是倘若不下狠劲付诸行动一血一泪地落实到行动,这样的人对于你,也就和那些连续剧里精神吗啡似的偶像没有区别。

混社会久一点的人总是喜欢同一种人:那些喜欢自己又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的人。你若说这是势利,我也就嘿嘿。

你想通过聊天让他喜欢你,你至少得喜欢他又能给他带来好处。来看孔融。

《世说新语》记载孔融在十岁那年,跟着父亲来到洛阳。当时的洛阳名士李元礼很有声望,想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作为名士,李元礼只见身份同等的社会名流或者家里亲戚。十岁的小孩孔融跑去李府被拦,非但不畏惧,反而大咧咧对家仆说我是李府的亲戚。于是通报后被引进门,见到李元礼。李元礼困惑地问这个十岁的孩子,“不知咱们俩是什么亲戚,我好像不认识你啊。”孔融从容回答,“昔日我的祖先孔子和你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徒之谊,所以我们两家世代通好。”在座的其他名流宾客莫不称奇。当时的太中大夫陈韪来得比较晚,在座的人就把刚才这一幕说给他听。他评价了一句,“小时候厉害的人,长大了不一定还能这么好。”孔融立刻回答,“那么您当初小的时候必然很厉害吧。”陈韪非常尴尬。

这段“孔融认亲”一直是作为孔融人小心大、牙尖嘴利的代表作。并且,这个特点竟然还能通过基因遗传下去,孔融的两个孩子也是异常心智成熟且淡定。稍后再表,参看篇末原文。

1.你想通过聊天让他喜欢你,你至少得喜欢他又能给他带来好处。很多人就是倒在这第一点上的。你想通过聊天让他喜欢你,而你并不喜欢他,你只是想从他那里得到你想要的,案例不胜枚举,十几年前你身边卖保险的,搞金字塔传销的,现在各路求人办事的。你若能带给他绝对的好处,你也不需要聊他了,直接利益交换就行。你不喜欢他,他知道得比你想象得要快要透。毕竟,你若是戏精,早就去报考中戏了。

孔融是喜欢李元礼的,因为他是首都的名士,他也能给李元礼带来未来的好处,因为他也确实有才的。《后汉书·孔融传》的记载更详细,李元礼当时就夸他,“长大之后必成大器”(高明必为伟器)。大V也是需要未来的大V做朋友的,尤其相识于微时,利于做多,和后来孔融与祢衡的忘年交一样。

你若不喜欢一个人,他一般也不喜欢你,多说无益。

2.正确破冰。你喜欢他,你想和他聊天,你得有个正确的破冰。冰破好了,海阔任鱼跃。出场姿势很重要。孔融怎么破冰的?堪称典范。分两步:引起好奇心(“亲戚说”)+ 把他逗笑了(且是用展示自己智商的方式把他逗笑了)。无论是谁,你若是做到这两个基本点,冰就算破了。

这里借用一个别人的智慧,有一个作者提过,和地位高过自己的人破冰,有一个强行搭讪的小伎俩:你可以跟他说,你看到/听到一个关于他的事。盖因人不管地位高低,总是对自己背后的舆论感兴趣。其方法论依据,依然是引起好奇心。

3.聊天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你只要真诚有礼貌。社交礼貌不到位,你就处处受怼,参见故事里的陈韪。只补充一个,我完全不赞成有些沟通技巧里说的你得有目光交流、点头、口里说一些嗯嗯是是或者一段时间后重复他的最后一句话,来表明你在认真倾听和交流。你已经在和他认真交流,就完全不需要刻意去证明。这之间的差异,你感受得到,他也感受得到。

4.你若想把天聊死,你就judge他。陈韪就是这么做的。初次见面,他甚至都没对孔融有过了解和交流,就直接给他一个“长大未必厉害”的评价。“你想得太多了”,“你太偏激了。”,“等你。。。。。你就懂了”,“你就是太懦弱了”。。。他要么一口血喷在心里,从此拉黑你,要么直接怼回你。而你本来不必如此的,你只要不说话,默默倾听,再找个理由得体离开就行。

5.你若想得罪人,你就judge他且讽刺他。还是看孔融。

据《后汉书·孔融传》记载:公元203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攻占袁绍的老巢邺城,结果俘获了袁熙的妻子甄氏,甄氏貌美,曹丕就强占甄氏。事情闹得舆情哗然,孔融得知此事后写信给曹操:“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知道这个典故的由来,于是特意问孔融,孔融则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够不够狂拽炫酷、牙尖嘴利、骂人不脏字?可是有什么用?!最后的结论:交流是为了缓解问题,不是为了制造矛盾。如果不能,还是装一下欲辨忘言。


参见原文:

《世说新语·言语第二》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后汉书·孔融传》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不随便聊天——读孔融一二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RZm0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随便聊天——读孔融一二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