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已成为一种常态。
三天时间,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人,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最近有一档国产节目就大胆发起挑战。
用仅仅三天时间,去走进一个聚光灯下的明星,并试图看懂TA——
这是由腾讯新闻出品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由姜思达主持。
了解姜思达的人应该知道,此前他已出过两档节目:
座谈形式的《透明人》,以及跟拍记录形式的《陷入姜局》。
这档新出的《仅三天可见》,有点像二者的结合——
在每一期节目中,他将作为“第一视角”,和当期的明星嘉宾随行共处三天。
在节目最后,两人坐下来进行一次深度谈话,以挖掘嘉宾的生活态度。
截至目前,《仅三天可见》已播出四期。
在前几期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热度可见一斑。
豆瓣上,《仅三天可见》也被评出了8.2的高分,对于一档国产真人秀来说算是不俗的成绩。
肯定会有人疑问:在综艺节目百花齐放,访谈类节目也频频创新的今天。
为何《仅三天可见》能够在口碑和热度上获得双丰收?
在我看来,是因为它以姜思达独有的感受力和表达方式,将“真人秀”这三个字做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接下来,就来给大家好好聊聊这三个方面。
《仅三天可见》的“真”
看过这档节目的人就知道,姜思达是这档节目的灵魂。
从第一天到第三天,他都要和当期的嘉宾不断交谈、对话,从而碰撞出新鲜的观点和态度。
在此之前,关于明星谈话类节目,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了。
从最早的《鲁豫有约》《可凡倾听》《超级访问》,再到近几年的《圆桌派》等等。
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局限于某一个封闭的访谈空间。
而《仅三天可见》就打破了这种空间上的束缚,姜思达会跟随访谈对象一起工作、生活,记录其真实状态。
换句话说,要在嘉宾的日常生活中对谈,也让嘉宾在这种随时发生对谈的状态中去进行日常工作和生活。
此外,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提的问题大多比较“套路化”。
双方互动的方式也相当——你问我答,有来有回。
《仅三天可见》就完全打破了这些套路。
首先,姜思达作为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会在他某个有想法和触动的瞬间,突然地对嘉宾进行提问。
作为被提问的嘉宾,也不一定默守陈规、非得作答。
比如第三期节目中,因为于正对工作的过度专注,就无形中让提问的姜思达吃了不少闭门羹。
另外,作为一档不按套路出牌的访谈节目。
节目中对谈的双方,在深入挖掘对方的想法时,往往是令其猝不及防、没有准备的。
比如,姜思达会在聊天时突然让于正拿出手机,让他念出微博上最近的三个搜索记录。
谢娜也曾拿起姜思达的手机,当众念出他发的朋友圈。
可以说,这种涉及个人隐私的“突击”,在以往的对谈节目中几乎不会出现。
因此,无论是从访谈双方的相处模式,访谈的问题,以及访谈方式来看。
《仅三天可见》都把真人秀的“真”字,做出了新的高度。
《仅三天可见》的“人”
如果说姜思达是整档节目的灵魂,那么每一位与之对谈的明星嘉宾,就是给这档节目注入血肉的部分。
从前面四期来看,每一期的嘉宾都是话题人物。
第一期的谢娜,是主持界一姐,微博上粉丝最多的“太阳女神”。
但是,她却经常被网友群嘲业务水平和情商双低。
第三期的于正,从爆款剧《宫》的编剧,一路做到了现象级电视剧《延禧攻略》的制片人。
但他也因言语上的过度自负,而背负了诸多骂名。
此外,还有第二期的池子,第四期的袁弘,以及接下来会登场的周一围等等。
在这些受访明星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争议性和矛盾性。
放在以往的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大多会把目光聚焦于这些话题人物身上,最能激起观众好奇的部分。
而他们所提的问题,也基本都围着最具争议的部分打转。
《仅三天可见》就突破了传统的形式——
在敏感和尖锐的八卦话题的同时,又有像日常聊天一样闲话家常,更有充满哲学思辨的人生思考。
杨澜曾写道: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这样的人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
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情况下,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而《仅三天可见》就用这种非常“姜思达”的提问方式,将一个具有八卦属性的舆论人物,带离了那个标签化的舆论中心。
在每期节目中,让观众看到这些明星在标签和争议之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当谢娜说出,她最想忘记的十年,是家里最难的那十年时。
她不再像微博上那般光芒四射,也不再像网友口中那样低情商。
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因为家庭而具有软肋的普通女人。
(想忘记父母)最辛苦的那十年
我现在想到会很心疼他们
我帮不了他们
当于正回答,他愿意选择“让全世界的人幸福一天”,而放弃“让自己的作品豆瓣9.9”的选项时。
这其实等同于,他放弃了一个让自己可以自负的机会,
此刻的于正,体现出的是其内心深处一个完美主义者的本能。
我选择(让别人)幸福一天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活着
能让别人幸福一段时间
是非常非常难的
发现了吗,在这些极具姜思达个人风格的问题下,每一个标签化的话题人物,都呈现出了自己的多种可能性。
打破标签,从而发现和理解明星人物身上的多面性。
这正是《仅三天可见》的宗旨,也是这档节目最大的魅力之一。
《仅三天可见》的“秀”
《仅三天可见》的节目定位,是明星社交实验。
因此,不同于传统访谈中,主持人和受访者之间你问我答的座谈对话。
《仅三天可见》更像姜思达与受访者之间,彼此切磋想法、碰撞思想、表达自我的一个秀场。
在这个秀场里,所有流程以姜思达为主导而展开:
姜思达跟随嘉宾进行三天拍摄,姜思达的个人陈述总结,姜思达与嘉宾面对面交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秀场里,姜思达所表达的一切都是自由且自我的,而不管它是否正确,甚至是否客观。
从节目的先导片里就可见一斑:
姜思达曾对着镜头说:“可能这个东西完全出于我的主观,但我不在乎客观”。
我不在乎客观
于是,他可以在池子和朋友的聚会上,明确表达自己无法融入。
他也可以在采访于正的一天结束后,表达自己对于正的“烦”,甚至不想继续进行采访工作。
这些与受访嘉宾公然“作对”的言行,被原原本本地放在了节目中。
放在其他人身上,有作秀的嫌疑。
但放在姜思达身上,你就会意识到:无论看似多么冒犯的言论,其实都是完全符合他性格的个人秀。
这种从采访人出发,就打破常规的做法,也让这档节目具备了不同的风格和魅力。
回到这档节目的名字本身,仅三天可见,这原本是针对微信朋友圈而开发的一项功能。
这是一个极度开放的时代,每天一睁眼,我们都能从朋友圈里,看到无数让人心惊肉跳的新闻。
这也是一个极度封闭的时代,每当点开一个人的微信主页,我们往往都会被“仅三天可见”的字样阻拦在外。
在这个开放和封闭共存的时代,人性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仅三天可见》这档节目,就让我们看到,哪怕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也具有不为人知的多面性。
它更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可能都仅仅建立在片面了解,甚至是持有偏见的基础上。
但其实要上升到真正的爱与恨,全面地理解TA,才是唯一的途径和法门。
正如这档节目的slogan所言——
看懂一个人,才能决定Love or Hate。
好看的你也请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