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打压专车是避免操之过急?|今日话题

导语 今日话题

近日,交通部出台了两份文件,一份涉及专车,一份涉及出租车,意在改革传统出租行业,推行“专车新政”。本来意图改革,但收获的评价却不高,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对于保守的态度,交通部解释这是为了“避免操之过急的休克式改革”。我们真的应该等一等,不要这么急吗?


所谓“专车新政”,限制很多,思维很旧


1、最致命一点:专车被箍上8年报废的强力限制,严重挫伤从业者积极性


深夜加完班,掏出手机,点开某个叫车app,等它把自己安全地送回家,已经成了很多上班族赖以通勤的行为习惯。在这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大势所趋背景下,很少有人能想到专车会再被掣肘。但是,交通部近日出台的两份“征求意见稿”,让很多相关方被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这两份文件,一份叫做《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另一份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暂行办法》)。打着“改革”之旗号,抗着“新政”之名头,内容却乏善可陈、退步颇多,以致被称作“来自石器时代的改革方案”。


声明在先,在交通部的官方表述中,从没有使用过“专车”这个词,而是替代以“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在下面的行文中,“专车”即指“网络预约出租汽车”。


在《暂行办法》中,最惹人注意的是私家车若做专车,需变更为营运车辆属性,面临8年强制报废的限制。根据2013年开始实施的《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无使用年限限制,但小、微型出租客运汽车只能使用8年。现在,把专车也套上这样一个8年的使用寿命,应该是脱胎于上述规定。


试图打压专车是避免操之过急?|今日话题_第1张图片
8年报废期,等于变相阻止私家车进入专车行列


仅这一条,就基本堵死私家车进入专车市场的通道。运营车辆之所以有一个8年的报废期,是因为其几乎日夜奔波、行驶里程远超正常车辆的缘故;而专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特质。这里有一组权威数据:据2014年全国交通运输统计公报,全国出租汽车日平均运送乘客42次、84人次。而根据网约平台的统计,每日接单量10次以上的专车,仅占总数的3%,绝大部分专车每日接单数在4次以下。


专车的行驶里程和出租车明显不在一个量级,却沿用相同的报废期限,这一点,交通部有所不知?8年的报废期,相当于人为地、制度性地增加专车服务成本,其背后的专车司机会有怎样的叫苦不迭,已无需猜测:在交通部征求意见稿颁布后,某叫车软件旗下的专车数量已经大幅度减少,甚至在其上海分部,已经取消了“快车(一种更廉价的专车)”服务。就连一些官方部门对这条规定也不能理解,宜昌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认为,专车与传统的出租车有区别,不是24小时不间断运营,车况也较出租车好,若一刀切8年强制报废,势必会挫伤司机积极性。


2、最荒唐一幕:数量管控、价格管制,甚至连支付方式都不放过


整体来看,整套管理专车的《暂行办法》,从思路到具体措施,完全照办了原先管理出租车的那一套。既没有半点互联网思维,也没有看出专车的独特性。《暂行办法》第13条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配置数量有规定和要求的,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依据其规定和要求,对车辆发放《道路运输证》。”


这种表述,为对专车进行数量管控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什么叫做“对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配置数量有规定”?传统的出租车行业,最保守诟病的正是牌照管制模式,不仅大量滋生腐败,而阻碍了出租车行业自我调节的功能。之所以专车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对传统出租行业形成冲击,不就是因为它“在需求高的时段,司机就投入服务;在需要低的时段,司机回归私车身份”这种进退自如、灵活机动的模式吗?现在还要对专车进行数量控制,几乎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试图打压专车是避免操之过急?|今日话题_第2张图片
所谓“专车新政”,骨子里还是管理出租车那一套方法


再看《暂行办法》第三条,“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不享受出租汽车燃油补贴。”不享受燃油补贴可以理解,但要求专车实行政府指导价则匪夷所思。这条规定被认为是交通部回应打车软件在高峰时期涨价的行为。但是,专车之所以能形成和消费者之间高度的供需匹配,正是基于在大数据分析下的调价策略,在下班高峰期又下大雨的夜晚,翻3倍价格,却能让消费者打得到车,只要事先明确告知消费者调价数额,有何不可?


数量管控、价格管制也就算了,连车费的支付方式也要管。《暂行办法》第19条规定:“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要使用符合规定的出租汽车计价器,向乘客出具相应的出租汽车发票。”这是强制所有的专车都安装一个计价器?从未看见有人质疑过专车乱收费的问题,因为专车的收费系统是专车平台控制的,使用APP计价,乘客根据结果在线支付,透明便捷。反倒是一些出租车司机,会在计价器上动手脚。况且,消费者已经习惯了网络支付的习惯,为何要和消费者对着干呢。


这种限制,是避免操之过急的“休克式”改革?


1、交通问题迫在眉睫,“操之过急”的说法难以理解


在《指导意见》对媒体公布后,交通部专门组织了一场说明会,向媒体解释起草背景和起草过程。在发布会上,交通部运输服务司巡视员徐亚华表示,为了避免专车和出租车对立,应避免操之过急的“休克式”改革。


到底是我们操之过急,还是有关部门操之太不急?满打满算,专车进入中国已经有5年的时间了,从大众普遍接受的角度看,也已经发展了近3年。连交通部自己都亲口承认“出租汽车打车难、服务差被市民广为诟病,停运事件周期性爆发,社会不断质疑行业管制与垄断。”


试图打压专车是避免操之过急?|今日话题_第3张图片
专车很好地解决了高峰期打车难的问题


既然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一目了然、亟待解决,而专车在打破垄断、缩小司机与乘客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资源闲置、利于乘客自我保护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这样的改革怎么可以被称为“操之过急”呢?如果有关部门确实认为太急了,只能证明权力太任性。


比如,交通部运输司司长刘小明日前表示,根据高德公布的第二季度拥堵指数,北、广、杭、深四个城市,虽然已经实施了机动车限购,但第二季度的拥堵指数却反而上升。“这个时间正好与互联网约车盛行的时间吻合,交通拥堵与专车有关。”拥有如此神逻辑,把城市拥堵的问题推给专车,自然也会认为对出租车行业进行强力改革属于“操之过急”。


2、“休克式”改革即使是真的,受损失的也并非普通劳动者


所谓“休克式”改革,是指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社会经济会受到极大的震荡,甚至处于“休克状态”。如果仅把范围限定在传统出租车行业来看,支持专车确实可能带来这样的结果。大量的出租车公司表示“新的司机基本上招不到了,老司机还在硬撑”“由于专车的冲击,去年还值100多万的出租车牌照费,今年差不多蒸发了近50万元。”


出租车公司的话,不可全信,他们当然有夸大自己不利地位的动机。但整个出租车行业的萧条气氛,确实已经存在并弥漫。以杭州为例,今年到期后没有续包的出租车,共有300多辆,这在往年是不可能发生的,按每月出租车承包金(份子钱)平均8000元来算,车辆闲置导致的杭州出租车行业营收下降达每月240万元。今年6月,杭州市出租车行业协会决定自救:将每月的承包费用减少10%,为期三个月,以减少承包者的负担,希望能借此留住现有的司机。


一直以来,强调专车对出租车的不利影响,都会用出租车司机收入减少作为煽情砝码。但是,对于普通出租车司机而言,即使全中国的出租车行业整体覆灭,一家不剩,他们也可以轻松转型,就像一些司机常说的那样“大不了我花十几万买辆车去跑专车”。真正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的,是管理者、有官方背景的出租车公司、牌照持有者。所谓“休克”,是指革掉这些人的既得利益。正如知名评论人刘远举所言“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就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那么,对农民来说,存在公社与承包制度的对立吗?恰好相反,农民得到了解放。”


另外,正是由于专车对出租车的“休克式”改革,原本铁板一块、油盐不进的出租车行业,逐渐有了松动的迹象。除了上文提到的行业协会(也是半官方组织)降低车份钱外,在西安,更有95名出租车司机,带车组成股份制公司。他们希望通过新的公司形式,打破当地出租车经营权私下交易和转让的乱象。


结语 今日话题

既然交通部出台的两份文件对人们的日常出行影响巨大,并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开征集意见活动,社会各界都应该有话就说、积极建言,等法规落地再击鼓鸣冤,则为时已晚。



第3318期 本期责编 张德笔


出品 腾讯评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评论独家稿件,转载必须注明“编辑姓名+转载自腾讯评论《今日话题》栏目”,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读后分享

◆点右上角->发送朋友或朋友圈


快速关注

◆点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点标题下->今日话题->关注

长按下方二维码自动识别关注

试图打压专车是避免操之过急?|今日话题_第4张图片

在本文右下方“写评论”可与编辑直接交流,谢谢各位网友的热情参与。如有长篇回复,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图打压专车是避免操之过急?|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