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复姓公孙,名鞅。因为出身卫国,所以也称卫鞅。商鞅是他变法成功后封地在商,所以称为商鞅。在文中,我们统一把他叫做卫鞅。
卫鞅学的是法家,他拜在魏相国公叔痤的门下做弟子。公叔痤非常喜欢他,认为他很有才能,打算把他推荐给魏惠王。还没来得及推荐,自己就先病倒了。
魏惠王去看望公叔痤,顺便问其推荐一下接班人。
公孙痤推荐了自己门下的卫鞅,魏惠王听了就不说话。
公叔痤看出魏惠王并不愿意重用卫鞅,就跟魏王说,如果不用卫鞅就直接把他杀了。不要让他去给别的国家效力。
魏王答应之后随即离开了。
公叔痤又叫卫鞅赶紧逃走,因为自己已经劝魏王杀他了。公叔痤叹着气说,自己举荐卫鞅,魏王不愿意用,而他自己是魏国相国,不能不替魏国着想。劝魏王杀你卫鞅,是为人臣子的本分,现在告诉你卫鞅赶紧逃跑,是尽了做朋友的本分。
卫鞅却不肯走,他的理由是:魏王不肯用他,自然也就不会杀他。
果然,卫鞅一直安安稳稳地呆在魏国,直到公叔痤过世。
没多久,魏国西边的邻居秦国国君秦献公去世,秦孝公即位。
秦国祖先最早是因为养马养得好,得到周穆王的器重。周穆王四处征战,他就为穆王驾车,穆王征战胜利,就封了其做大夫。
秦国靠近西戎,离中原较远,文化方面很落后,一向被中原各国视为蛮夷。
所以历代秦国国君都很注重招揽人才,他们喜欢任用其他中原国家的人才为他们治理国家。
孝公八年的时候发布招贤令,招纳全天下的贤才来秦国。
卫鞅听说后,就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卫鞅到了之后,给孝公宠臣景监送了重礼,景监就在孝公面前说卫鞅的好话,于是孝公就接见了卫鞅。
卫鞅对孝公讲富国强兵的实施之术。孝公一听大喜过望,决定离开按照卫鞅的办法进行改革。
变法的首要目的,就是废除了贵族们的特权,建立了以打仗立功为目的的制度。
此制度一出,秦国立刻炸开了锅。秦国贵族们都靠着世袭祖荫吃喝享乐,现在卫鞅断了他们的活路,逼着他们上战场,这可怎么行呢?
一干贵族跳出来反对。
不但反对,而且怂恿太子反对。
刚好这时,太子又犯了一个小错误:
他驾着马车从国王专属通道上走过。
这个错说大也大,可说小也不算什么。
太子嬴驷是当时孝公唯一的儿子,孝公非常疼爱,那条专属通道太子绝对不是第一次走。
但此一时彼一时。
卫鞅正需要树立个靶子,太子身份最尊贵,拿他做筏子,震慑效果最好。
于是就杀掉太子的马车夫,训诫了太子的老师。
太子的老师有两位:一位叫公子虔,是孝公的亲哥哥。在秦国地位尊贵,特意被孝公任命为太子太傅;另一位公孙贾也是秦国的贵族。
卫鞅的变法也同样侵害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就在贵族中领头反对变法,并煽动年幼的太子闹事。
卫鞅的此举是报复,也是泄愤。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子封地的农民给太子交粮食。交粮的时候粮食是好好的,可拿出来吃发现里面都是全变成了沙子。
这明显是被人做了手脚。
但太子当时只有14岁,出事之后并不详查,只是气愤地杀掉运粮的农民出气。
现在看来,这一事件很可能是太子的师傅们做的手脚,他们就想利用太子挑衅:太子就算杀了人,你又敢把他怎么样!难不成你还真敢杀了他!
但千算万算,却没想到卫鞅直接把刀架在了他们的脖子上。
卫鞅说,太子身为国之储君却一再触犯法律,原因就是做老师的没有好好教导太子。所以太子犯了错,应该由你们做老师的接受惩罚!
卫鞅吩咐,拿下太子的两位老师,割掉公子虔的鼻子,把公孙贾的脸上刺上字,流放到边疆。
卫鞅本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借此机会把太子也一同做掉,但是杀掉太子秦国就没了继承人。于是就把14岁的太子嬴驷流放到了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