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去年10月17日,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现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现场演讲中被问及是否支持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时,他认为,真正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还是应该到这些大城市。这番言论当时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同,也有人批评这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咖“站着说话不腰疼”。笔者认为,所谓“逃离北上广深”,本质上是青年是否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发展和定居的问题。不管在北上广深多么累,但很多人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一旦逃离一线城市,回到家乡小城市,等待他们的也不一定是桃花源式的恬静生活。
作者|黄帅,媒体人,财经记者圈新锐专栏作者
我有一个朋友,作为外省青年,不到28岁,就在北京就买下了两套住宅,他是众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和“人生赢家”。但是,他却总是说,自己这样的单身狗,宁可跟女朋友一起租房子住,也不愿自己有房独居。
我们当然认为他这是谦词,但他是一个真诚的朋友,后来我专门为此询问了他,才知道其中原委,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焦虑并无夸张。
焦虑之一,在于他虽然持有房子,但不是优质地段的学区房,其中一套位居四环之外,另一套虽在主城区内,却是商住两用的房子。何为商住两用?这里需要普及一个许多人不清楚但很重要的知识。
“商住两用房”,从名字上看,就是既能办公又可以居住的一种产品,但在建筑术语中没有这种称谓,这只是销售方根据市场行情和产品的功能来定义的一个不规范的俗称。与普通住宅普通,商住两用房的缺点在于它使用权限少,一般是50年或40年;首付比例较高;不能落户,更没有附带的学区。当然,它的优点也是明显的:小区位置和硬件条件较好,租金高适合出租,最重要的是即使没有北京户口也可以购买,这满足了许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的需要。
为什么会有不同属性的住宅类型?原来,不同的土地类型所对应的使用年限也是不同的。住宅的土地使用年限为70年,工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土地使用年限为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地50年,商住两用的使用年限对应的类型一般是后者。
所以,他认为商住两用的房子的投资价值,目前来看有些暧昧不清晰。但是囿于现实条件,他仍然认为年轻人值得购买这种房子,这似乎是无奈选择之下的最佳选项了。相比其他投资方式,在他眼中,持有京城优质地段的房产,依然是增值保值的最佳方法。这或许也反映了不少同龄人的共同看法。
买上房子,创造力会萎缩?除此之外,他更大的焦虑是,尽管持有两套房产,却背负上了沉重的房贷,尽管很多人还处在“欲做房奴而不得”的阶段,但对来说,想留出理财和投资的空间将变得非常难,而这恰恰是他最看重的。
犹记得去年10月17日,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现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现场演讲中,被问及是否支持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时,他认为,真正有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还是应该到这些大城市。李彦宏的一番言论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认同,也有人批评这是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咖“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谓“逃离北上广深”,本质上是青年是否选择在大城市工作、发展和定居的问题。在我的记忆里,从舆论一致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大城市房价高的时候开始,这个问题就浮现了。多年来,尽管大家对此争议不休,还是有很多年轻人选择留在大城市,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那么,既然多数人已经“用脚投票”了,为何李彦宏的话依然能引发争议甚至批评呢?因为很多人看似心甘情愿地留在一线城市,但实属无奈。一旦“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小城市,等待他们的也不一定是桃花源式的恬静生活。
我有一位在北京靠写作谋生的朋友,在圈子里已经小有名气,他就来自中部省份一个贫穷的小县城,他曾跟我讲,自己并非不想回家过上安逸的日子,只是回家后会立刻失业,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曾打趣称自己原先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若回到家乡小城,只能去开网吧。
这般无奈并非只体现在这位朋友身上。不愿意回家乡,主要还是因为小城市的就业机会稀少、发展前景渺茫,再加上“关系户”众多,想靠个人奋斗来实现理想,可谓难上加难。这一困难存在于基层生态的多个方面,也有圈子化、板结化的问题。至于青年凭个人之力来创业,更缺乏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按照李彦宏的说法,有创造力的年轻人在大城市能够接触各种各样的人,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产业趋势和技术上的革新,以及一些理念方面的东西。我不否认这种看法的合理性,但也应看到,青年群体并非铁板一块,是否选择留在大城市,归根结底还是由自己的性格、专业、兴趣、职业目标甚至家庭因素决定的,简单地将其分类、模式化,进而评头论足,没有太大意义。
但是,在个人选择之外,在“走”还是“留”的问题上,社会也应该为之提供自由而稳定的环境。就以李彦宏口中的创业者为例,当他们回到小城市后,地方政府应出台有效的政策帮助他们。但在目前,有创业者表示,在有些地方的政策中,针对某项政策具体负责落实的部门也不明晰,除此之外,还有融资政策难落地、创业政策服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这都是年轻人回家乡的“拦路虎”。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逃离北上广”后,在家乡反而遭遇了更大的困难,只好“重返北上广”,其中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压力之下,年轻人何去何从?
这位堪称“成功人士”的朋友曾告诉我,他不得不赶紧买房的一个隐忧:要找对象。尽管我不赞同他的观点,也不认为女性会将房子与爱情完全绑在一起,其实这恰好成了女性自我物化的佐证。但也不得不承认,有房子在婚恋中起码是锦上添花的,而在陌生人面前,有房子则是一个加分项。环顾今天的各大相亲网站、组织和平台,便能轻松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于年轻人有没有房子,要不要买房子,这个命题从一开始就充满分歧。以我在北京的同学、朋友为例,对这个问题基本持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坚定的不买房派,或称之为租房派。其中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有钱买房但就是不买,他们代表了拥有新财富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一批年轻人,他们会把买房的钱用于创业,甚至环游世界。不过,绝大多数人想买房但没有经济条件,被迫租房,“诗与远方”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大多数一毕业就落入窘境。
另两种人是坚定的买房派和观望派。某种程度上,前者被外界视为“人生赢家”,这种标签化的命名方式正体现了年轻人的财富观、生活观越来越趋向不同,甚至两极分化。而且,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观察,这两类人会逐渐变成同一群人,那就是买房派。因为,观望许久后,很多人发现,房价不降反升,收入却未能同比例增长,只好硬着头皮买房——不买不如买,晚买不如早买,这个道理很多人即便嘴上不愿意承认,心里也不得不默认了。
其实,对家庭条件较宽裕者而言,房子不只是生活必需品,还是资产保持、增值的最佳途径。理财的方式可谓五花八门,二十年前,只靠把工资放到银行里储蓄起来,靠利息也能赚大钱;十多年前的年轻人,靠炒股暴富者也不在少数。而今天呢?在当前,想要资产保值增值,其实没有太多好的选择。我身边从事金融工作的朋友,曾大谈利用金融衍生品增值的妙计,但这对未经金融专业训练的大多人而言,不是一个现实的手段。想来想去,似乎买房子,还真就是最简单、最笨拙但可能也是最有效的保值办法。
这种思路的背后是房价增速超过收入增长的现实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几经考虑要买北京二环内崇文门地区的一套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1平方米单价近10万元),根本没打算住,只是因其为学区房,兼有投资用途。直到前几日北京再出严厉限购政策,其念想才再次搁置下来。这是一个被畸高房价异化的真实案例,可如果我的这位朋友真买房了,谁能保证她将来不后悔?
当年轻人的资产、消费能力乃至创造力被高房价绑架后,又谈何更高远的追求呢?有人说年轻人要野蛮成长,有人慨叹只是匍匐前进,更有甚者说只是苟且生存。每个人的现实生活都受自己的“三观”和家庭背景影响,但在高房价面前,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更高境界时的无力感,对年轻人而言几乎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