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老电影,一个只能在上个世纪的旧时光中才能上演的故事,在文字与光影的相互交织中,再次将人温柔地袭中。
电影中,Helene Hanff 终于来到了她心心念的伦敦,穿过大街小巷,来到那所售卖二手书的书店,位于查令街84号的Marks&Co.
只是,曾经摆满书的书架已经空空,那些与她通信、互赠礼物的店员,也都已离开。
但是,她还是对着空气,告诉Frank ,那位亲自为她挑选书籍的店员,自己终于来到了这里。
真实生活中,Helene的生活始终与贫穷为伴,没有幸运到能凑够去往伦敦的机票钱,所以她的那本著名的书中写着:
“你们若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生活中的遗憾不可弥补,但电影的结局还是让人欣慰很多。
我想,可能编剧本人也不忍心让Helene与Frank两人始终没有“相遇”的机会,于是稍稍减去一些遗憾,替Helene圆梦,替千千万万的读者圆梦。
这部老电影,很少听到有人提及。
但电影非常好看,即使找到的片子画质并不清晰,甚至画面中还带着点点的斑驳,但这似乎更契合了这个发生于旧时代的故事,带着一种陈旧但温馨的感觉,让我在其中沉醉而不知归路。
电影的魅力在于,将书中零散于信中的生活片段,完整地呈现出来,古灵精怪的Helene,那个热情似火的白羊座女生,你看她风风火火地走来走去,拿到不喜欢的书会气鼓鼓地回信“质问”,那架势似乎要把打字机给敲碎。
还有,电影真的是爱书人的“视觉盛宴”啊,无论是Helene摆满书籍的凌乱房间,还是伦敦书店充满英伦气质的古朴书墙,都像是宁静但包罗万象的小世界,分外美丽。
纽约的Helene在整个纽约城买不到想读的英国文学,写信给遥远伦敦的二手书店寻求心仪书本,后来,他们不再是商人与消费者的关系,而会在心中透露生活的讯息,并且互赠礼物。
这种买书的方式真是让人羡慕,带着一些古典的含蓄,像是“云中谁寄锦书来”,有些期待,有些雅致。
这是一份被距离拉长的思念。
想象着那些信件隔着大海,在两片大陆之间流转,彼此间的默契与了解与日俱增,成了最遥远但却最亲近的朋友。
我能想象到的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就是Helene与Frank这样,从未有可能成为伴侣,但两个无限相同的灵魂,却又如此美好。
这份遥远的陪伴,其本身就足以让人感激命运的善意安排了。
其实信的内容,不过是交代购买的书籍名称、对书的评论,再加上一些来自彼此生活的细节,总统选举、女王加冕,好像和老朋友谈论自己生活的琐碎与新鲜。
但这样的通信持续了二十年。
这样平凡的话语背后,是绵延了二十年的关怀,为曾被遥远的距离所阻隔,为曾被飘摇的世事所打扰。
有人说,Helene与Frank之间,“是爱情的另一种译法”。
而对于我来说,是不是爱情已经无所谓了,可能他们也幻想过彼此的模样,也期待着有一天可以相遇,但是,所以的一切都比不上这份遥远的默契本身,Frank会怎样怀着柔情替Helene包裹好书籍,Helene又怎样满怀兴奋地打开这些书籍,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部分,也是不需要打破的距离。
他们没有为彼此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只是以那些沉默的文字,传达秘而不宣的默契。
这个故事让人感动,因为它纯净、美丽又哀伤,像一首诗歌,沉默地呆在诗集中的某页,偶尔有风来,吹动书页,我们才得以看到这首诗,心里面是安静的,安静又有些难过。
我们需要它,在这样一个每天热点轮番上演的时代,走马观花的情感太多,被稀释的爱恨太多。
而这样漫漫无目的感情,分外美好。
在时光中酝酿的特殊情感,如夜间的白月光,即使无法将它拥入怀中,但是它来到你的圣生命中,轻轻照在心上,一切就足够了。
如果有遗憾,也只需像电影里的那首Frank误以为一位女客人是Helene,失望地回到办公桌前读的诗,在无人时轻轻诉说,一切不过是梦一场。
But, I, being poor, have only my dreams
I have spread my dreams under your feet
Tread softly because you tread on my dre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