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

乌托邦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其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控的价值和实践呈现在理想的社会或国家之中。

最早接触的反乌托邦作品是大学读的《美丽新世界》,这段时间又读完了其余两部作品,今天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听一听这三部曲的特殊旋律。

1.《我们》

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_第1张图片
我们

不能忽视的是扎米亚金所处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农奴制走向没落,社会矛盾初见端倪,崇尚集体主义,排斥自我的风气愈演愈烈,集权主义所暴露的种种弊端,诸如军事化、集权化、工业化,都体现了作者的预见性。

“我们”是胁迫的产物,在权利高度统一意志下的沉沦和自我麻痹,一切理解、证实、创造都是空白,胁迫下的空白。号码D-503对情欲的苏醒和渴望,正说明了“我”的存在空间被“我们”所压制和掩盖,事实上“我”一直隐藏在人性的最深处,I-330正是点燃“我”的星星之火。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并非应该被全盘否定,”我“和”我们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并且是不能被忽视和抑制的,清晰认识两者的区别并加以对待,才不会陷入矛盾的漩涡,作者也突出了”我“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因为这种矛盾时刻存在且异常尖锐,它才不应该被掩埋,被认为不存在。

2.《美丽新世界》

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_第2张图片
美丽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和《1984》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欲望的无限释放,后者是思想的全面压制,与其说哪个世界更恐怖,不如先分清所站的观察角度。

美丽新世界所展现的是一种极度成熟的生活体制,需求满足最大化,思想欲望不设限。人们追求社会稳定、生活安谧,通过技术和”唆麻“来规定人的一生,控制人的自然欲望。从本质上看,新世界与专制社会大同小异,剥削人的自然权利,营造一元化社会,而动态的稳定和协商中的平衡已经荡然无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新世界的恐怖之处就在于自我的极度认同感和满足欲,不需要外界的胁迫和压力,”我“情愿去做一个新世界的绝对奴隶,试问有谁不喜欢一帆风顺的”自由“生活?

3.《1984》

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_第3张图片
1984

《1984》的文笔个人认为高于前两部,无处不在的统治和压力贯穿始终, 步步紧逼的节奏让人身临其境,把极权和绝望刻画的入木三分。

奥威尔所描写的极权社会,与《美丽新世界》的状态南辕北辙,人性遭到彻底扼杀,思想受到禁锢,自由更是无稽之谈,无处不在的”老大哥“,是权力的象征和所有人膜拜的对象,书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这个人物,然而每一个情节和故事发展都与他息息相关。极权盛行的结果就是个人没有自由,没有可信的判断力,除了信服领袖别无选择。温斯顿越是反抗,就越接近死亡,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老大哥“。

面都生存环境得荒谬,人们或许毫无办法,只能在绝望和悲观中选择沉默,选择否定,选择冷嘲热讽。


当下的生活,不能否认的是出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缩影,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便利麻木了自己,奴役了自己,现实的稳定和幸福却很廉价,过多的追求物质满足,越来越多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安逸、稳定、自我麻痹。

之前提到《美丽新世界》和《1984》哪个更恐怖,身在其中必然觉得1984让人难以忍受,而当身在新世界会不会就迷恋享受?至少享受的感觉你我都不陌生。或许“我们”早已摆脱了“1984”的极权社会,但谁又能肯定“我们”不会演变到“美丽新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乌托邦三部曲——《我们》《美丽新世界》《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