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读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

这是我参加写作团后读完的第一本书,这本书,是2007年《岩松看日本》系列电视节目的文字版本,时隔九年了,文字和图片被印刷成册,恢复了原状,可是,历史不能了。

九年前,中央电视台从历史、生活、文化、经济四大部分,23个方面,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日本。

历史方面,走访了每个中国人都愤恨的靖国神社、与之相反,还走访了代表和平友善的和平博物馆,了解了神风特攻队,采访了敢于说不的良心新闻人渡边恒雄,也关注了劳工案和慰安妇问题在日本各界的态度。

生活方面,选取了全民防灾、涩谷109百货、垃圾处理、养老问题、地铁线路这样几个中国人非常关注的点,用新闻真实记录的方法,给我们呈现了日本的真实状态。

这一部分,虽然是九年前的事了,仍然让我敬佩。日本的中小学校,会随时拉起警报做防灾演戏,在完全不知道有新闻采访的情况下,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班级,在1分钟的时间里,有序的完成了避难准备,而全校1000多名学生,在4分钟内,就完成全部集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始终如一的安静、沉着以及秩序良好。这让我想到了日本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是在中国疯传的那组照片——日本人在有序排队,等待物资发放。我想,如果没有这么好的防灾意识的培养,不可能有他们灾难来临时的淡定。另一个让我钦佩的,是日本的垃圾分类。他们的日常分类分为17类,任何一个家庭,都会严格按照垃圾分类来处理家里的垃圾。9年前,日本的垃圾再利用率已经达到了40%以上,每个家庭,都会在内部做家庭内部做好垃圾分类,报纸打捆、瓶子分为瓶身和瓶盖单独分类,如果遇上向中国这样的节假日小高峰,他们还会在市民常去的景点放置垃圾分类的带子,依然是17个,摆在中间大大的一堆,游客散去,景区一尘不染。一个细节打动了我,是一个妇女把自己家的瓶类垃圾拿到小区指定的垃圾点去,但是到了以后,她转了一圈,发现垃圾车已经拉走了这类垃圾,所以她又将这袋垃圾带走了,等到下一次回收,又要用两个星期。如今,中国的GDP已然超过日本两倍,但仅从防灾意思和环保意识来看,我想我们至少还要落后20年。

文化方面,代表日本文字的渡边淳一、代表日本娱乐圈的滨崎步、代表日本传统文化的相扑、落语(单口相声)和歌舞伎町,代表饮食文化的道顿崛、代表日本精神生活核心的动漫文化这几个方面来呈现。

记得还是我挺小的时候,特别看一档日本的电视节目,好像叫做“超级挑战王”,那档节目的各种变态挑战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比吃辣、比食量、比纸雕技术、比用筷子,当时特别爱看,现在再想,却发现了不一样的视角,那就是日本人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还有一档节目,至今仍然在我的收藏菜单了,那就是《全能住宅改造王》,看完这个,顿时觉得央视的《交换空间》有点被比下去的意思,在那个装修节目了,设计师不会玩什么色彩、旧物改造小挂件那样的小伎俩,全部是清一色的木色家具,却在无数个细微处,体贴地考虑到居住人的各种生活需求,木质结构的房屋,从地基的稳定性到房屋的防水隔音,工匠精神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经济政治方面,通过采访日本政坛的中曾根康弘、日本当时的财界总理御手洗来完成了,我不太懂经济,所以这部分略读。

一部书读完,我看到的其实不是那个我们恨得咬牙切齿的日本,也不是那个天天在叫嚣游行抗议示威的日本,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日本,如果说,经济赶超上来的中国能从中学到什么,我想应该是的公民的素质培养和真正的人本关怀:

我们的郊区厕所里,也应该有干净的手纸,而且,没人想着把它拿回家。

我们的地铁里,即使是朋友出行,也应该避免大声交谈,避免打扰别人,接手机到车厢结合部,把“别人”当做被尊重的名词。

我们的学校里,也应该常常教授防灾演习和急救的知识。

我们的垃圾,也应该分类堆放在指定地点,邻里轮流拿网兜覆盖,以免乱飞和异味。

这些,都是现在的中国真正需要的,也是我们强大的另一种标志,有时强大并不来自数字,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就像《深夜食堂》传达给我们的那种温暖,那是世界感受,通用需求,只有温暖人心的国家,才能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走在爱与恨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