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荣文化艺术界,提起王克勤老师,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解说、表演、小品创作、书法等方面的造诣,在万荣乃至运城市文化界,都享有盛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他创作的注入万荣笑话元素的幻灯脚本《连畔地》、《高原引黄》等幻灯节目,在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充满激情的解说下,走遍了万荣县的村村庄庄,撂红了省城太原,激励了部队官兵,吸引了文化部领导,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和领导的表扬,使万荣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幻灯节目,在全国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1984年,为了充分发挥他的文艺特长,县文化局领导任命他担任了文化馆馆长,上任伊始,他便发挥全馆人员特长,开办了歌舞、戏曲、器乐培训班,为万荣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他们结业后,有考进高等学府深造的,有被专业团院招工工作的,那些留在万荣的学生们,如今大部分都还活跃在万荣县文艺表演领域。
20世纪90年代,在县委县政府文化兴县战略思路的引领下,他始终为万荣笑话的挖掘、发展、传承贡献着自己的一切。从走进太原城到打出娘子关再到挤进北京城,无不饱含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受到了各级各届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及认可。一路走来,有求新的创作,有艰难的徘徊,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传承特色文化的笑声。
占领现代传媒
传播万荣笑话
万荣“争”也就是“万荣笑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万荣人心目中,特别是在“争”的发源地谢村人民心中,还是一块不可触碰的伤痛。但他已经认识到了这颗埋藏在民间的文化珠宝之珍贵,并开始将她融入到文艺演出中。1987年,他创作的带有万荣笑话风味的小品《气门皮》,由郭澄和王国睻表演,首次登上了万荣大礼堂,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随后,参加了一九八八年运城地区文艺汇演,获得了语言类节目一等奖。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荣河防水产品在全国各地为人们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荣河在外人员和全万荣人民,对“争”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深深感受到,这是联络感情的桥梁;这是高级欢乐剂;这是人与人交流的润滑剂;这是释然怨恨化解矛盾的黏合剂;这更是人们头脑开窍的智慧营养剂。1998年,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市邮电系统要在电话上创办“万荣笑话 ”点播台 ,他受邀组织了万荣笑话演讲员团队,也是他的学生畅舒、张旭光、郭澄等,在万荣县邮电局,以马天文、屈殿奎、张旭光三位老师创作的《万荣县七十二争笑话》为脚本进行录制。点播台开播后,获得了运城地区广大电话用户的喜爱,为市邮电系统增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进入2000年后,万荣县委县政府将“万荣笑话”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把打造“万荣笑话”名片正式列入了发展万荣的规化中。作为文化界资深人士,他把自己的工作重点也转移到对“万荣笑话”的演讲、挖掘上了。
2000年,由县委县政府牵头,县电视台主办并特邀了山西电视台,首次在我县录制“万荣笑话”光碟。由他和解孟虎、柴振刚两位老师主讲,并加上实景表演,使“万荣笑话”由口头传播、文字传播首次变成了影像传播。光碟一出,笑遍全省一碟难求,为此,在一位商家赞助下,由他编写脚本并导演,组织张旭光、畅舒、李秀霞、高建民等,又录制了一组笑话光碟,进一步丰富了“万荣笑话”产品。从此,“万荣笑话”的讲与演、笑话书刊、笑话商品的开发都进入了鼎盛时期……。无论中央、省、市来客,都把听、看“万荣笑话”和购买笑话产品,做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待客环节。
2008年8月下旬,万荣县在李家大院景区扩建了“万荣笑博园”,他和学生郭澄受邀到西安理工大学,为“笑博园”录制幻影立体万荣笑话系列节目。这是首次用新型拍摄手法,将“万荣笑话”用激光立体效果展示给观众的一种形式。同时,也在这组节目中首次融入了国际元素,即:特邀了一位外国留学生参加表演,成为了“笑博园”一大亮点。
2007年12月,中央电视七台到我市录制《魅力运城》节目,他受邀表演了“万荣笑话”《背出去》、《名片》等段子。“万荣笑话”这个民间文艺节目,首次登上了全国最高的艺术殿堂,给万荣特色文化增了色添了彩,使全国观众与其相识相知,在“万荣笑话”的发展上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服务单位乡村
转型创作传承
“万荣笑话”做为一种特色地域文化,享誉三晋大地。县委县政府要打造文化名县,她必然成了主打牌。县上每次文化活动或赴市、省汇演, 她做为一种品牌文化是必不可少的!王克勤老师作为“万荣笑话”的讲演大家和研究者,创作编排了一大批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2012年7月份,我县通化镇举办《庆祝建党九十一周年》文艺晚会,他创作编排的笑话小品《辣椒棚里笑声扬》,充分展示了乐观向上、不服输认死理敢创新的标准“万荣人”。把“万荣笑话”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小人物小故事,使人们在笑声中开创了新思路、了解了新政策、取得了治富经。小品在屈云芳、薛建红和通化信用联社员工的精彩表演下,现场观众掌声雷动笑声飞扬。
2015年10月下旬,运城市供水系统在我县召开现场会,他创作编排了《笑话串串烧》。在高建民、李秀霞、张旭光、邵红芳等人的演讲下,全场观众笑声阵阵,叫好声不绝于耳,把“万荣笑话”这个特色产品,送到了全市各个县市代表的心中。
“万荣笑话”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由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成书出版,从茶余饭后田间地头的闲谝到登上大雅之堂一一舞台,最缺乏的是理论研究。针对这个空白,王克勤老师对她的历史源渊和演与讲,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写出了多篇理论性文章及讲课稿,分別在李家大院、笑话发源地谢村、县职教中心、老年大学、王显乡、万泉乡、城乡中小学等地,进行了笑话专题讲座。
讲座的开展,使“万荣笑话”这个民间文化得到了升华,也使人们对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知。随后,他又应邀到山西电视台、山西旅游学院、太原旅游学校、运城师范等地进行讲座,传播“万荣笑话”的发展与历史、讲与演的技巧等,弥补了“万荣笑话”的理论短板,使她成为了部分学校的特长课。为了使他的讲座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这些单位和学校对讲座进行了录音整理,并发行了专集。
培养新人
传承笑话
笑话讲演之初,做为一名老文化工作者,他深深认识到,培养新人迫在眉睫。为此,凭着多年在主持节目、幻灯解说、表演数来宝和山东快书等方面的经验,对每一次讲和演,从脚本编写、演员表演,都精益求精严格要求,使每一次活动都获得最佳效果。通过讲中演、演中学,为万荣县培养了以张旭光、畅舒、李秀霞、王国睻、高建民、郭澄等一大批中年笑话演讲骨干,为“万荣笑话”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十多年来,他们分别成为县、市笑话之星,曾在中央电视台以及省市县文艺活动中有过精彩表演,并荣获大奖。
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他的讲与演和理论研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成为了全国非遗项目省级传承人。做为省级传承人,要使“万荣笑话”的发展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重任在肩不负使命,年过花甲的他,把培养新人列入到了议事日程中。
从2006年退休至2018年,他把培养对象转移到了青少年身上,成立了暑假培训班和每周一次的长年班。一招一式一句一段,口口相教进行培训。每年大概有30多个少年学生,至今共培养了400多人。
培训期间,他学用结合,常常带领孩子到全县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表演,把景区当课堂,并积极参加县上的各种文艺展演,把舞台当讲堂。培养出的学生每人都会打竹板、说山东快书、讲三十多个万荣笑话段子。首批小学生现已在全国多所大学三年级就读,通过在这里的启蒙学习,他们都成为了本校文艺骨干。现在长沙湖南大学曲艺社的社长柳仰君,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其麾下的大学生社团所表演的笑话、笑话小品以及快板等精品文艺节目,都深受校领导的喜爱……。
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如今,年届七十五岁的他,还在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尽心尽力担当着传承荣责,为“万荣笑话”的发展耕耘着土壤,浇灌着水分,播洒着“种子”。“万荣笑话”这朵黄土高原上的幽默之花,也因他的努力和付出,而开得更艳、长得更茂,代代相传,永不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