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逛闻录

台湾的美食,准确的说是市井小吃,无甚精巧,偶有创新,卤肉饭、炸葱油饼、面线、牛肉面、裹了蛋浆的炸吐司包肉(蒋家棺财板),逛累了,吃着自然顺口,谈不上惊艳,与川鲁淮粤的功夫没在一个层次上,和各地小吃比各有千秋,台湾人貌似嗜甜,连烤串都抹糖浆之类的,着实对不上口味了。

台湾逛闻录_第1张图片

台湾的人文公益广告跟商业广告占比差不多能到55开的水平,处处能看到一些设计精巧的雕塑和文案,与台湾人交流起来会感受到舒适的分寸感以及礼貌。

台北出现频率最高的几家连锁店分别是「胡须张卤肉饭」「小南国门豆花」「争鲜」以及各处都有的「诚品书店」。诚品书店在台北的覆盖超过了我的想象,各大捷运站都会有连锁,且都书客盈门;台版书的书架是大陆书的三倍左右,书本在装帧设计上也的确高于大陆书一个档次,细分品类非常丰富,再加上台湾人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勉强能维持诚品的坪效吧,不然即便是文创衍生高毛利,也架不住客人在里边一看就半天当图书馆了。

台湾逛闻录_第2张图片

北岛的便利店非常发达,大陆通过移动APP解决的各种生活需求,台湾人都可以通过便利店里的硬件设备完成,水电煤、罚款缴纳、取票等;这也是为啥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势能上大陆更有动力,因为效率提升空间足够大,台湾和日本的问题近似,传统商业相对成熟,新的业态对于效率的提升没有大陆这么大,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固有的利益方还成了阻力。 ​​​​

台湾逛闻录_第3张图片

支付宝在台北的普及比微信高很多,但仅限大陆游客使用,台湾商家仍旧更倾向于现金支付,不少店铺只接受现金,并且不止一位台湾人跟我提过他们对互联网数据隐私非常敏感,认为使用互联网是在暴露自己。 ​​这也的确反映了李彦宏之前说的那句大实话,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大陆对于用户数据的钝感是高于台湾的,只是用户行为线上化是技术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更具价值的讨论是数据隐私的边界在哪儿,如何把数据的商用关进规则的笼子里。

目前数据隐私的讨论还在继续,有几个共识:数据归属用户所有、数据不可交易、商业平台得到用户主动授权可以使用数据、商业平台有责任保障数据安全..

数据隐私是全球化的问题,在这个事儿上,台湾人给我了保守的印象。

台湾逛闻录_第4张图片

我在台北还看了一场电影《死侍2》,当我提前一天尝试在互联网购票的时候,那网站糟糕的交互体验没能让我完成购票,仿佛回到了2005年的互联网一样;最后现场买票,顺利入场,影厅不大,幕布很小,观众不多,整个观影体验像是上世纪90年代,除了冷气开的很足,要知道,我去的可是台湾最大的连锁影城之一。

在台北市政府门前,到处是骂市长的横幅,理由是移栽老树不合乎流程,也有台北小巨蛋建设的抗议,横幅大字报多到我看不过来,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台湾的政治就是这样,作事就要被骂,天天抗议,效率很低,司机还告诉我说台湾的老人们普遍都对台湾的未来悲观,认为台湾鹅巅峰过了,怀念蒋经国总统。

听完司机的讲述,我在想这大概就是两种制度的优劣吧,大陆效率更高,但有些时候个体利益没能很好的保障,台湾民意有保障,但却民粹盛行,导致效率低下;长远来看,只要整体向上,个体还是受益的。

台湾逛闻录_第5张图片

台湾电视台大部分都已经开始放大陆电视剧了,台湾电视剧目测连1/3都没到了,台综受制于经费,水准也到了天花板,几个熟脸主持人配合恶搞和几个下三路的笑话,另外我还关注到有不少频道是在讲佛法,貌似是全天候的讲,这是跟大陆完全不同的地方。

后来我有观察到,台湾有很多宗教用品的店铺,基督教堂和寺庙都不少,商业、生活都已经和宗教息息相关,紧密程度远胜大陆,我不知道这是当初台湾政府有意引导,还是因为大陆特殊年代导致人民和宗教之间出现了断层。

台湾逛闻录_第6张图片

花莲的海,颜色很美。

台湾是个值得多去几次的地方,同为中华文明,感受一下不同的华人世界,小时候我就在想台湾能和我们统一么,当时觉得不能,也不知道未来能不能,现在想想,觉得目前仍旧不能,但未来一定能,只是需要等待,等待更合适的国际环境,等待更相互依存的两岸关系,等待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大陆。

这次旅行还有一个最大的感触是「一个庞大的统一的市场」对于「商业经济」是何等的重要,这是硬件,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的上限,政府政策则是软件,台湾目前的情况软硬件都有问题了。就拿电视综艺来说,台湾市场太小了,收入有限,综艺制作预算自然少,导致节目水准下降,人才外流,各行各业皆是如此。

走马观花,难免瞎子摸象,只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见得对,权且一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台湾逛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