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时代滤镜?


【别问】是我们推出的一个偏亚文化的轻知识专栏,致力于探讨一些好玩有趣的话题与现象,并尽可能发掘其背后的原因与故事。别问,问就啥都知道。

什么是时代滤镜?_第1张图片

电影《好莱坞往事》剧照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据说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三种典型的心理认知: 在我的时代以前出现的事物,都是风华绝代; 在我的时代开始出现的事物,都是名门正派; 在我的时代以后出现的事物,都是旁门左道

这种主观评价与事物出现的年代呈高度负相关的现象,在娱乐圈、体育圈等群众基础最夯实的领域屡见不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好多年,最风骚的那几个时代icon,总是顺其自然地被设定为了时代的分水岭,让我们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将其纳入“我的时代”。

什么是时代滤镜?_第2张图片当没有微博账号的周杰伦被80后杰迷们以燎原之势推上超话榜第一的宝座时,当95后的iKun们为蔡徐坤屈居人下忿忿不平时,我们俨然隔着屏幕嗅到了一股代际碰撞的火药味,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种碰撞对于经历过不止一个造星时代的中年人来说,恐怕再熟悉不过了——今日努力维护所谓“唱、跳、Rap、篮球之大统”的周杰伦的粉丝们对蔡徐坤莫名的敌意,不正像极了20年前罗大佑的歌迷们对听周杰伦的年轻人关爱智障般的眼神吗?

那是一种戴上“时代滤镜”之后特有的眼神,它宛如一种薪火相传的衣钵,糅合着轻蔑、好奇、怀疑、警惕,以及抵触时代变迁的诸多复杂情绪。 时代滤镜这个词听上去似乎有点玄乎,但其实回想一下,早在我们的学生时代就已经经历过它无情地审判了,没错,就是那句教学名言:“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
这句被认为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上进心但是从未被证实过的名言,是否也曾一度让你被老师带了节奏?同样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的学长学姐总是这么优秀?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场景下,时代滤镜确确实实地通过一种今非昔比的主观情绪的传递,对我们的心理感受发生了某种作用。 在中国,最早大规模将“时代滤镜”这种心理投入到实际行动中的大概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的王莽,王莽特别怀念几百年前的西周,觉得那是最美好的时代,当了皇帝之后便颁布法令,要求全国所有的名称都要跟着《周礼》上的名字重新改一遍,比如长安要改名叫“常安”,县令要改名叫“县宰”,其实名字好不好听本来就是因人而异的审美,纯粹是你当皇帝你说了算。 相比王莽单打独斗式的厚古薄今,时代滤镜在前文所述的一些流行文化领域就更有市场了。踢足球,你梅西盘带突破再厉害,也没巅峰马拉多纳厉害;打篮球,你勒布朗再全能,你单打也打不过科比;《乐队的夏天》算什么,皇后乐队之后,都是冬天;并不认可《这就是街舞》,那些舞者给迈克尔·杰克逊伴舞都不够格。

什么是时代滤镜?_第3张图片


90年代盛极一时的香港娱乐业,则更是成为了拥趸们批判当代流行文化时最坚不可摧的参照物。

为什么现在的女明星都没有以前素颜的女明星好看?那谁,还有那谁谁,那叫一个风华绝代!你再看看现在的那谁谁谁……类似的论调在网络上俯拾皆是,让我们甚至分不清那到底是时代滤镜佩戴者的敝帚自珍,还是真相本来就是如此。


什么是时代滤镜?_第4张图片

王家卫的《东邪西毒》汇聚了香港电影90年代的“风华绝代”,

左起:张国荣、梁家辉、林青霞、梁朝伟、刘嘉玲、张学友、杨采妮、张曼玉

影视作品也逃不过时代滤镜的触角,好看的国产电影仿佛在90年代都拍完了,如今的80后导演们哪个不是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人说成吃王家卫剩下的。根据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就要更小心了,只要有上世纪拍摄的港版珠玉在前,后来者的豆瓣评分必须一星起,根据豆瓣用户惯用的笔法,这一星可能还是给金庸的。 有意思的是,2001年央视版的《笑傲江湖》在上映时一度恶评如潮,豆瓣评分低至5.5,而在沉淀了十几年的观众之后,这个版本的《笑傲江湖》在豆瓣上已然成为了一部8.2分的佳作,看来时代滤镜也是有时效性的。不难想象,有朝一日,当梅西、勒布朗们退役,彼时的球迷们又会将他们搬出来当作新时代球星们难以逾越的历史参照坐标。这就像不同时代的人总是有着相似的成长轨迹一样,70后对着80后说你们是垮掉的一代,80后对着90后说你们是脑残的一代……万万没想到,每一代人都身心健康地长大成人,成为了不同时代的中流砥柱。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张国荣们的风华绝代,但摘掉时代滤镜之后的真相到底如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无数的网络口水战已经证明,很多时候佩戴上时代滤镜的人们追求的并不是真相,而是追求能够以主流审美标准自居,继而对“离经叛道”者进行批判的快感,即“在我的定义域里,你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 认知心理学对此提出过一个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a)。所谓图式,是指人脑中从小经过观察和学习而形成的一张张知识和经验网络。这张网络图体现的,是我们对中心概念的认知,无论这种认知是生理上的还是意识形态上的。我们对于在生活中接触的不同的对象,都会在心里为其描绘出一张“图式”。这里所谓的 “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身份、一个地点、一个社会或者一个族群。 比如60后对男明星的“图式”可能包括:成熟、知识分子形象、私生活检点、作品脍炙人口、有家国情怀;80后对男明星的“图式”可能包括:帅或者酷、身材较好、作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道德模范、不能整容;95后对男明星的“图式”可能包括:皮肤白皙、五官精致、穿衣服有品位,敢于表达自我、作品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

所以,当不同代际的粉丝之间发生碰撞时,真正发生碰撞的是两代人不同的“图式”。可以想象,这种碰撞的结果往往会演变为“鸡同鸭讲”,双方都想要让对方进入到自己的“图式”中。相对而言,成型更久、更稳定的“图式”容易占据上风,当足够数量或者拥有足够舆论影响力的人(比如80后)对一个概念的“图式”高度重合,则会酝酿出主流舆论对这个概念的成见。

认知心理学还认为,“图式”一旦形成,就很难被更改,尤其是在涉及到人的价值观根基的时候,这也是我们一旦戴上时代滤镜就很难摘掉的原因。

另一方面,人类本能的怀旧情绪也是时代滤镜被泛滥应用的一个原因。心理学家霍尔的布鲁克认为,“怀旧就是一种对过去某一时刻、某一样东西、或者活动所产生的愉悦感的渴望。”这种渴望会让曾经发生的那些美好自带印象分加成。同时,因为“曾经的时代更好”的心理暗示,怀旧可以被有效用于抵消我们面临时间失控、时代变迁时的心理落差。

然而,当怀旧情绪启动时,人类记得的东西往往更抽象,细节更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戴着时代滤镜的人以曾经的明星、作品作为参照物的时候,常常是言之无物者多,据理力争者少,最后演变成一场主观性质的审美批判。

心理学家还发现,当我们回忆某件事时,总是更容易记得判断的结论,而忽略了做判断时的参照物,比如某个金庸迷会认为83版的《射雕英雄传》很经典,但令其产生这个判断的参照物可能并不是其它版本的《射雕英雄传》,而是80年代的其它电视剧。

什么是时代滤镜?_第5张图片

这样看来,像狄更斯这样的作家真是很难得的——能够摘下时代滤镜说出“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人,该是对时代变迁经历过多么深刻而辩证的思考啊!

也许你也曾试着摘下自己的时代滤镜,心怀“空杯精神”,想要抛弃成见,用心感知新生事物……但相信我,这种反人性的操作从来都不容易,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人物设定,如果邯郸学步不成,可能人设也容易崩。 那么最后,送给大家一个时代滤镜:你们是我见过最有品位的一届读者。


1

END

1



唠嗑儿

你对哪些人或者作品有时代滤镜?



往期推荐

独居,一个人的狂欢?

Enter


作者: 艺鱼 编辑: 马乔

界面歪研社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什么是时代滤镜?_第6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时代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