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我是学心理的,我看你面色红润,最近好事将近!

当你听说有一个人是学心理的,你的脑海里第一个画面大概是这样。

同学,我是学心理的,我看你面色红润,最近好事将近!_第1张图片
图片/牧童说

在现实生活里,我经常遇到这种状况。

“你是学什么专业的啊?”       “我。。。心理啊。”

“学心理的人都不正常,你好可怕啊。”

(我有一句妈卖批不能讲。)

或者自我介绍之后,

“你说,我现在心理在想什么?”

(电脑某盘动作片?)


心理学,这三个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有一些神秘。人们往往会跟“精神病”、“占卜”、“读心术”、“催眠”联系到一起。实际上,这些仅仅反映了心理学的一个侧面而已。

同学,我是学心理的,我看你面色红润,最近好事将近!_第2张图片
图片/牧童说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仅仅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此之前,一直属于哲学范畴,对于心理的探讨能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笛卡尔和中国的孔子。直到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心理学,心理学才开始自立门户。

而中国现代心理学较国外起步较晚,近年,国内心理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16年有超过10家的心理机构获得风险投资。

但我国国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在心理咨询市场的供需两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咨询师收入并不高;另一方面,来访者认为咨询费用贵。

从需求端来说,全国心理亚健康人群超过8亿,但在心理健康方面人均花费11美元(发达国家人均59美元)。而在供应端,全国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有98万人,但其中全职做心理咨询的只有3万人。而在比较发达的国家心理咨询师比较普遍的,比如在美国,据统计,每50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心理咨询师,30%的美国人定期做心理咨询。

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国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耻辱感”,认为去看心理医生就代表自己是“精神病”。所以科普心理知识、消除“耻辱感”这个误区是很关键的。

而对于大学生群体,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事件”也呈上升趋势

较为突出问题有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不和谐、情感方面的困惑和经济状况的差异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学校、社会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

根据麦可思对中国部分高校2014级大学新生的研究显示,超七成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其中,超四成新生表示学校没有帮助其缓解过遇到的问题。

表 :2014级受访大学新生遇到适应性问题的比例和学校未缓解的比例

同学,我是学心理的,我看你面色红润,最近好事将近!_第3张图片
图片/牧童说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学生对学校现有服务不满,而学校又难以使其中一些改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是,大学首先是教育机构,毕竟不是医疗保健业者,在依靠学校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困惑的同时,同学们也应通过学习自己掌握基础的心理知识,学会如何安抚自己,下面是心理健康的参考标准,同学们可以自己对照一下。

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解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学,我是学心理的,我看你面色红润,最近好事将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