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充分展示每个行业在转型中对云计算的特殊需求和经历的独特故事,青云QingCloud 推出了「行业背后的云力量」系列文章。从业务实践和行业场景出发,解析如何借助前沿科技推动行业转型和业务创新。其中涉及零售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酒店业、医疗行业、交通行业和航空业八大行业。
既有技术干货又有精彩故事,不想错过的你,时刻关注哦。
与前几年的冬天相比,今年的冬天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应该是特别的: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凛冽的寒风、户外孩子们的笑声……雾霾的消失带来了非常多的惊喜。我们差点儿就将「完美冬季」直接颁发给这一届了。然而,一场流感「疼」醒了我们,有改变也有不变,不变的是,在这个还没有下雪的冬季,病毒肆虐,流感爆发,医院人满为患。
如果你没有去过一个城市的儿童医院或者三甲医院的儿科,你一定无法想象那种充满焦灼气息的空气、此起彼伏的哭闹声、时不时出现的叹气声……护士台上标牌明确写着需要等待 4-6 小时才能够就诊的醒目字眼,让焦灼、哭闹和叹气愈演愈烈。有人说,医疗体系的崩溃迟早从儿科开始。其实,相较于当年只能排队挂号、手写处方、窗口取报告,医疗行业已经进步了很多,医疗信息化的发展给我们就医环境带来了极大地改变。回顾我国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一个是医疗改革推动的信息化发展,另一个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变迁带来的医疗信息化的进步。
从举步维艰到大道坦途
我国的医疗信息化起步于上个世纪 80 年代,以医疗保险作为助推,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开始了信息化的建设。规范一个行业从来都是痛苦的,从业者的抗拒和变革中的反复,在最初的 20 年时间,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可谓是举步维艰、荆棘丛生,但因为医疗信息化工作者的坚持,到 2002 年底,全国有 900 家医院开始部署医院信息系统。
2003 年非典过后,国家开始提高在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投入。之后的几年,一大批相关的信息系统悉数上线,解决了特定领域的很多问题。此后的十年,医疗信息化飞速发展,医院和信息技术见证了彼此的突飞猛进,也不断推动着彼此的进步。
2009 年对于医疗信息化是举足轻重的一年,国家出台了《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被写入了报告里,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作为中心被提上了日程。,可以说,「新医改」是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的重要标志。从这一年开始,二级医院、社区医院也进入了全面信息化建设阶段。
2012 年 10 月,「十二五」规划中,对卫生信息化明确提出了「35212」的总体框架路线。即:重点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五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建设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二个基础数据库;建设一个医疗卫生信息专用网络;逐步建设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两大体系。
从这一年开始,整个医疗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了极速发展期,到 2014 年整个医疗信息化行业年增速在 20% 以上,单 2014 年当年,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达 264.6 亿元。与这种增长变动大体一致的是,医疗信息化行业的硬件市场。随着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需求的爆发,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开始进入新的阶段,在硬件市场增长的同时,软件市场和服务市场开始展露出更强的实力。
当我们开始梳理医院信息系统的发展、变迁,从最初的 HIS 、单机影像工作站、科室级 PACS、全院级 PACS 到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等,不难看出医院信息系统的变迁主要围绕着解决患者就医中的痛点,提高就医效率在推进。移动医疗的出现,有效地降低了门诊输液出错率,也让住院部门的常规检查和治疗更加便捷。远程医疗伴随着不同地区对于医疗资源均衡化的需求产生,越来越多医疗落后地区可以通过远程医疗解决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并且作为学习培训系统,可以给偏远地区的医生、护士进行培训和教学,将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和经验传播到落后地区。
随着医疗系统不断完善,医疗行业对于信息化的需求从单一的系统,转变成对整个医院 IT 资产轻量化、对于原始数据的利用分析以及医联体信息化统筹的需求。
从一头雾水到豁然开朗
回过头来看之前的流感风暴,从表面上看是病患多,医生少。而深层次挖掘后,不难发现更多的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够均衡,医院内部系统流转不顺畅导致了大量时间的浪费,并且对于季节性的疾病爆发没有预估,没有做好针对流感爆发的出诊安排。以上的任何一点,其实都反映了目前传统医疗 IT 基础架构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变化的医疗环境。
随着医院规模的逐渐扩大、医联体模式的推广,医院信息化建设及整合需要一种使用更加简单的基础架构来解决纷繁复杂和多变的业务问题。此外,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医疗影像文件的海量增加,医院既需要合理投资 IT,又要保证数据的安全存放。
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医院不仅扮演着治病救人的角色,同时还需要做疾病的研究工作,医院需要新的信息系统来支持科研工作。这类科研工作对于 IT 要求一般偏向于计算层面,大量的计算和存储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是最基本的要求。医院需要在不扩大 IT 投入的同时满足大计算量和高存储的要求。一种能够提供轻量化资产、弹性资源、快速计算和数据存储的技术成为了医疗行业解决现行问题的关键。毋庸置疑,云计算成为了医疗行业「互联网+」的必然选择。
青云QingCloud 作为一家全球技术领先的云计算服务商,一直凭借自身优质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帮助医疗行业在最大化投资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快速、平稳上云。QingCloud 的医疗解决方案主要涵盖针对传统医院的公有云解决方案、针对大型医院分院模式和医联体的混合云解决方案、针对医疗影像资源的存储解决方案。其中,混合云解决方案通过公有云+私有云混合模式的部署,让医院能够将他的数据存放在任何他想要存放的地方,而不需要进行单独的存储设备购买,节省了大量的成本,并且提高了效率。最关键的是,用户只需要部署一套混合云,分院都可以直接使用,节省了成本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内部流程和规则的统一。
医疗影像存储解决方案,在保证医院影像资料分级存储、归档的前提下,存储空间无限水平扩展且数据存储线性提升,实时多副本,无单点故障且具备恢复能力,可永久保存。此外,还可以区域内共享影像,随时随地不同终端调阅。青云QingCloud 凭借同一套架构支撑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和托管云,用户体验和学习成本低,对象存储能够做到高性能兼具高可靠,对数据保护完备,坚实的骨干网保障分支互联安全、稳定。
从不堪重负到轻盈前行
在青云QingCloud 众多的医疗行业客户中,有一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医疗结构。作为在帝都承受着巨大就医流量的大型综合类三甲医院,随着年服务门急诊数量的增加,内部 IT 资源不断扩大,医院原有架构难以支撑业务发展,且成本也随之增加,医院无力扩建内部机房,面临着数据中心空间不足的挑战。与一般医院一样,医院内部大量的医疗影像,需要能够快速读取且可以水平扩展的存储能力。在数据分析层面,医院需要一个能够提供弹性可伸缩架构的平台来解决大数据分析和处理的问题。作为一家老牌医院,信息化建设较早,老化的系统和不断增加的运行压力,使得 IT 运维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青云QingCloud 针对这家医院的基本情况和需求,并且在预测了医院未来业务增长的前提下,给他提供了基于 QingCloud 的云平台,并且在此之上构建了弹性、高可用的大数据平台。QingCloud 大数据集群支持横向及纵向的弹性伸缩,同时提供大数据服务以及资源层面的监控能力,从而使医院的 IT 部门更加专注于业务层面的监控运维工作*。
综合大型三甲医院的门急诊就诊量极大,医院海量的影像资料需要遵循规范长期保存,并进行分级存储、归档服务,同时需要有严格的访问权限控制和数据加密机制,以确保医患数据的隐私保护。而在存储过程中需要基于 MD5 的存储校验,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并支持在线检索。QingStor™ 对象存储相较于块存储,可以在更好地满足医院海量影像数据的存储和访问需求的同时,节约大量的存储成本。
此外,这家大型综合类三甲医院在 2017 年还成为了北京市第一批专科医联体的成员,在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骨科等科室上与医联体内的其他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以及社区医院形成共同的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部打破了信息壁垒,共享检验资料、影像资料,医生可以在电脑端直接通过云端调取在医联体内医院系统的报告,作为诊断的依据。医联体内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通过「下级做诊疗,上级做诊断;上级出方案,下级做治疗」的方式,一方面平衡医疗资源,另一方面也分流就医人群。当高发传染病爆发时,医联体的上级医院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和经验迅速制定应对方案,并且协助其他医院迅速掌握防治的技巧,在不断分散患者流量的同时,做到准确、及时地治疗,控制疫情。
该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表示:「通过使用青云QingCloud 云平台,医院降低了购置传统硬件服务器的成本,使固定资产所占总资产比重大幅减少,实现了医院资产轻量化。同时,托管云、公有云作为医院数据中心的云端延伸,保证了医院数据安全性的同时,让医联体的医院可以在授权的前提下随时在各终端实时读取影像资料。此外,凭借 QingCloud 云平台的弹性、稳定性等特点,IT 部门减少了大量的运维工作,并且节省了硬件资源投入,医院总体拥有成本(TCO)大幅降低。」
一场流感肆虐,暴露了现行医疗体系的很多问题。医疗体系的发展需要长期、系统的规划和逐步的实施。作为一家云服务商,我们能做的是,在体系变迁之前及过程中,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医院乃至整个医疗行业解决技术层面的难题,并且加速这场变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