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也不知如此形容是否准确,但我的那个“理想我”的确跟“现实我”有一定的差距。很多事情都会等到时机成熟了再行动,而一个心理处于健康水平的人,是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也才能做成一些事。而对于一个内心不安全的人,则倾向于确保万无一失,如此做更容易成为死水一潭般的生命创造力。
有一次听书《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里边提到一个观点大致是,很多人认为艺术家很多的心理问题是创作灵感的源泉,那么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后,会不会因此而丧失创作灵感?事实证明不仅不会削弱他们的灵感,反而会让他们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
心理学家曾奇峰是如此形容心理咨询:
“生活如此纷扰慌乱的世界上,的确不是一件好事,幸好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段时间,使我们可以在迅速消失的光阴里,找到一个可以放心地慢下来地方,以便更好地享受短暂的人生。”
今晚跟朱老师的交流,让我找到了这样一种感觉。
一直以来,我都有在持续而不定期地接受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咨询,有所获益,但还谈不上很多,更重要的是,很多作用其实是潜移默化的。
而今晚跟朱老师的谈话,让我感受到很多萨提亚的魅力。与老师的谈话如此自然,没有单刀直入般的剖析,也没有刻意导向的提问.......我说精神分析的确是一个耗时间金钱的事,不像如果家庭成员有意识,做家庭治疗,那种效果其实能更快的显现。我们没有评价任何一种流派的弊端,而是每个流派都有其长处。而萨提亚在家庭治疗这个课题,的确可以相对效率地帮助到人们。
当朱老师问到我的职业规划时,我顿时语塞,这似乎是我从未思考过的。这些年我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缺乏稳定性,即使一直有在工作,但我却缺乏足够信心说我能干好某件事情,或者说自己是某个行业的资深人士。
当朱老师问到,什么样的内在影响着自己时?我发现是个人情绪,先天的性格,加上在一线城市工作与生活,经常入不敷出的节奏,让自己过度焦虑,而在某次公司旅游时出现惊恐发作(Panic Attack)。这是一次深刻的体验,以至于后来一度因为情绪的起伏而无法正常深入一份工作。
当我跟朱老师说,我希望我的家人、朋友、亲人都能有所成长改变时,被提醒其实我一直期待着能从外在去寻找到帮助,而在萨提亚中很重要的信念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资源都是足够的,我们的能量是相同的,当你感受到改变时,只是你内在的力量被启动了。
就像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第5页第2段写到的:
“她认为人们完全可以要求更好的生活,而不是忍受痛苦或是勉强生存。她相信人类可以完成他们打算完成的一切,也可以更多选择、更加有效地利用他们自己本身的资源。”
朱老师说,感觉你一直以来比较碎片化,没有一个整体感。也不知具体目标与方向。
而我直接用了一个词:“支离破碎!”
这个词语概括我那些看似,还未能连成线的点与点之间的经历。被常被提及的道理洗脑说,一切发生的都是有其意义,而当单独拎起某段经历,发现并不能对现阶段起到作用时。心理会有种感觉:“经历又不能当饭吃!”从而产生的支离破碎的挫败感。
今晚新智日签中,分享了《脆弱的力量》书中这么一段话:
“真正的强大,不是你看起来多有力量,而是你是否敢于放下力量,敢于呈现自己柔软脆弱的那一面。当我们允许自己脆弱,新的事物会从里面升起。”
以前的我,总希望在别人面前能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的我发现,真正深交的朋友,大家彼此之间都会敞开自己的难处、软弱给你看,这些困难甚至在某些时候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像我在跟朱老师倾诉我的生活与经历时,我发现他并没有急于回馈,而是慢慢地让我去看见,且他没有那种凌驾于人的助人优越感,这样的老师极其难得的!
写至此处,突然想起之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海洋深处》,来自百度的剧情简介:
1820年的寒冬,新英格兰捕鲸船埃塞克斯号在南太平洋航行时受到匪夷所思的攻击,一条庞大,拥有复仇意志的鲸鱼,向著鱼船猛烈进攻。这件真人真事的海上惨剧,启发了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本·威士肖饰)创作了《白鲸记》,但他的故事只披露了惨剧的一部分。当船长(本杰明·沃克饰)在大海寻找归途,大副手(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饰)仍然心系擒获巨鲸。捕鲸船的生还者被迫到绝境,船上所有幸存的海员挤在三只救生船上,在大海上漂流了90天。船员面对风暴、饥饿、恐惧和绝望交迫
里边在快剧终时有一个重要情节:
在回顾这段故事时,幸存的大副手已是老头,他一直无法启齿这段经历,因为在孤岛上队友纷纷死去,而他们为了维持体力不得不吃逝去队友的肉体。这种恐惧、羞耻、背叛等人性的阴暗,让他无法接纳这样的自己与这段故事。
而当他的老妻在听到这段故事时,对他说:你怎么不早说, 至少当时我们可以一起去面对。
看吧!有些事情我们认为羞耻、不堪的,也许别人并不这么认为。
相反,在你坦诚软弱之时,也许会有人看见,拥抱你支离破碎的真实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