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周记(13)——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

这一周的绘本阅读停了下来。因为没有上过辅导班,词汇量和语法上都有落差,到第七本时,听不动了。从头再听第二遍,效果好了一些。很多发音啜着音,迷迷糊糊就过去了,但整体感觉是到位的。

真是自然拼读啊,汉语拼音会了之后,英语的发音跟着顺,过一段就大体知道单词的发音了。重音不会没关系,下一个阶段就解决了。拼音之父周有光老先生学贯中西,设计的时候借鉴了英文发音,二者很容易互通。结果孕育了一个小产业出来——自然拼读课程培训,老板们欠周先生一个感谢。

短跑强化效果明显,开学就不怕冲刺跑了;每天写一页字,字利落多了。父慈子孝的和谐局面又回来啦。

要过年了。竹子有节,光阴有刻度,新年就是时间的竹节。在这个节点,人们习惯地回顾过去瞻望前路,握紧自己的心事,为下一个节点做准备。

网上发现了一篇年货,整理出来分享(作者不详)

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

孩子无非两种类型:“乖” 和“ 拧”。

太“听话”,孩子的自主性就得不到发展,未来俯仰随人,不能独立;太任性、太叛逆,父母的教导不能够传递给孩子,孩子社会适应又将困难重重。

两者都是让人担心的,我们想要的是既“听话”又“有主见”的孩子。

可是发现很难做到,难道这真的是难以兼得的“鱼”和“熊掌”么?

这样的问题通常从“教养的平衡”、“收放适度”或者“规则和自由”方面去探讨,后来发现,从些角度去探讨,很容易陷入“说起来很对,做起来很难”的窘境,因为那个所谓的“适度”、“平衡”太难确定。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理解或者方法?

尝试着解决一下。请看下面两句话:

我们到底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到底要成为孩子什么样的父母?

这是两个相似但有本质不同的角度。按照前者的逻辑,“我们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仿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能“要”出来的,这是不成立的,因为孩子有先天的气质,有他自己的选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是我们无法把握的,而“做什么样的父母”则是我们能够把握的,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当我们把着眼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孩子身上,将体会到“能够把握”的美妙感觉。

比如想让孩子“听话”,我们的着力点就是做一个“我的话孩子愿意听”的父母。那么,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达成“孩子愿意听我们的话”。这个也难,但不是做不到了。

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孩子自然就愿意听我们的话:

1、 言出必践
不轻易许诺(如礼物或出游),许诺了就放在心里一定兑现,万一因特殊情况兑现不了,要真诚的道歉,就像对我们的朋友一样怀有歉意;
规则明确,允许就是允许,不许就是不许,比如和孩子商定逛商场只能买一个玩具,但是孩子决定买什么。那么,孩子买完一个还要再买,就要鲜明而坚定的拒绝(不必生气,只拒绝就好了)。同时,无论孩子想买的那个玩具性价比多么低、多么不适合孩子,我们都不能否决,要让他来决定(放心,孩子一定能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

2、确切地让他感到我们为他着想
这个要点是孩子“感受到”才算数。很多父母用心良苦为孩子不惜代价,可是孩子却跟父母不亲,这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的是“父母想给的”而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也不愿去了解。孩子就想跟妈妈一起玩,妈妈认为花高价报班或者请家教是“爱”,却不愿意花时间陪孩子玩,认为这个不重要,这种情况孩子就是感受不到,感受不到“爱”又被强给,孩子内心压抑,就会反叛或者疏离。
教导孩子做或不做一些事,也可以让孩子感到是“为他着想”。比如不能玩电器插座,要让他感到是为他的安全,怎样感到呢,就是把危险展现给他看;比如“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路”,这种话孩子不能感受到,他太小对“将来”没有概念,所以能做的就是,让他感受到“成绩的成就感”和“学习本身的快乐”。(这个真是学问,也是高超的技巧,但前提是,家长得把读书当回事。)

3、让孩子信服
我们自己说的,自己相信而且能做到;我们的建议是必要的,而且是有价值又可行的。孩子不能做到的、不知道的、不懂的,我们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给他、帮到他,他就信服我们。反之,孩子就不信不服我们。我们或许以为孩子太小不需要这么多,可是孩子很敏感很认真,这些都看在眼里,内心就冲突就怀疑。
再比如我们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努力进取,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我们这句话就没有力量。孩子相信他看到的,远远多于相信他听到的。

孩子其实很依赖、很看重父母的,他不听话,往往是我们的话不那么让人家爱听。如果父母的话人家孩子不爱听,父母又非要人家听,会是什么结果呢?看看身边那些亲子关系恶劣的家庭就知道了。

让孩子有主见,同样,我们要先成为“一个让孩子有主见的父母”。下面几点值得注意:

1、允许孩子做他自己

小孩子的世界和成年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大人常理解不了孩子为什么“边吃边玩”、为什么那么喜欢玩;小孩子也理解不了大人为什么那么忙,为什么陪自己的时间那么少,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大人会不同意,他们经常会想:是自己不重要吗?是自己不够好吗?是自己不值得吗?(“重要”、“值得”这两个词小孩子可能不懂,但早早就有感受它的能力)

孩子很难理解大人的成人世界,但是大人可以通过学习、观察来理解孩子;如果看到这些客观上的不同,那么我们能不能让孩子做那个需要大人操心和陪伴的孩子?

此外,尽管孩子是我们生下的,有遗传在孩子身上,但孩子还是有很多很多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包括他的性格、喜好、习惯等,我们允许孩子按照他的需要和兴趣来做他自己吗?如果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大相径庭,我们能够放下我们对孩子的期待而去为他的兴趣买单吗?如果孩子的性格不是我们欣赏的,我们能够尊重这就是他的性格么?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会越来越有自己的见解,而因为亲子之间在成长背景、成长经历、价值归属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孩子的见解很可能和我们不同。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不同呢?如果孩子不同的见解不被允许,孩子的“主见性”从何而来呢?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孩子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接纳;如果我们能够欣赏孩子的不同,我们和孩子就能互相滋养。互相接纳,亲子关系就是融洽的,互相滋养,亲子关系就更亲近而令人感激。

2、相信孩子能够做好自己

人是天生喜欢自由自主的,而依赖是后天完全能够“培养”出来的。怎样能成功的“培养”依赖的孩子呢?其中最大的要领是“不放心”,“不放心”的背后是“不相信”。只要这个要领把握得好,培养“依赖的孩子”,指日可待。
  怎么叫“不放心”呢?请看:
  a“孩子,多吃点,不然等下会饿的”
  b“今天冷,多穿点,不然要感冒的”
  c“你还不会呢,我来吧”
  d“这样不行,你得……”
  e“学习不管不行,不管他就知道玩”……

难道孩子连吃饱穿暖也不懂么?饿一次就知道吃了,冻一次就知道穿了,问题就在于父母而不是孩子经不起那一次饿或者一次冻;孩子不会正需要学,有谁天生会呢?“这样不行”,他要做过才知道,如果什么错误都不犯,从何学习和成长呢?通过尝试来知道行或者不行,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呀!

对于学习来讲,最主要两个动力就是自主性——“他在学”、成就感——“他能学”,父母每多督促一次,孩子就少督促自己一次,自主性就被破坏一次。

我的建议是,父母一开始就这样告诉孩子: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决定和负责,你任何困难我都愿意帮助你,但由你来决定要不要我帮。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孩子对自己有要求”,唯一帮助就是“孩子能够自己帮助自己,知道怎样能做到以及怎样获得帮助”。

我们能不能相信:a.孩子能够胜任那个年龄要求他做的事;b.孩子不会,可以学会;c.孩子天生就有自主的愿望和能力;d.孩子天生就是向上的、向善的。

学习常常通过犯错或者失败来进行,学习是一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如果父母能真的相信这些,根据孩子的自主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建议和帮助,而不是把支持、建议、帮助根据父母的理解强加给孩子,我不相信世界上真有“依赖”的孩子。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的着力点在“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父母”,“听话”和“有主见”就不是不能兼得的鱼和熊掌,而会是硬币的正反面,两者本是一体,并不冲突。

很多父母的关注点更多是放在“听话”这二字之上。这时不妨想一下自己的感觉和最初的期望。

要求孩子“听话”,是源于自己的需求(我想)、焦虑(我怕)、耐心(我烦)、认知(我不懂)等问题;还是这“话”确实对孩子有意义?这是关键所在,自己一定要分辨清楚。

其次说出来的方式孩子能不能接受(自己的习惯还是更容易令孩子接受、喜欢的方式)、能不能理解(你的用语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是否情绪化(情绪会令孩子的关注点脱离了“话”)

最后则是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你是否言行如一、可信、标准统一(自己做不到却要求孩子的两套标准)……

这一切最后体现出来的是尊重和爱。把孩子真正当做一个“人”,同时也是在无形中身体力行的“教”孩子做人的基本及与人相处之道。当孩子从我们身上感受到的是尊重、爱和信服时,还有什么理由不听话么?而想让孩子有主见、自主能力强,那么我们就要把孩子真正当做一个“孩子”,要允许他犯错,给他试错、体验错误、从错误中成长的机会。不仅不能剥夺他认知体验的过程,更重要的你还要给他的时间,容得他观察、发现,最后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理解和认知(很多人做不到,看到问题就着急、急着纠正,输入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样,孩子才有机会真正活出他自己。
——————————————————————————————

对这篇年货,我的心得是“事有不得,反求诸己”,教养孩子看似复杂,实则还是在活出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孩子,将来像我们一样,读书,工作,结婚,养孩子,这是人生的必然。从一开始就倾尽全力、给孩子无尽的压力,希望孩子优秀、卓越,不免有虚妄的成份。我们自己也曾担负着父母的殷殷期望,但是现在我们更多人是平凡的一员,过着差不多一样的平淡生活。

不同的是感受,有的满意,有的失落。

如果我们对人生感到幸福满足,那就和孩子们一起享受这种属于人生的本质的幸福,包括自然的美丽,相伴的温馨;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人生不满,那么应该努力的是自己,而不是把压力传递给孩子们。赌徒押宝,从来就没有胜算。丑老鸭飞不动,就下个蛋,然后逼着小鸭子做天鹅,这种偷懒不讲理。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而不是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教周记(13)——如何让孩子听话又有主见)